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中華民國。台灣。 一OO(上)

今天是2010年最後一天,2011年也就是民國100年,即將來到, 祝大家新年快樂!

這篇〈中華民國。台灣。一OO〉原刊於《文化快遞》第128期(2011.1.01-2011.1.31),刊出時略有刪節,這裡刊出全文,因篇幅略長,分上、下篇。

小小一方郵票,說不盡改朝換代的動盪與滄桑!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國,改朝換代之際,郵票來不及設計與印製,便在前朝清代於1901年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製的蟠龍郵票上,加蓋國名,成為「暫用」郵票;加蓋的文字,經過一陣混亂期之後,才定案加蓋「中華民國」,使用至1914年。



100年前(1912年), 一場「唐山政治大地震」,使滿清王朝崩解,帝制解體,中華民國民主共和體制正式成立。

統治中國268年的清朝政府,於1895年割讓台灣給日本,所以中華民國建國時,台灣淪入日本人手中已有17年之久,統治台灣的日本官派總督,行政、立法、司法集於一身,有如「土皇帝」,況且日本天皇明治「帝制」猶在。

民國元年的1912年,台灣有兩個年號──明治45年和大正元年,也就是說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遜位那年,日本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即位。所以,台灣人對「民國元年,也就是「大正元年」,印象深刻。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愛人如己的醫界典範──韓石泉

新、舊2005年、1993兩種版本的韓石泉傳。
「明仁之人」,為傳記史

2005年版《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自序

一九八五年,我繼中國時報文化生活版撰述「台灣第一」專欄之後,接著於自立晚報本土副刊編寫「鄉土紀事」(一九八九年集結成《台灣紀事》上、下兩冊付梓);「鄉土紀事」刊載前後長達三年,在「台灣學」尚被封閉的年代,尋買資料,困難重重,幸賴不少貴人相助,始得達成任務。

當年在「朝」的文化人陳癸淼是其中之一,我們素不相識。某天,我在上班時接到他的電話,有些驚奇,他是教授兼政府官員,而我僅是一位在「野」平民兼上班族,何事找我?原來他是為嘉許《台灣第一》一書,向我致意。當他知道我還已完成了續集,即問我何時付梓第二冊?我答說尋找出版社有所困難時,他即馬上表示要予相助,後來雖無結果,對於他的熱忱,我銘感於心。

當時我欲以台南韓石泉醫師為「鄉土紀事」三百六十六天紀事的「傳主」之一,卻苦於沒有他的著作《六十回憶》可參考,因知悉彼時陳癸淼被派任為台南代理市長,乃向他求助,希望其透過行政系統,為我找到韓氏後人。陳代市長出於為民服務,馬上交辦,約一個星期後就有了好消息。我不僅接到了韓家的贈書,也因此認識了韓家昆仲──韓良誠與韓良俊,後來且成了「敬友」。說來慚愧,迄今我尚未當面向陳癸淼先生致謝,只記得他後來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時,有回我去參觀南海學園,想順道拜訪,不巧他有公務在身,不便打擾,此後即無聯繫。
韓內科醫院創立的年代,和莊協發開業年代,很巧合的,同樣是已巳年,也就是1929年。
韓良誠、韓良俊兄弟不墜父業,皆為台灣杏林良醫,一位在鄉梓台南懸壺,一位在島都台北執醫。緣此認識,三生有幸,更重要的是自結識韓家兄弟後,他們在我的寫作事業上助力不少。

一九八九年,正值韓內科醫院創院六十周年。之前,韓家兄弟以父親《六十回憶》已經絕版多時,希望能在父親創業診所一甲子紀念之際,有一本完整的韓石泉傳問世,徵詢於我,能否執筆?雖自疑能力不足,但盛情難卻,只有斗膽擔此重任,完成了《韓石泉傳》。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請大家告訴大家──生生皮鞋

「生生皮鞋」廣告火柴盒,紅綠配色、精美大方。
生生皮鞋是昔日的台灣鞋店大王,原為上海皮鞋店,光復後幾年遷移來台,開在昔日的北門平交道南側樓房中的一間,生生皮鞋店很講究店頭布置、招牌設計和廣告宣傳,二層樓高的巨型皮鞋裝置,令人印象深刻。
「請大家告訴大家」的宣傳詞,也是「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其他還有「堅利可靠,到處聞名」、「南北六家,一樣漂亮一樣好」、「企造足下美好」、「白皮鞋來了」等口號,句句響亮有力。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鶼鰈情濃「病子歌」

