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台北的西門市場


1908年今日(12月20日),台北新建的新起街市場和大稻埕市場(今西門紅樓、永樂市場)共同舉行落成暨啟用典禮。

公有市場施設,是日據初期積極推行的公共衛生政策之一,一改從前「趕集交易」的凌亂交易行為,艋舺、大稻埕原本的市集分別是在龍山寺和祖師廟旁、日新街等三處。

清末建成的台北城西門郊外,原為人煙罕至的墳地,劉銘傳主政後,創「興市公司」,招商闢街,乃有築「新起街」計畫,以連接艋舺,這一條「新起的一條街」(今長沙街),改變了西門城牆外地帶,不再是一處人煙罕到之地,而新起街北側有放生池和墓地。

新起街最早在日據初期已有木構建築的市場,1908年,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野村一郎與近藤十郎設計監造新市場,採行紅磚八角形洋式外觀,於11月初竣工前,即已舉辦盛大的「台北物產共進會」展覽,時間長達一個月,首開日本時代大型共進會特展的先聲,同時也是祝賀縱貫鐵路通車之意。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台灣觀光事業之父:游彌堅

游彌堅在戰後初期政壇上是炙手可熱的人物,晚年多從事社會公益活動,觀光事業就是其中一項。左圖為1957年「台灣觀光協會」發行的三尺四寸高、二尺三寸寬的台灣第一張大型觀光海報「Fly to Taipei」。

1971年今日(12月12日),光復後台北市第二任市長、「台灣觀光事業之父」──游彌堅病逝於台北,享年75歲。

游彌堅,原名柏,1897年出生於台北內湖農家,1918年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擔任5年小學教師。為求充實自己,於1924年負笈東瀛,於東京日本大學攻讀經濟,1927年畢業返鄉。不久,即潛赴北平,為免累及家人,從此不用本名,改以「游彌堅」,並以祖籍福建詔安為籍貫,以逃避日本特務耳目。後轉赴南京擔任三民中學英文教師,偶識蔣百里,替這位名軍事家整理校訂著作文稿。

1931年,九一八事件發生,日軍占領東三省,國際聯盟組團至中國調查此事件,游彌堅襄佐顧維鈞蒐集日閥侵華事證資料,向世人控訴日軍侵略暴行。後來,他隨顧維鈞赴歐,擔任駐法使館祕書,並進入巴黎大學進修。1934年返回中國,在財經及教育界服務。1941年,「台灣革命同盟」在重慶成立,敦促中央堅決收復台灣,游彌堅被推舉為該同盟常務委員。

1945年,台灣光復,游彌堅以台灣區財政金融特派員身分返台接收,回到闊別18年的鄉土,家鄉父老為他舉行盛大歡迎會。1946年,接任黃朝琴之職,成為台北市改制前第二任官派市長,兩人都是俗稱的「半山」,亦即有「中國經驗」的台灣人。游彌堅接任台北市長時,距離台灣光復僅4個月,飽受戰禍的台北市百廢待舉自不待言,他肩起重擔,苦心籌策,使台北市逐漸復建起來。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錦記茶行落成

「錦記茶行」外觀,宏壯而華麗,右圖為陳宅後院的花園,花木扶疏,而且有假山、噴水池,林蔭幽徑,直通「港仔溝」,但港仔溝加蓋興築西寧北路時,將花園剷除了不少,已不復往日景致。

1924年今日(11月24日),大稻埕港町(今貴德街)的「錦記茶行」舉行新廈落成慶祝宴。

錦記茶行是台灣大茶商陳天來(1872~1939)所有,以包種茶的再製和外銷為主,主銷南洋。陳天來於1924年春大手筆興建錦記茶行新廈之時,為台北茶商公會副會長,後擔任會長,致力於台灣茶的宣傳以及公會在1899年以來推動的「茶稅廢止運動」,在1929年終於取得廢除茶葉輸出稅的成果。

錦記茶行是仿照廈門、鼓浪嶼一帶中西折衷式的三層樓豪宅,華麗的裝飾浮雕,令人嘆為觀止,正面有三道門,正門的石刻對聯為:「荀里蒲輪德星夜聚,泰山桂樹甘露朝溥。」門上橫書:「蘭桂芳聯古義門」。

大廈每層有一大廳、八間房間和左右護龍,每一層都是房廊相連,彼此旁通曲達。1924年11月24日當夜舉行的新廈落成宴會,即在一樓大廳設筵,各界來賓一百數十人列席,陳家是豪商,宴會一連舉辦五天。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草山新公共浴場「眾樂園」落成

日本時代鳥瞰圖大師吉田初三郎繪製的「草山溫泉俯瞰圖」局部,眾樂園(紅圈處)是草山溫泉最醒目的地標。

1930年今日(11月20日),草山的新公共溫泉浴場「眾樂園」舉行落成典禮。

草山為現今陽明山的舊稱,《台灣府志》載:「草山,以多茅草故名。」在未開發為風景區前,可以想像山區是一片白茫茫的菅芒(茅草)。

日本人據台時期,大肆開發各地溫泉,日本時代台北州(原為台北廳、宜蘭廳;約當現今雙北與宜蘭縣之範圍)的公共溫泉浴場之設立,依時間先後為金山(1912年)、北投(1913年)、草山(1913年)、烏來(1921年)、礁溪(1924年),草山的溫泉公共浴場竣工於1913年 8月,稍晚於同年6月落成啟用的北投公共浴場,因為溫泉與優美的景致,草山、北投被稱為「台灣的箱根」,在1927年「台灣八景」票選中名列「十二勝」。

1922年,草山公共浴場擴建,翌年,裕仁親王來台視察,各地興建多處貴賓館迎接,草山貴賓館(今台北市定古蹟草山御賓館)為其中之一,同時也是裕仁太子有實地進入者,也因為貴賓館的興建,草山的道路、郵局等相關設施更加完備,旅館、遊客日多。

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位空難者:楊清溪

楊清溪與楊肇嘉於「高雄號」前合影紀念照。楊肇嘉在楊清溪空難後,促成興建楊清溪紀念碑,該紀念碑現已不存,現今位於台北市馬場町公園的楊清溪紀念碑係於1993年重建。

1934年今日(11月3日),日本時代台灣第五位飛行員楊清溪於「鄉土訪問飛行」時,不幸墜機,飛航界彗星殞落,成為台灣第一位空難者。

「何種動機使我成為飛行員?……加強為追尋我成為飛行員的際遇,實肇因於從小就喜愛運動。……我對運動所獨具飛躍的男性魅力與壯快,加深了憧憬。因此進入明治大學以後,每天練習橄欖球,雖未能擔任選手,但那種男性的迴響,應是驅使我成為飛行員的直接原因。運動雖也不錯,但稍嫌不能愜意,勿寧志願飛行──這種想法浮現於我腦際以後,當了飛行員,能儘快的自由奔放地在天空中盤旋,這種強烈的衝動,竟將我整個希望都佔住了。」