光緒年間《新奇病子歌》收錄了「病子歌」和「曾二娘歌」,「病子歌」的歌詞有十二首,但目前已經唱亂了。
◎本文節錄自1989、90年間《大同》雜誌﹝台澎風物誌﹞專欄之47,筆名「也寐」
 
民謠有很多定義,在此不加引述,不過各家的說法,都肯定民謠是「民眾的心聲」,反映了時代、民俗和開拓的悲歡史。匈牙利近代作曲家、民謠研究者巴爾托克說:「民謠是最高的藝術,乃是創作的完整性楷模;我視一首民間小調,如同一闋大師的作品。」誠哉斯言。

載歌載舞車鼓戲

台灣民謠至今仍傳唱不輟的不多,以河洛(閩南)民謠來說屈指可數,令人痛惜!所謂「歌舞小戲」──車鼓戲的車鼓調,更因為車鼓戲的式微,而幾乎被譜下了「休止符」。車鼓戲今尚見於迎神賽會時的遊行行列。
……

車鼓戲的戲目,有桃花過渡、五更鼓、病子歌、十八摸等;桃花過渡是最受歡迎的車鼓戲,一男一女演出,女演「桃花姐仔」,男飾「撐渡伯仔」(渡船夫),兩人「相駁」(俗作「相褒」)一唱一合,載歌載舞,逗趣活潑,從前鄉下人,百聽不厭、百看不煩;客家的「採茶戲」也演出此小戲。

酸甜苦辣孕婦心

「病子歌」是很受歡迎的車鼓調,它和另外一首「十月花胎歌」,是台灣民謠中描述婦女懷孕的歌謠;此類孕婦的「心聲」形之於歌,乃其他各地所無,堪稱台灣歌謠的特色。
婦女的生育,可以說是生命的挑戰,在醫療保健制度還未健全的農業社會,更是如此,孕婦和嬰兒的生命,飽受威脅,台灣俚諺不乏描述此「生死交關」的警語:

「生子得平安,相像(好像)重出世!」
       「生贏雞酒芳,生輸四片板。」(安產可有麻油酒雞,萬一難產,可要賠一條命。)
「生囝生命在溝墘。」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台北老街


《台北老街》於1991年出版,收錄了在《大同》雜誌「台澎風物誌」專欄的台北篇章,以「台北人寫台北事」的人文情懷,鏤刻台北老時光。

這本「老」書已出版二十年了,部分內容當然需要更新,今年國家圖書館票選代表台北市的書籍,雖榮幸入列,希望未來若再版時,能有修補增訂之機會。
撰寫「台北老街」系列的第一篇是刊在《大同》雜誌1986年2月號的〈大稻埕茶香歲月〉。
自序
 
一起走向台北老街(寫於1991年4月3日)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換一句較文雅的說詞是:「台北市是我生於斯、長於斯之地。」

「台北人寫台北事。」是我撰述這本書的動機。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台灣口語白話

自序  

做陣大聲來講口語白話
(1992年11月25日,赴中和市南勢角國興南國小演講前完成)

「台灣口語白話」是我的「台灣諺語淺釋」系列第十本書,也算是我的台灣系列第二十三本書(含與李筱峰、張炎憲合編的《台灣近代名人誌》)。

二十三本著作,有二十二本冠以「台灣」為起頭的書名,第一本書為《台灣第一》,有一本以「台北」為命題(《台北老街》),如此不多不少的「紀錄」,不知道能不能據以自豪?不過,我還是要姿態擺得很低地說:「這是我吃蓬萊米長大,應該有的一份心意。」

這些年來,不務正業,爬格子,找樂趣,不想卻被人家認為「別有居心」,也因此不得不告別二十六年來唯一的工作岡位,宣告退休,成了「走投無路」的無業遊民,不過,我絕對可以臉不紅、氣不喘的說:「是公司負我,我不負公司也。」將來有資格寫回憶錄,我必會道盡一位上班族的辛酸和無奈,和所謂「經營者」的口是心非。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歌謠與童話──側記12月18日講座

感謝各界朋友參與12月18日的兩場講座,上午場「台灣歌謠思想起(傳統民謠)」,這個主題,在導讀搖籃歌童謠情歌勸世歌各篇,已大致介紹過,老祖宗代代相傳下來的歌謠,曲調動人,詞境優美,歌詞中蘊含了許多「古雅」的台語詞彙,然而,當今台語「字」的使用,時常以中文「音同字」隨意套用或任意加個「口」部,不止背離了原意,也抹滅了台語原有之「古雅」,實在令人憂心不滿!

古雅的台語,被污染、被嚴重破壞,這是一種語言的向下沉淪,例子很多,比如「不知道」的台語,寫成文字,應該是「不知也」,而不是用發音任意拼湊成「莫宰羊」!

找找看、尋找的台語,也不是「看『嘜』」或其他音同字,其實是「看覓」才對。「看覓」這個詞,以台語歌為例,李臨秋在1933年寫詞的〈望春風〉第二段「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加看覓」,就已經使用了。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勸世嘉言


自序
從《台灣第一》到《台北老街》
(1991年8月17日台北西區扶輪社第1892次例會講稿,於國賓飯店)

各位長輩、先進:

今日站在這裡,實在是「關帝爺廟弄大刀」、「孔子公面前講經」,台北西區扶輪社給我這個機會,應該是對我十年來從事台灣文史著作的鼓勵和肯定。做為一位文字工作者,演講不能不說是一件「分外」的事,也因此如果講得不好,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個人從事台灣文史資料的收集,雖然可以追溯到初中年代,但是,投效寫作,僅只十年時間而已,也就是說,四十歲我才開始動筆,可以說是「食老才想欲學歕吹」,因為在台灣,那些寫小說的人,到不惑之年,已經不只是「頂港有名聲,下港尚出名」,而且「著作等身」不在少數。

我目前已有二十一本著作,這些書,有二十本的書名前兩個字就叫「台灣」,如《台灣第一》《台灣紀事》、《台灣名人小札》、《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台灣雅言巧語》、《台灣風情鄉土詩》、《台灣近代人物誌》(與李筱峰、張炎憲合編)……等,僅只一本叫「台北」,也就是《台北老街》。

《台灣第一》是我的第一本著作,而《台北老街》則是剛付梓的書,今天,我來此談個人撰述台灣文史的心路歷程,也就以「從《台灣第一》到《台北老街》」為題。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徵求作曲者

1990年出版《台灣醒世智言》時,附錄刊了幾首當年所寫的台語詩,20年轉眼過去,再度拾起這幾首台語詩,以及2000年所寫〈伊的頭毛〉,歡迎有心者為之作曲。成曲後,請寄本部落格分享,感謝!

早起(寫於1990年5月25日) 

目睭佮日頭同齊起床,
日頭光照着清清的溪水,
          青翠的山崙
          可愛的家園;
目睭還浮着無爽快的情景。
為着失落的夢,
是無啥路用,
開闊的路途,
在咱的面前,
咱應該着看──
遠─遠─遠。
   
     ◎齊,音ㄐㄧㄠˇ

實在攏是為着你(寫於1990年)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汪汪!狗標服裝行


狗標服裝行,是1960年代延平北路商圈知名的服裝店,位於延平北路一段東側、長安西路口起算第九家。

狗標服裝行店名是「合發服裝行」,九、狗,台語同音,就以狗為商標,也就是火柴盒上的上的狗圖案和「DOG BRAND」。

狗標專做「男子專科」,賣的是夾克、西裝、襯衫、西裝褲等男性訂作服飾。老闆很會搞創意,曾在廣播電台「工商服務」時段,密集打廣告:「汪汪(播放狗叫聲),聽到狗聲就想著狗標,延平北路消防組(消防隊)對面算來第九間,狗標服裝行、狗標服裝行,汪汪!」人人耳熟能詳。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向大地撒下「歌」的種籽──漫談「台灣童謠」

廖漢臣收集、整理許多台灣兒歌、童謠,這張照片是他晚年所攝,身旁的天鵝為黃土水作品。
◎本文節錄《台灣土話心語》

人和大地的感情,是難以割捨的;從呱呱落「地」開始,「細漢土腳趖」(小時候在地面上爬),一直到長大成人,一生歌於斯、哭於斯;用以傳訴「歌」、「哭」情感的心曲,便是「民謠」,因此稱呼民謠為「大地之歌」,是最貼切不過了。

童年是人生的黃金年代,在這無憂無慮的歲月裡,伴隨的「大地之歌」,就是「童謠」,內容單純、詼諧,聲韻輕快和諧的歌聲,由大人傳唱給小孩聽,小孩再相互傳唱,鄉土情懷的扎根,就從此開始。

黃得時教授在《文獻專刊》發表〈台灣歌謠型態〉,分析童謠有三種意義:
一、配合兒童遊戲,增加兒童運動的興趣。
二、適應兒童的智能,使之容易學習語言。
三、給予兒童音樂的感覺,使之容易入睡。