楊清溪這篇發表於《台灣新民報》的〈鄉土訪問飛行記〉(林曙光譯文),正說明了這位台灣第五位飛行員,如何嚮往在藍天白雲一展身手的抱負。

楊清溪,1908年5月3日出生於現今的高雄楠梓右沖,父親楊雲階是前清生員,兄弟三人,他是屘子,二哥楊仲鯨是台灣光復後實施地方自治第一任民選縣長。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1957年的機械工業展

機械工業展紀念郵封,紀念戳以齒輪為外框圖案,明信片的「光復大陸」2角郵資與「服從最高領袖,實行三民主義」文案,則是反共抗俄時代常見的圖騰與標語。

1957年今日(10月25日),被視為「四年經建成果展覽」的台灣機械工業展覽會,在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棒球場盛大開幕。

所謂的四年經建成果,係指1950年代美援支持下所實施的兩階段「四年經濟建設計畫」,第一期自1952年啟動。1953年,行政院成立經濟安定委員會(經濟建設委員會前身),主張「發展民生工業以減少進口,節省外匯」為基本內容的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成功地扶植了民營工業的發展,使台灣在五年內共增加了6千家民營企業。

1957年,實施第二期經建計劃,以繼續開發資源、增加農業生產、加速發展工礦事業、擴大出口貿易為目標。該年內,中國人造纖維、台塑先後開工,裕隆吉普車問世,揭開農業機械化時代序幕的「耕耘機作業表演大會」,也在台北市敦化路(敦化南、北路前身)的稻田展開。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1944年的台灣大轟炸

1944年10月,高雄的日本石油株式會社貯油槽遭美軍轟炸後的景象。
1944年7月7日,美、日在一個多月的激戰後,美軍攻陷日本在馬里亞納群島最重要的基地塞班島,日益進逼日本國土。7月24日,昭和天皇批准在菲律賓、台灣、南西群島、琉球群島、日本本土諸島(北海道、千島群島除外)進行戰爭計畫。

1944年今日(10月12日)清晨,上千架美軍飛機兵臨台灣上空,轟炸全台各地,災情最嚴重的是軍港及工業重鎮高雄港,港內沈船達170餘艘,幾乎成為死港。

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太古巢」主人陳老師

《淡水廳志》內刊「淡北八景」之一的「劍潭幻影」圖,左上小圓丘「圓山仔」下方就是陳維英的別莊「太古巢」(紅圈處;藍圈處為劍潭寺)。
「數十年克儉克勤,祖宗創業;第一等不仁不義,兄弟爭田。」
這幅有助世教的楹聯是陳維英所撰,當年他留訓子孫的金玉良言,而今仍刻鐫在台北市延平北路4段231號「陳悅記祖厝」的大廳。陳宅通稱「老師府」,是台北市有形古蹟之一。
陳維英,字碩芝、實三,號迂谷,淡水大隆同莊人(大龍峒港仔墘,今大同區),1811年(清嘉慶16年)生,1869年今日(清同治8年9月5日)逝世,享年59歲。

陳維英詔舉孝廉方正,後中式舉人(他的哥哥陳維藻在道光年間中式舉人),並供職內閣中書,實是年少苦讀之功;據說其冬天夜深,睡魔苦纏時,則將臉盆盛滿冷水,上橫稿數枝,置兩足於其上,讀至打盹時,體力移於足尖,黃麻稿自斷,兩足猛踏冷水而驚醒,以便繼續攻讀。

他先後掌教仰山、學海兩書院,並任明志書院講習,致時人尊呼為:「陳老師」,其故居「老師府」因之得名。維英在本籍作育英才甚多,大龍峒能有「十步一舉,五步一秀」的美譽,他的功勞不淺。

1862年,戴潮春起義,淡水騷動,他和地方士紳合辦團練,以衛鄉里,因功獲賞戴花翎。晚年構書齋於劍潭之畔圓山仔(今圓山),曰:「太古巢」,倚山臨水,風景綺麗,陳維英有多首「題太古巢」詩作,《淡水廳志》刊載者如下: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軸心國」成立大遊行


台北帝大學生手持納粹德國卐字旗(紅圈處)參加慶祝「軸心國」成立的大規模遊行。
1940年今日(9月27日),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簽定政治、經濟、軍事、反共的同盟關係,即所謂的「軸心國」,係二戰期間與英、法、美「同盟國」敵對的法西斯極權國家陣營。

在軸心國成立之前,1936年10月,「羅馬-柏林軸心」成立;不久,日本與德國於11月25日簽署反共協定,義大利於翌年11月加入。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戰爭時期的台灣,各種各樣的動員活動原本就相當頻繁,軸心國成立的1940年,是日本紀元2600年,日本大肆動員各種慶祝活動,殖民地台灣自然也不例外,當年,日人極力展開「改名換姓運動」,想要徹底改造台灣人成為效忠日本的「皇國民」。軸心國的成立,牽繫著日本的戰略與國際關係,再加上日本首相近衛文磨推動「大政翼贊會」(翼贊為輔佐之意,意即一國一黨,全力輔佐天皇),因此更是擴大慶祝活動的規模。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秋季講座,歡迎參加


2018-10-1公告更新:感謝各界朋友們的支持,10-27場講座名額已滿,不再接受報名;若仍想參加,將列入候補名單,若有名額釋出,再行通知。

10-14場講座名額尚有,想聽莊永明老師說唱台灣1930年代創作歌謠的朋友們,敬請把握10-14場,感謝!!
...........................................................................
秋季講座,將要開講。
九月份「大稻埕逍遙遊」已走出了500期,歷年來上萬人伴我一起「上道」,使我有「吾道不孤」的榮譽感。
為迎接明年的「大稻埕千秋街店屋」90年,我們再以二場講座,敲鼓打鑼,真感謝,網友們給本講座四顆半星的評價。

                               ……莊永明 
※講座訊息:
◎主講人:莊永明
◎講題&日期:
第1場:大稻埕時代的歌,大家唱
        10月14日(日)14:00-16:00
第2場:大稻埕三町物語:我的大稻埕,大稻埕的我
        10月27日(六)14:00-16:00

◎地點:台北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台北市西寧北路86巷16號/貴德街53號(同一地點,二個地址)
◎每場名額35人,請事先報名。
◎報名方式:請在本篇下方留言欄或至部落格信箱報名,請註明姓名、電郵、參加場次。

◎報名後若因事無法參加,請務必告知,並請提早告知,將名額留給他人,感謝!

※本講座活動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贊助,為「107年度台北市私有古蹟歷史建築暨聚落管理維護及再利用計畫補助經費申請案」之相關活動。

碧潭吊橋落成

1940年代,台北帝大醫專部(今台大醫學院前身之一)「馬術社」學生舉行遠騎活動時行經新店「碧橋」,可清楚看到吊橋構造扎實,橋欄造型簡潔、優美,與光復後至今數次整修後的樣貌,大為不同。

1937年今日(9月20日),新店碧潭吊橋「碧橋」舉行竣工暨通行典禮。

新店位於台北盆地東南端,新店溪入盆地處的東岸,河水澄碧,潭邊巉巖屹立,有「石壁潭」、「碧潭」等稱呼,奇石巨岩,倒影水中,景緻優美,是台北近郊泛舟消暑、中秋賞月的好去處。1927年,入選「台灣八景十二勝」,名列「十二勝」之一。

新店街與碧潭對岸安坑一帶的交通,歷來仰賴渡船。1932年左右,為開發碧潭對岸為景觀森林區、促進地方發展,曾有台、日籍商人計畫合資在碧潭興建鐵線橋(吊橋),橋上除人行道外,還預計鋪設輕軌,過橋須收費。後來因為新店街這端的輕軌架設可能影響新店街交通與市街美觀、建橋後停用原本的渡船是否恰當、合作者中有人退出等種種因素,一直懸而未決。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公民」林獻堂

台灣文化協會」在1927年發生裂痕,右派抗爭、左派奪權的局面下,身為和事佬的林獻堂有意擺脫此「混局」,乃與兩子攀龍、猶龍作環球旅遊,以遂早年之願,履印英、法、義、德、丹麥、荷、比、西、瑞士、美等國。一年的行旅,林獻堂細心考察歐美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紀錄觀感,完成《環球遊記》,發表於《台灣新民報》,連載 共152 回。圖為林獻堂父子在萊茵河畔留影。

埋頭人不見,豈是為逃名;
祇恐渾荊棘,徒傷雪玉清。……林獻堂「菜頭」詩

去國七載,林獻堂曾傷感悲懷寫下: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的詩句,這位晚境孤寂的老人於1956年今日(9月8日),在日本東京都杉並區久我山寓所抑鬱辭世。享年76歲。

林獻堂名朝琛,號灌園,以字行,1881年11月1日出生於阿罩霧庄(今台中縣霧峰鄉),父允卿,舉人出身,官至道台:他7歲啟蒙,一直潛心舊學,可說是儒家思想所薰陶的人物。
20歲,這位「阿罩霧三少爺」就成為家族「代言人」,日人雖有意拉攏他,但林獻堂總虛與委蛇;1907年,他旅日時,得晤梁啟超,聽了任公一番諍言,而啟迪其「非武裝抗日」的思想。

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台灣歌謠講座,歡迎來聽!

國立台灣圖書館「與作家有約」9月份講座,由莊永明主講「台灣歌謠:我聽 我唱 我寫」,全場以台語講授,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參加。

時間:9月15日(星期六)14:00-16:00
地點:國立台灣圖書館一樓簡報室
         (如施工改至4樓雙和藝廊)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1911年的大颱風

1911年8月底颱風後官員巡視台北府後街(今館前路)淹水的情景,府後街與府前街(今重慶南路一段至靠近衡陽路口)是當時台北「城內」淹水最嚴重的街區。

1911年今日(8月31日),強颱侵襲台灣,各地豪雨成災,在台北所造成的災情甚至被稱為「六十年罕見」。

而在此之前,8月26日才剛有颱風登陸台灣,導致濁水溪鐵橋被沖毀、大安溪附近火車翻覆,台灣各地尤其是南部,災情嚴重。 

8月31日下午,台北風雨漸強,至晚間七、八時,強風豪雨來襲,淡江(指淡水河)水漲二三丈。橫流汎濫沒平陸……大廈高樓倒將棋,土崩瓦解無全屋。各市街水漲數尺,濁浪滔滔,房舍淹水、倒塌,屋瓦紛飛,連台北新公園的樹木都被拔倒數十棵。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台北的永久兵營

1935年「台北市鳥瞰圖」上的永久兵營(藍圈處),步兵第一聯隊南側為山砲隊。

1904年今日(8月14日),號稱「東洋第一」的「永久兵營」舉行軍隊移轉入駐典禮。

日本殖民台灣,先期所派台灣總督,都是陸、海軍大將,雖在1919年改任文官總督,後期還是由武官總督軍臨台灣。

武官駐台,有軍司令官、軍參謀長、台灣守備隊司令官、台灣步兵聯隊長,階級從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不一而足,當然派遣的日本軍不在少數,軍管台灣的統治,不言可喻。

台北市除台灣軍司令部外,第一聯隊和山砲隊所占土地,是最大的區塊之一。日本守備隊軍人、派遣來台灣服兵役的新兵,和台灣人隊,施予軍事訓練。訓練中心設於台北東門外的「永久兵營」,為兵營駐屯之地,其建設計畫始於1896年,日本陸軍省及台灣總督府並派相關人員到錫蘭、爪哇等英、荷殖民地考察熱帶兵營建築。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鐵牛仔車來了!


1959年建昌鐵工場「興農鐵牛牌」廣告,興農鐵牛耕耘機配裝美製引擎,售價高昂,1號機7500元,2號機則上萬。當年,在農地大展身手的耕耘機,能否開上公路或駛入城鎮都市?限速多少?尚無法規制定,常引起農民和警察之間的糾紛。
耕耘機表演大會,是台灣邁入農業機械化時代最生動而具體的象徵,台北東區仍是農田的時代,曾於1957年今日(8月8日),在敦化路(今敦化北路前身)農地舉辦耕耘機作業表演大會。

在「反攻復國,提高生產」的時代使命下,台灣於1950年代後期開始邁入農業機械化時代。1955年,政府從日本引進「快樂農夫號」耕耘機;美援機構──農復會和台大農工系農機組也著手訓練農機專業人才,省農會、各縣農會等機構不時在各地舉辦美、日引進的耕耘機示範表演會,大力推廣。

農業機械化被賦予的時代任務,在農業方面是節省勞力、深耕增產、節省二期稻作後改做其他作物的時程,在工業方面,則是促進鄉村小型工業及一般機械工業的發展。而為了「促進台灣農業機械化之早日實現」,中國合作事業協會,中國土地改革協會及台灣區機器工業公會等三個團體於1957年8月8日聯合舉辦耕耘機作業表演大會。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防癆協會成立

防癆郵票第一年圖案是金碧輝煌的蟠龍,第二年起連續四年較吻合公衛保健的訴求,比如1955、1958年這二張。之後圖案的類型多樣,1959年為蔣宋美齡肖像,之後幾年又以她的畫作為圖案,是典型「反共抗俄」時代的產物。而在「棒球三冠王年代」,防癆郵票也曾出現棒球場上的精采畫面。