依照我們對童謠的俗稱,這三項「功能」的童謠分為:
一、囝仔辶日(寫做:左辶右日)迌歌。(兒童遊戲歌)
二、囝仔歌。
三、搖嬰仔歌。(搖籃曲)

童謠所「扮演」的「口傳教育」角色,不容忽視,其潛移默化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內涵意義。

搖嬰仔歌」不僅是在哄撫着襁褓的嬰兒入睡,而且也是給幼兒一種「音樂教育」,更是「親職教育」的最佳表徵,以溫馨柔和的歌聲,催幼兒入睡,親情的滋愛,就在這哼唱之間培養,何況它還影響兒童未來的人格發展呢!

鄉土情懷「囝仔歌」

「囝仔歌」(包括「抉擇」、「連鎖」、「幻想」、「敍事」、「抒情」的童謠),是咿啞學語的幼童最佳練習語言的教材;「囝仔歌」雖然有的有意義、有的無意義,但是因大多有韻脚,聲韻活潑、音調輕快、內容有趣,唸起來順口,可以說無美不備,孩童都樂意傳唱,說是最好的語言教材,誰曰不宜?況且不少「囝仔歌」的內容是「率就天然物象,即興賦情」,無形中對兒童知識的灌輸,較諸刻板式的教材,功效更佳,在「學前教育」所占的分量,是不容疏忽的。如以台灣鄉間可以見之,以飛禽昆蟲命題的童謠有:
白翎鷥(白鷺鷥)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妙言覺語

自序
不失祖宗言(寫於1991年)

古人有訓:「寧賣祖宗田,不失祖宗言。」是一句「離鄉不離腔」的說法,然而不肖的這一代,似已犯上了「背祖」的惡名了。

唐代詩人賀知章寫過一首很有名的七絕:「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鄉音不改」,對於鄉土是一種執著、一種真誠、和一種感恩;除非他不做「歸人」。從「少小離家」到「鬢毛衰」始返鄉的「出外人」,能夠「不改鄉音」,自有欣慰之感,然而賀知章的回鄉敍感,在今日來說,可能不可同日而語了。

此話怎說?因為鄉音不改的你,遇上的可已是鄉音已非的家園,「兒童相聞不相懂」,自然無從「笑問客從何處來」了。

我聽過李鴻禧教授講過一則令人悲痛的「笑話」,他說:「咱的祖公,對天頂(從天上)轉(回)來食做忌(祖先逝世紀念日的拜拜),恐驚著帶翻譯官,因為子孫仔講的話,伊已經攏聽無(都聽不懂)了。」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1964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


走過美援支持下「十年生聚」的1950年代,台灣在1960年代出現多次展現建設成果的政策性展覽,而以1964年的「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規模空前盛大,從當年的「光輝十月」10月6日開始,展到翌年1月7日。

為了展現「自由中國」空前進步繁榮的面貌,政府耗資耗資一千萬美元(當年台灣出口所得約4億6千萬美元)的巨額經費策辦,展場位於現今的敦化北路、八德路口附近,占地25英畝,在台北東區尚未起高樓的年代,展覽地標、造型新穎的展館群,點亮了台北的夜空。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台灣醒世智言

自序
咱攏是食台灣米大漢的(寫於1991年元月 28 日)

1991 年,「世紀末」最後十年的第一年,對我而言,頗有意義;因為辛末年是我五十大壽之年,也是我可以依「勞動基準法」規定,工作滿二十五年,具備退休資格的年分。

我的朋友,以及想認識我而初識的人,都會懷疑我是位可以退休的半百中年人,沒錯,我看起來是比實際比齡更年輕些,也因此會以「我已經是五十了嗎?」「那是虛歲啊!」來自我安慰。

「人未老,心先老。」如此喪志,我深不以為然,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投效寫作,忝列作家,近年來卻愈寫愈不起勁,也因此免不了在字裡行間或話中語意,流露出挫折感和無奈感來,有人問我何以如是,雖然僅以苦笑為答,其實正確答案應是:「舊學荒蕪,文思衰落,既無曩昔少壯之心氣,而有患禍難測之憂虞。」

我曾為自己的「文字事業」自得過,因為付梓的每一書、每一頁、每一行、每一字,無不是為這塊生死相許的島嶼,留下見證;然而眼見我筆下可愛、可親、可敬的鄉土,一直遭受蹂躝、凌虐,甚而被加封為「貪婪之島」,被取名為「污染之地」,被戲稱以「賭博共和國」,甚至被形容為:「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色情城市,能不令我「親像轆鑽刺心肝」嗎?