1952年今日(8月4日),以推動肺結核防治工作為宗旨的「台灣省防癆協會」成立。

肺結核俗稱「肺癆」,在日本時代的統計中,每年奪走數千人的寶貴生命,日本殖民政府在1930年代積極推動結核預防宣導活動,至日據末期,年死亡人數稍減。

光復初期,醫療制度廢弛,公共衛生推動不力,再加上戰時的慘重破壞,造成衛生條件惡劣,以及醫藥的匱乏、民生的貧困、營養的不足等因素,不只是結核病猖獗,原本大致控制的天花、霍亂、真性腦膜炎等傳染病也逐漸流行起來。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圓山兒童遊園地開幕

1940年圓山遊園地的飛行塔,坐在飛機造型座位上的是台北帝大醫專部學生,學生手裡拿著納粹的卐字旗,可能是慶祝該年日、德、義成立同盟(即軸心國)時期所攝。

1938年今日(7月21日),「圓山兒童遊園地」開幕。

鄰接圓山動物園的圓山兒童遊園地亦通稱「圓山遊園地」,最早在1934年4月,已設立附屬於動物園的兒童遊園場,有砂池、溜滑梯、攀木、蹺蹺板、迴轉塔等運動與娛樂設施。

在此之前,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於1927年設置鞦韆、溜滑梯等簡易兒童遊樂設施,也稱「兒童遊園地」。1935年台灣20世紀最大博覽會──始政40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第二會場設在新公園,增設類似「輻射飛椅」的「迴轉飛行塔」,是博覽會期間「兒童之國」的人氣設施。

1930年代中期,嘉義、新竹、台中各城市先後設立「兒童遊園地」,承續1934年設施的台北圓山兒童遊園地,則是在1937年7月10動工,總經費6萬8千餘元,主要來自台北市本町「盛進商行」老闆中辻喜次郞於1936年捐贈做為社會事業用途的5萬元。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我敬愛的青年同胞,一同起來

《台灣青年》創刊號書影與創始成員,右上角依逆時針方向分別為:林獻堂、蔡惠如、彭華英、徐慶祥、蔡培火、林呈祿、林仲澍、王敏川。

台灣非武裝抗日運動的第一本宣傳刊物──《台灣青年》,於 1920年今日(7月16日)創刊,為「新民會」發行的機關雜誌。

新民會係由林獻堂、蔡惠如和台灣留日學生等20多人,在當年1月11日於東京蔡惠如寓所成立,是1918年 「啟發會」解散後由林呈祿發起的青年組織。會名依林呈祿的說法是取《禮記》大學篇「作新民」之義,但也有可能是受到曾經訪台的梁啟超「新民思想」的啟迪。在成立大會上,會員推舉林獻堂為會長、蔡惠如為副會長、黃呈聰及蔡式榖為幹事,會員為東京專校、大學學生和畢業生,許多人日後都成為台灣非武裝抗日運動的重要角色。

《台灣青年》的創刊,蔡惠如及台灣企業家辜顯榮、林熊徵、顏雲年等人均出資贊助。社址位於東京麴町區飯田町,編輯為留日的彭華英、王敏川、林呈祿、蔡惠如、蔡培火等人,由蔡培火擔任編輯主任。

發刊辭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興起的民主主義潮流,來激勵讀者大眾:「瞧!國際聯盟的成立、 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協調的運動等,……台灣的青年!高砂的健兒! 我人還可靜默著不奮起嗎?……我敬愛的青年同胞,一同起來,一同進行罷!」(「卷頭辭」原係日文,中譯文則於五年後的1925年8月26日刊於《台灣民報》67號)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日據後期,為籌募戰費,日本政府動員民眾購買各種「報國」、「愛國」名目的債券、儲蓄券、儲蓄保險,其中,「支那事變報國債券」於1937年11月首度發售,圖為1941年發行的第八次「支那事變報國債券」。
1937年今日(7月7日),日軍啟釁,發動「七七事變」(日本稱「支那事變」),中日第二次戰爭「正式」開戰;日閥雖揚言征服中國,不需費太多時間,但是必然知道這是一場長期戰爭;當時的台灣人不僅對中日戰爭感到「立場尷尬」,日本人也急需知道「支那血統」的台灣人倒底「偏袒」那一方?

7月11日,台灣總督府及「台灣軍司令部」各發表強硬聲明,並對台灣人發出戰時警告。3日後,台灣軍司令部參謀長再對台灣人發出非常警告:嚴禁不能發生所謂「非國民之言行」,亦即要台灣人以日本國民的身份,言行一致,協同「懲罰支那」。

日本殖民台灣,兩者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1914年,雖有板垣退助主倡「同化主義」,推展日台人民平等運動,但是多數日本人擺著志得意滿的統治者嘴臉,跟本不願與台灣人同化;有「民間總督」之稱的三好德三郎,即提出三點反對理由:(一)台灣人蠢如豕鹿,無可教之資;(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三)生存競爭,優勝劣敗,今拔劣等之種優等於優勝之族,是違天演之例;被視為「統治台灣功臣」的後藤新平,也主張台灣同化需時80年。

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玉山改稱「新高山」


1930年代鳥瞰圖上的玉山(局部)
1897年今日(6月28日),日本明治天皇諭令將玉山改稱「新高山」。

玉山,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東亞第一高峰,大英百科全書譽為世界五十名岳之一。縱貫台灣全島的中央山脈,綿延的崇山峻嶺,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由於玉山高度的不確定性,歷年測出的數字稍有差異)傲視群雄,領袖山河。

漢人對玉山的最早文獻紀錄應屬1684年(康熙23年)《福建通志卷》所載:「玉山,山甚高,雲霧常罩其上,晴或天氣光霽,人遙望,皆白石如玉。故名。」

1697 年(康熙36年)來台,後撰述《裨海紀遊》的郁永河於「番境補遺」中提及玉山:
「玉山在萬山中,其山獨高,無遠不見,巉巖峭削,白雪如銀,遠望如太白積雪,四面攢峰環繞,可望不可及,皆言此山渾然如玉。……每遇晴霽時,於郡城望之,不啻天上白雲也。」 

此段記載不僅對玉山的雄偉氣勢有深刻描述,也對「玉山」之名的由來有一番交代;玉山在鄒族的名稱為「石英之山」之意,西方人則稱之為「莫里遜山(Mountain Morrison)」,乃因1857年英輪「亞歷山大號」由安平港出港,船沿海岸駛行,船長威廉.莫里遜(William Morrison)「發現」高聳雲霄的壯麗玉山,因而有此通用國際的洋名字。(近年此說法有別的版本)。

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死政」紀念日

1929年,「台灣文化協會」成員連溫卿、王萬得、李德和等人,因計畫召開「反對始政紀念日」演講會,並廣發反對傳單,遭日警檢舉拘捕,圖為《台灣民報》對此事件的報導。之後法院公審時,禁止旁聽,三人遭判刑4個月。

1895年6月7日。日軍占領台北城後,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及其主要幹部70人,於6月14日下午一時,由雞籠(基隆舊名)搭乘火車,黃昏時抵達「大稻埕火車票房」(火車站),而後進駐台北城內以清代官衙為總督府,即宣布翌日(1895年今日)舉行「始政公式」,開始「庶政」統治台灣。

6月17日下午三時,「始政」儀式由總督府前的閱兵典禮揭開序幕,在瑞芳、基隆戰役中擄獲的旗幟、步槍、青龍刀槍,陳列在會場入口,受校的軍隊包括近衛師團第一、第二聯隊、工兵、機關炮隊、騎兵隊等征台部隊。如此「排場」,誇耀「皇軍」的武力,無疑是向台北地區以外「義不帝倭」從事抗日戰鬥的台胞下馬威,但事實上,典禮進行之時,抗日份子與日軍在城外交戰,槍聲不時傳入會場。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大稻埕「仁安醫院」落成

1925年仁安醫院落成廣告,診治科別為「內科」和「小兒科」。新醫院坐落於太平町五丁目街角,所以廣告特別括號說明是「三角窓」。

1925年今日(6月9日),台北市大稻埕的仁安醫院(今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舉行新院落成暨喬遷慶祝會。

仁安醫院創設者為柯謙諒(1896-1983)醫師。1917年,柯謙諒畢業於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為該校第16屆畢業生,和他同屆在大稻埕開業的還有大稻埕兒科名醫──李騰嶽、陳春坡(1921年開設長春醫院)、林篤衷(1923年開設和衷醫院)等人。

醫學校畢業後,柯謙諒最初任職於馬偕醫院,後在錫口(松山舊名;1920年改名)開業,1919年在大稻程獅館巷(1922年台北市町名改正後屬大橋町;大約現今延平北路至迪化街之間的涼州街一帶)開設「仁安醫院」。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日本時代的蛀牙預防日

1935年蛀牙預防日的宣傳標語:「健康,從牙齒開始」。

關於日本時代公衛保健的宣導活動,本部落格之前介紹過4月27日的「結核預防日」,宣導口腔衛生的「蛀牙預防日」(日文為「ムシ齒豫防デー」或「蟲齒豫防デー」)則是在1930年今日(6月4日)首度舉行。

「蛀牙預防日」是由「日本齒科醫師會」發起,原本是在日本國內舉行(大約在1928年開始),1930年起,台灣也配合「全國」一起舉行。嚴重的蛀牙令人痛不欲生,在以前,人們認為蛀牙是牙齒內有蟲作怪,而蛀牙預防日之所以選在6月4日,正是取六、四的日文發音結合為「蟲」音。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台灣新文化啟門人」蔡惠如

「台灣新文化的播種者」蔡惠如,他曾說:「鐵窗修養男兒事,凜烈寒威不怨嗟。

1923年,「治警事件」發生,日閥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罪名,逮捕「台灣議會期成運動」成員,蔡惠如被判禁錮三個月。當他由家鄉清水搭乘火車至台中入獄時,中部地方人士群集車站候送,隨行至台中者且達百餘人。蔡惠如以「意難忘」賦「獄中詞」如下:

芳草連空,又千絲萬縷,一路垂楊,牽愁離故里,壯氣入樊籠,清水驛,滿人叢,握別至台中。老輩青年齊見送,感慰無窮。山高水遠情長,喜民心漸醒,痛苦何妨。松筠堅節操,鐵石鑄心腸,居虎口,自雍容,眠食亦如常,記得當年文信國,千古名揚。

以文天祥不事異族之精神,從事台灣民族運動的「祖國派」人物──蔡惠如於1929年今日(5月20日),因腦溢血以49歲英年,卒於台北。這位「頗具東方事豪傑風格」的人物,有「台灣新文化的啟門人」、「台灣民族運動的鋪路人」之稱。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台北競馬場落成

1935年台北市鳥瞰圖中的台北競馬場,上方藍色線條為台北鐵道新店線,最上方的建物群為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
1934年今日(5月12日),台北競馬場(賽馬場)舉行落成典禮。

日本時代的賽馬活動最早出現在1915年台北江瀕街埋立地(今青年公園)舉行的「大正競馬會」,共有24匹馬在7天的比賽中競賽,此次活動以喚起國民的愛馬心為宗旨,因此台北市內中、小學校和公學校有數百名學生到場觀看,其他觀眾以日本人為主,須購票入場。

這次賽馬活動雖是台灣第一次,但並非可以讓觀眾投注(投票)派彩的賽馬。1923年,日人引進在日本騎師與退役的賽馬,在全台各地巡迴演出,至台北時,「台北武德會馬術部」的十匹馬亦參與,並以賽馬的形式出場。

1928年11月24日,台北武德會馬術部在圓山運動場的馬場舉行台灣第一次可下注的賽馬,據報導在這「天高馬肥」之秋,92頭來自台灣南北的馬同場較勁,一天約舉行13場。觀眾須購買「投票券」入場,一票50錢(後來陸續調漲),總計售出6650票。每場開賽前30分鐘,觀眾可從穿著紅、綠、黃、粉紅、紫5種不同顏色騎裝的騎士和馬匹中挑選中意者,再到投票所依顏色投注。所選的馬一旦得勝,便可得到5元以下的商品券,於現場兌換,學生和未成年者不得投票。

1930年,台北第二次舉辦賽馬,由「台北馬事協會」主辦,場地在練兵場(今青年公園),此後都由同單位(至1938年移管「台北州畜産組合聯合會」為止)在同場地舉辦,直到台北競馬場啟用。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淡水河畔的德國生物學家

感謝朋友們熱誠來聽莊協發春季講座,55日場圓滿落幕,我們秋季講座再見。55日講題「大稻埕風雲人物」提到了紹達,這位在大稻埕生活了30餘年的德國生物學家病逝於1943年今日(57日),茲依據《活!該如此──莊永明七十自述》與日本時代報刊資料,彙整其生平如下。

紹達肖像,銀髮、白髯、黑鬚,體格魁偉。

1860年代,台灣開始接納外籍商人、外國傳教士;1885年,台灣建省,巡撫劉銘傳著手規畫大稻埕成「台北港」,期望藉著淡水河的河航之利,將大稻埕河岸建設成輸出、入口的集散中心,於是他以類似現今BOT案的方式,邀由李春生與林維源投資闢建「外人街」。

彼時,五大洋行已在大稻埕設立了跨國分公司,怡和、德記、美時、義和、新華利都設在千秋、建昌街,也就是日據後更名的港町,難怪此充滿「異人」情調的地區,被稱為「洋人街」。

洋人街除了洋行外,還有外交使節進駐的處所,美國公使館、丹麥公使館、義大利公使館、荷蘭公使館、德意志公使館聚集此處,大稻埕受歐風美雨洗禮,自有其因。到了日本時代,大稻埕和淡水、打狗(高雄舊名)、安平等港市被劃為「外國人雜居地」。