我們為什麼遺忘了忠厚、勤勉、儉樸、敦厚、誠摯、穩重的祖先形象呢?為什麼大家甘願失去前瞻,自我淪喪?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懷念的火柴盒

台灣火柴公司「自由之火」火柴盒,是典型的反共抗俄時代產物,當時台灣被塑造成「自由的火炬」,是「太平洋的燈塔」,火柴盒背面的台灣,英譯Taiwan China,和現今對照,相當具有時代意義。

台火是台灣火柴業的龍頭老大,台中廠在1995年關廠,轉型為台火開發公司,曾是台灣十大貿易集團之一。

番仔火

台灣最早出現火柴是在台灣開港後的1860年代,因為來自西洋,習稱「番仔火」。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台灣搖囝仔歌選粹

本文節錄自《台灣俗語真言》,1989年

雙親呵護嬰兒,是人間最神聖的一種行為,雙眸蘊含慈祥靜穆的光輝,嘴裏哼出柔順溫馨的曲調,此情此景,永遠烙印在每一個幸福子女心坎上。因此,有人說:「母親優雅的搖籃曲,多多少少支配著一個人的一生。」

為人之母者除了承當家務事外,有時還要兼及家計,小孩的哭鬧,常常使大人束手無策,如何誘導小孩乖乖安詳,需要很大的「耐性」。為了便於雙手操勞,台灣婦女大多以「延巾」(一條窄長的布條子)將小孩揹紮在背上,天冷時外面再加一條「幪被」,當小孩不安靜哭鬧時,就用手拍拍小孩的臀部,一上一下地搖著,隨著動作的節奏,邊唱著:「嬰仔搖,嬰仔睏……」

另一種方法是將嬰兒放置在搖籃裏,一面工作一面用腳推;「搖籃」大多以木、籐、竹做成,搖籃形似小船,下面加撬型木架,可以推搖。另一種形式的搖籃,是長方形的籐籃或竹籃,四端連有繩索,繩索則縛在支架上,或懸掛在樑上,用手輕輕推搖。小孩躺在搖籃裏,隨著「搖籃曲」優柔的曲調,很容易進入甜美的夢鄉。

在我們的記憶裏,有不少的「搖囝仔歌」,於襁褓的歲月伴隨著我們,掀開記憶的簾幕吧!讓我們再聽聽這些已流入我們血液的鄉土旋律。

各種版本的「搖囝仔歌」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台灣土話心語


自序
 
以「淡薄」的心意,表達對「感心」的敬意(寫於1990年) 

有人說,一個人到了中年,免不得「頹廢」,我也不能免俗。年雖未及半百,但是沒有「夕陽無限好」的憧憬,只有「只是近黃昏」」的空嘆。

記得有一個歷久彌新的故事,最近我經常會去想着它。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台北商品陳列館


台北商品陳列館為日據時期台灣最早設立的展覽館,設於1899年,館舍坐落在台北城內的南門街,以推廣本島農特產展售,以及與日本商品的交流為主要宗旨。

因空間不敷使用,1917年,總督府殖產局以台北苗圃(後更名台北植物園)於前一年台灣勸業共進會所建的「迎賓館」為新館舍,建築設計者為總督府技師中榮徹郎、森山松之助、井手薰等人,以阿里山檜木為建材,外觀莊重典雅,造型類似日本京都的金閣寺。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台灣雅言巧語

自序
萬物所然,萬理所稽的台灣話(寫於1990年)

「台灣雅言巧語」是「台諺淺釋」的第五本書,前四本分為:「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台灣好言吉句」、「台灣俗語真言」,書名沒有特別意義,僅是做適巧的「包裝」而已;值新書付梓,循例再來一篇序言。

近年來,台灣文史的整理發表,欣欣向榮,是很令人欣慰、鼓舞的事,忝為工作者之一的我,毋寧說也是「馬前卒」之一,只是,有人說我有「將相之風」,這是愧不敢當,如果算「戰功」的話,我只不過是見報率高一些,書出得勤一點罷了。

學界每譽我為「民間學者」,其實我只是「台灣文化的攤販者」而已;從事會計工作,竟然不務正業做台灣文史的撰述,還「兼差」寫了五本「台諺淺釋」,不僅朋友頗感驚奇,我也有少許自得之感;至於有人批評說:做如此「輕薄短小」,而且沒有系統的「淺釋」,有何價值可言?應不值識者一視。在此,我不得不以批評者未能當面匡我不逮為憾。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台北新公園的展覽年代