大稻埕洋人,除了做生意的「國際商人」,也有「文化人」在此居留過,有一位德國人紹達(Hans Sauter,亦稱漢斯‧紹特,或澤達),我聽音樂家呂泉生和文獻家廖漢臣談過他和家屬在大稻埕的故事。

紹達是位生物學家,1871年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抵區,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又於チューピーニエン大學專攻動物遺傳學。1902年31歲時,首度來台採集半翅類昆蟲標本,當時在安平待了半年。翌年至日本,擔任高校教師,後與日人結婚,任職於英商德記洋行。

1905年,紹達二度來台,因工作關係,居住於德記洋行設有分行的打狗、安平。工作餘暇,紹達足跡遍布中南部各地,雇用日人或台人協助採集昆蟲標本,他將標本寄回歐洲各博物館或賣給收藏家,且陸續發表將近300篇論文於歐洲各專業雜誌。

紹達在台灣所採集的生物標本,而今還典藏在德國博物館;台灣駐德的某位新聞官,曾在博物館發現到「寶島蝴蝶」,十分驚奇,返台時,曾打電話向我尋問紹達其人其事,因為我曾寫過他的軼事短文。

1912年,紹達遷居台北,落腳大稻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方面他無法寄送昆蟲標本,一方面英、德敵對,遂被德記洋行解雇,生活陷入困境,再加上日本也加入敵對德國的陣營,他的一舉一動被日本人監視,採集宣告中斷。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指導農民運動的日籍律師

 1928年農組第2次全台大會紀念照(局部),上為古屋貞雄,下為農組領導人──簡吉,取自「漫漫牛車路──簡吉與台灣農民組合運動」紀念特展專刊。(陳璧月提供)

1925年「二林事件」爆發,日警大肆逮捕蔗農,一審、二審分別於1926、1927年舉行,「日本勞働農民黨」(以下簡稱勞農黨)派遣麻生久、布施辰治律師兩度來台,為涉案人辯護,同時在各地巡迴演講,二審結束不久,勞農黨應「台灣農民組合」之邀,派遣幹部古屋貞雄辯護士(律師)來台聲援台灣農民運動,於1927年今日(5月4日)抵台。

古屋貞雄在台停留20天期間,除了幫助農民打官司外,還在全台25個地方巡迴演講,雖時間短暫,行程緊湊,但卻有深刻的感懷。他搭乘吉野丸(近海郵船會社之商船,1925年啟航,係與蓬萊丸競爭之商船)返日前,一位負責跟監他的刑警,與他有如下的一番對對話:

刑警:先生來台二十天,有何感想?

古屋:你不要問我的感想較好,我的感想,換句話說,就是攻擊你們的話,罵你們不會辦事。

刑警:沒有關係,我們想拜聽先生的高見。

古屋:第一,我一到基隆,就感覺到像進入四面密封的箱子內,無所不受壓迫,事事都要許可,這可是台灣特有的事。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通史》竟全功


1920年4月《台灣通史》預購廣告,發行所「台灣通史社」位於大稻埕建昌後街(今西寧北路、民生西路口至南京西路口路段)的林本源第一房事務所內,但廣告誤植為「台業通史社」。
連橫(雅堂)著述之《台灣通史》原版「洋裝」三冊,上冊於1920年11月5日發行,中冊於同年12月27日問世,下冊於1921 年今日(4月28日)出書,至此全書刊印蕆事。

1906年起,連雅堂始撰《台灣通史》,「每有所得,輒投之篋」,他於早年即收蒐不少「台灣民主國」文件,加以1914年接受主持清史館的趙爾巽延聘為名譽協修,得有機緣盡閱有關台灣建省檔案,對其志於編撰《台灣通史》,助益不少。

12年(1918)後,全書脫稿,共36卷、600餘萬字,上起隋大業元年,下終清光緒21年台灣淪日,凡1,290年,計88篇。在《台灣通史》「凡例」中,連雅堂自述:「作史須有三長,棄取詳略,尤貴得宜。顧台灣前既無史,後之作者又未可知,故此書寧詳毋略,寧取毋捨。」 

《台灣通史》之刊印,能未遭日閥干擾,係因連雅堂敦請前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題「溫故知新」,現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題「名山絕業」,台灣銀行頭取中川白雲題「文獻可徵」,而有「護身符」於書的關係。只是卷四原名「獨立紀」,被改篇名為「過渡紀」。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絕無僅有的鑽石救災獎券

鑽石救災獎券和愛國獎券一樣都是直式,尺寸也相似,圖案設計是典型的「反共抗俄」年代氣氛,台灣這邊,士農工商一齊捧著發出耀眼光芒的大鑽石,大陸那邊,旱災下的飢民,等著接空投物資。
1955年今日(4月18日),「鑽石救災獎券」在總統府前的「三軍球場」開獎。

「鑽石救災獎券」顧名思義獎品都是鑽石,鑽石的來源,為前一年日本歸還侵華戰爭時期在中國掠奪者,總重368.17克拉,共1735顆。

鑽石救災獎券的「救災」,救的是飽受旱災之苦的「中國大陸同胞」,主辦單位是「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獎券由救總委託台灣銀行發行;所得金額除一部分償付交通部沈船價款外,其餘都做為救濟用。兩岸隔絕的年代,救濟方式為空投食米與日用物資,據統計,救總自成立時的1950年至1964年,空投大陸救濟物資共162次,總計投下食米4,648噸、日用品和救災口糧袋47萬4,413包、慰問函1億9,915萬份。高空氣球內除放置救災口糧袋外,還有印有蔣中正總統談話的五彩宣傳單,希望能藉此幫助「苦難的大陸同胞」。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愛國獎券發行

1987年第1169期愛國獎券,圖案為當年10月啟用的兩廳院之一:國家戲劇院,再過兩期,愛國獎券就停止發行了。這張獎券為通用最久的橫式,早年為直式。
1950年今日(4月11日),政府發行第一期愛國獎券。

時值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不久,兩岸情勢緊繃,在「反共保民總體戰動員綱要」下,全國人力、物力、財力都被動員,為籌募「戡亂」軍費財政,台灣省政府於1950年1月開始勸募、配募「愛國公債」,各縣市強力動員,報紙也配合刊出「認購愛國公債才能反共抗俄,認購愛國公債才能問心無愧,人人認購愛國公債必能確保台灣」等標語。不過未達預期目標,遂發行「愛國獎券」,抵補財源。

「救國發財,良機莫失」,在高額獎金的誘惑下(特獎1張獎金20萬元、頭獎2張獎金5萬元、貳獎5張獎金2萬元、參獎10張獎金1萬元、肆獎50張獎金1,000 元、伍獎為末兩字相同100張獎金500元、陸獎為末一字相同1,000張獎金150元),愛國獎券的銷售開出紅盤,每張(聯)十條,每張150元、每條15元(形式類似日本時代的彩券),第一期最初發行1萬張,後追加1萬張,共賣出1萬7千多張。而為了推銷愛國公債,期間曾有國校學童被動員「愛國捐獻」用來購賣愛國獎券。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

「大稻埕兒科名醫」李騰嶽開設的「宏仁醫院」於1922年9月刊登的報紙廣告,醫院位在太平町4丁目之8,因為剛改町名不到半年,地址後面特別加註是在「舊朝陽街頭」,這則廣告見證了當年的町名改正。
1922年今日(4月1日),台北市開始實施町名改正,將台灣傳統的「街」,改成日本式的「町」,許多名稱都非常日本化。

當時,台北的街名多沿襲自清代,比如大稻埕的千秋街建昌街(後屬港町,今貴德街)、南街中街中北街(後屬永樂町,今迪化街)、「城內」的石坊街西門街(後屬榮町,今衡陽路)等等,以及日據之後隨著市街發展新出現的街區,比如大正街(1913年底命名,該年為大正2年,象徵進入大正時代,後屬大正町;約現今中山北路、林森北路、長安東路一帶之街廓)。

早在大規模武裝鎮壓原住民的「理蕃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任期1906~1915)時代,即有主張「內地化主義」者,倡議將台北地名改成日本式,但未獲「尊重舊慣」的佐久間總督同意。

1916年11月,日本舉行立太子(即後來的昭和天皇)禮,台北、台中、台南等地為了慶祝,計畫進行町名改正,因顧慮到與舊慣相違,且許多街名地名有歷史淵源,台北並未實施,台南率先在1919年實施,台中則在1926年實施。

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次歌壇結社

193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歌手紀念照,她們是第一代台語流行歌曲歌星,右一為純純小姐,她唱紅了「望春風」、「雨夜花」等名曲。左二為愛愛小姐,兩人曾合唱鄧雨賢譜曲、周添旺作詞的「滿面春風」。

1932年,上海出品的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放映,電影業者首創了「打歌」宣傳的招式,請詹天馬作詞、王雲峰譜曲,這兩位當代知名的「電影辯士」(電影放映時的劇情解說員,是默片時代產生的行業,光復初期尚延續了好一陣子。)合作的電影同名廣告曲,由古倫美亞唱片(Columia;コロムビア)發行,奏出了台語流行歌壇的序曲。

從此唱片開拓了一個嶄新市場,利之所趨,博友樂、泰平、勝利、奧稽……等唱片公司相繼成立,吸引了不少當代精英投效歌壇,比如活躍「台灣新文學」的作家蔡德音、廖漢臣、黃得時、趙櫟馬、陳君玉等人都是當時的作詞家,非武裝抗日運動先覺者──蔡培火、盧丙丁也有作品發表,作曲家如王雲峰、鄧雨賢、姚讚福、蘇桐、陳秋霖等人,俱是一時之選的人物。

聲光電化尚在萌芽的1930年代,台灣流行歌曲很快的匯成風潮,與歌仔戲同為民間娛樂兩大主流,成為最具「草根性」的文化,難怪鍾肇政以「與血脈之流,同其節拍,同其旋律」形容這些「心聲」。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中山北路的前身:勅使街道

1940年代的勅使街道。這條五線大道是通往台灣神社的「參拜道路」,同時也是通往北投、草山(陽明山舊名)溫泉風景區的幹線道路,再加上圓山一帶有公園、動物園、兒童樂園等設施,因此有台北市公車、局營公車、民營公車行駛,紅圈處可以看到有類似站牌的設施,一旁有等候的民眾。
1941年今日(3月28日)上午,「勅使街道」在台灣神社(今台北圓山飯店舊址)舉行竣工奉告祭。

台北市還沒有向東區發展以前,「中山北路一、二段」是全台首善商業之區,此區觀光飯店、藝品店、金融機構、貿易公司大樓櫛比的時候,東區還是漠漠水田;而在更早的年代,中山北路兩側,也是塘埔縱橫、良田阡陌的景致。

日據之初,日人興建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台灣神社」,為便利日人參拜,乃從台北「城內」興建一條寬15公尺的新道路,於1901年9月30日竣工,當時仍有雙連埤橫阻於今馬偕醫院附近。

1901年10月,台灣神社舉行完工大祭,日本皇族與勅使(特使)來台參拜,於是這條從東門至明治橋的新街道,被命名為「勅使街道」。後來隨著三線道路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的完工,勅使街道的起點也跟著改為台北州廳(今監察院)前,再改為台北市役所西側。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相逢亭仔腳 大家做陣開講

2018-4-2公告更新:感謝各界朋友們的支持,4-28講座名額尚有6個,5-5講座名額已滿,停止接受報名,想要來聽莊老師亭仔腳講古的朋友們,敬請把握4-28場,感謝!!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附設「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今年春季講座活動即將在四、五月份各舉辦一場,歡迎看過我的著作、聽過我的演講、參加過我帶的「大稻埕逍遙遊」的舊知,以及對我完全陌生的新雨,蒞臨寒舍。
                                                    ……莊永明
※講座訊息
◎主講人:莊永明
◎講題&日期:
  第1場:大稻埕的台灣第一  4月28日(六)14:00-16:00
  第2場:大稻埕風雲人物誌  5月5日(六)14:00-16:00

◎地點:台北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台北市西寧北路86巷16號/貴德街53號(同一地點,二個地址)

◎每場名額35人,請事先報名。

◎報名方式:請在本篇下方留言欄或至部落格信箱報名,請註明姓名、電郵、參加場次。報名後若無法參加,請提早告知,將名額留給他人,感謝!

※本講座活動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贊助,為「107年度台北市私有古蹟歷史建築暨聚落管理維護及再利用計畫補助經費申請案」之相關活動。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所大學

台灣最高學府──台北帝國大學明信片,畫面為校門與校園景致,台北帝大的校園規劃是以東西向軸線大道為主幹,軸線南、北兩側分別為理農學部、文政學部,後來陸續增設醫學、工學部。椰子樹是在1930年代為了美化校園而栽植,成為校景的一大特色,至今依然。現今校門和圖書館、文學院、行政大樓前棟,均為市定古蹟。
1928年今日(3月17日),台北帝國大學官制勅令公布,23日招生,4月30日舉行開校典禮,5月5日開課。第一屆學生包括文政、理農二個學部,入學人數前者17名、後者37名,台籍生各只有3名,後來共5名學生順利畢業。

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前身)的創校,源於1922年日人頒布以所謂的「日、台共學」為目標的「台灣教育令」,當時台灣總督府以朝鮮已有大學而台灣未設一所大學,覺得臉上無光,乃於教育令實施後,籌措創辦大學。此舉遭到不少台灣政治運動人士反對,認為衡量當時台灣的教育環境,執政者不應懷著好高騖遠的態度,推行高等教育政策。

蔣渭水在1924年9月21日發行的《台灣民報》上發表〈反對建設台灣大學〉社論,指出台灣人的基礎教育一片荒蕪,建構「金字塔上的教育」,只是本末倒置,初等、中等、師範教育的充實和普及,才是燃眉之急。此外,日人本國內學界亦有反對者,認為應著重於實業教育。

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遞信局新大樓啟用

遞信部左翼及正面外觀,拱形入口大門上方有「遞信部」額刻(紅圈處),兩旁懸掛著日本國旗。
1924年今日(3月3日),台灣總督府遞信局全部遷入新建大樓(今國史館),開始辦公。

1895年,日本占據台灣,日軍進占基隆後,設立水陸電報分局、野戰郵便局(郵局),隨著日軍的南下,台北、台南亦陸續設置,當時台灣各地武裝抗日蜂起,台灣屬「軍政時代」,因此郵務、電信係由總督府陸軍局管轄。

1896年,撤廢軍政,改施民政,民政局(1898年改稱民政部)下設置通信部,統轄台灣通信事業,之後分別於1897年、1901年、1919年改稱通信課、通信局、遞信局。1924年12月,改稱遞信部,隸屬新成立的交通局,管轄事務包括郵便、儲匯、簡易保險、電信、電話、海運航路等,時代進展下,後來又加入放送(廣播)、航空等事務。

1919年,台灣總督府(今總督府)竣工時,遞信局因空間不敷用並未遷入,而是仍在總督府舊廳舍辦公。1920年初,和台北郵便局一起編列預算準備興建新的辦公廳舍,該年7月,遞信局新廳舍動工,由森山松之助設計。1923年3月17日舉行上梁典禮,1924年2月底大體完工,便開始進行疏遷,為替貯金(儲匯)課、庶務課文書係於3月1日先進駐辦公,3月3日,遞信局全部啟用;4月24日,內部裝修完善,開放民眾參觀。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高千穗丸首航

「高千穗丸」雄姿與船上捺印的紀念戳。煙囪上的雙橫條、一豎線巧妙轉化為「大」字,為大阪商船的標誌。
1934年今日(2月至13日)中午,高千穗丸自神戶首航抵達基隆港。

高千穗丸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的客貨輪,有別於以往台、日航線的蓬萊丸、扶桑丸等商船都是購自外國再改裝的中古船,高千穗丸是台日航線第一艘日本自造的巨輪,係由長崎的三菱造船所建造,全長473呎,總噸數8,100噸。

這艘象徵日本造船技術的「純國產優秀船」,於1933年10月至5日舉行進水式(下水典禮),1934年1月10日試運轉,該月完成艤裝作業,宣告竣工。2月10日,自神戶首航,在慶祝紀元節(2月11日,日本神武天皇登基紀念日)的建國祭典氛圍中,航向台灣,2月13日中午12時40分,抵達基隆港,首批乘客約340餘名。

大阪商船為宣傳高千穗丸開航,除了2月15日,在船上舉行盛大慶祝宴會外,還航行台灣一周,18日停留高雄港時,亦在船上舉行開航宴會。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柴油特快車」通車

1956年今日(2月1日),陸上的「飛行堡壘」──台鐵「柴油特快車」通車。

柴油特快車的前身為1954年9月1日啟用的柴油「飛快車」,行駛路段為台北-彰化、台中-彰化、台中-后里。台北-彰化每日對開一班,單程3小時18分,比普通快車快了38分鐘,票價為33元8角,和快車票價相同,不另加價。

無煤煙汽油味的柴油飛快車,標榜迅速、經濟、舒適,啟用之初,乘客眾多,造成擁擠,便在9月9日起改採對號購票方式,同時增加班次;為便利中南部交通,11月1日起,加開台中-嘉義段。

1955年7月,鐵路局研擬將飛快車延長至高雄站,以美援貸款向美、英、日等國申購新車輛。1956年1月,台中-高雄飛快車試車,當時尚未決定是北、高直達,或是以台中為界,分段行駛,最終定案是北、高直達,中間停靠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等五站,每日對開一班,行車時間只要五個半小時,是當時台灣僅次於飛機速度的交通工具。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矯正毒癮的更生院


更生院從事鴉片癮者的診療、戒除與輔導就業,同時也訓練出一批看護婦(護士),為台灣護理界增加了不少生力軍,圖為杜聰明(前排右6)主持1932年更生院護士畢業典禮的紀念照。
1930年今日(1月15日),治療鴉片(日文為阿片)癮者的「台灣總督府台北更生院」設立,於中午舉行開院典禮。據統計資料,當時台灣鴉片癮者每百人中有0.5人。

日本是國際鴉片條約的簽署國,在人道基礎上,迅速達成禁止吸食鴉片,是其「義務」,而且也向國際社會表示「當可如期見癮者之絕跡」。然而台灣總督府基於財政收入,在執行鴉片政策上採「鴉片吸食特許」的漸禁政策,而非禁斷。

1928年12月28日,當局以律令第3號公布「台灣新鴉片令」,翌年1月8日再公布「台灣鴉片令施行細則」。同年12月8日,石井警務局長發表新特許方針聲明書,表示:「凡經調查為修正令施行前之癮者,因不得已而吸食者,予以特許。」當時申請新特許吸食鴉片人數,依「台灣民眾黨」統計,人數達25,527人之多。

台灣民眾黨屢次發動「打倒鴉片」演講活動,要求當局強制矯正治療、停止製造、鴉片專賣收入充作撲滅經費,但始終未獲具體回應,遂於1930年1月2日向國際聯盟及日本國內發出控訴鴉片政策的電報。1月15日,總督府乃在中央研究所衛生部麻拉利亞(瘧疾)患者治療所設立臨時鴉片癮者矯正所,即更生院。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開業

勸業銀行台北分行外觀,建物類似「希臘神殿」,石牆與高大的柱列,有著宏偉、肅穆的氣氛,極易吸引人的目光。後方聳立的塔樓為三井物產會社台北支店,塔樓後因蛀蝕改為平頂,現為市定古蹟。
1923年今日(1月10日),日本勸業銀行在台北設立支店(分行),即日起開辦各項業務,銀行設在鐵道旅館隔街,位置約當現今館前路、開封街口;1月17日,在鐵道旅館舉行披露宴 開業酒會)。

日本勸業銀行創立於1897年,為農工金融機構,在台設立分行之前,其在台業務是委託三十四銀行(1901年)、台灣銀行(1903年起)各分行代理。有別於台灣銀行的殖民地中央銀行及企業貸款銀行的性質,勸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不動產抵押貸款,最大客戶是各地的水利組合,掌握了台灣的農業金融。

1931年,台北分行新廈動工,1933年10月落成,巨大厚重的列柱和馬雅建築裝飾,在日本時代西方古典建築中別具一格,同時也是台灣第一棟有冷氣系統的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