現今的台北228紀念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是日據時期台北市的文教設施中心,當時稱台北新公園、總督府博物館,1935年,至今紀錄為止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博覽會「始政40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第二會場就設在這裡。

台灣光復之後,博物館改稱台灣省立博物館,公園名稱沒變。

1950、60年代,這裡成了國產商品展、農業建設成果展、經濟建設成果展等各種大型農、工、商展覽的場地,展覽動輒十天半月。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唸歌唱曲解心悶

11月28日的亭仔腳講古

昨日(11月28日)歌謠系列第一場講座開講,感謝關心台灣歌謠文化的朋友們與會,關於台灣歌謠的議題,歷年撰述了許多篇章,下面這一篇是2002年(《台灣世紀回味》系列之3文化流轉「歌謠篇」導言。

唸歌唱曲解心悶──台語歌謠的百年傳唱心聲  (寫於2002年)
台灣各族群百年來以何種歌聲傳訴悲歡離合的心情?
唱歌是一種歡愉,還是為某種政治目的去高歌?
且讓我們以歌來敘懷,用歌來吶喊,縱情表達自己的心聲。

土地之歌
台灣的民謠源遠流長,各族群各有其以母語表達的傳統歌謠。原住民的祭祖、頌天、狩獵、豐收、談情等歌謠,不僅令今人驚為天籟,也被民族音樂學者視為研究的奇珍。客家民謠有平板、山歌子、老山歌等「九腔十八調」,亦被視為「聲樂的絕響」。至於閩南人因為是台灣最大族群,閩南語系遂成本土「強勢語言」,常被擴大引申為「台灣話」,閩南歌謠因而被多數人泛稱為「台灣歌謠」或「台灣歌曲」。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俗語真言

謹以此書紀念──
位於大稻埕港町(今貴德街),
我的家──「莊協發商店」六十週年,
從己已年(1929年),一直到現在。
雖然,鄰近的「台灣文化協會」港町講座、
     「興中會」台籍會員吳文秀的故居、
      稻江歌人醫師林清月的診所、
      已經煙雲過眼;
但是,這間三角窗紅磚仔厝,
必將如同產生於這條巷子的──
台灣歌謠 ──「望春風」,
「久久長長」,印在我的心坎。  1989年初版獻詞)
自序

從俗語中淘出真言來(寫於1988年冬至之日)

《台灣俗語真言》是我的第六本書,也是「台諺淺釋」的第四本書;去年,我請台大李鴻禧教授給《台灣警世良言》寫序,他在序文提到我是:「三十歲出頭仔的讀冊人」,其實,我已春秋四十五;因此,我除了將三十改成四十外,還沾沾自喜,因為我的外貌騙過了李教授的慧眼,想不到自己看起來還「足少年」。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回首2000年代──側記《台灣世紀回味》


台灣人有過的是什麼?台灣人失去了什麼?
台灣人忘掉了什麼?台灣人希求的是什麼?
台灣人創造了什麼?台灣人嚮往的是什麼?
                                  ……引自《台灣世紀回味》總策畫序
2010年即將走入歷史,十年前的這個時候,擔任總策畫的《台灣世紀回味》系列第一本﹝時代光影﹞正準備出書,寫下了有感而發的序文。彼時,世人在千禧年的「狂潮」之下,歡慶、擔憂、省思,皆有之;如今,十年過去,吾人又該如何面對過去、現在與未來?共勉之!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歌謠與童話──講座預告

下午場主題是「安徒生和他的童話世界」,聽精采故事,看經典郵票!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第二、第三場講座將於12月18日(星期六)上午10:00-11:30、下午2:00-3:30舉行,歡迎全程參加,亦可選擇上午或下午場。

因經費有限,全程參加者,恕不招待午餐,請見諒!還好,附近有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商圈、圓環小吃,大家可以利用中午時間徜徉大稻埕,品嘗大稻埕的「食」滋味。

有意參加者,請在本文的留言欄報名,並請註明姓名、電郵、參加場次(全天、上午、下午),謝謝。

上午場/莊永明主講:「台灣歌謠」系列──台灣歌謠思想起(傳統民謠),回味傳統搖囝仔歌、童謠、情歌、病子歌、勸世歌等豐富的文化遺產。

下午場
/周惠玲主講:「郵票講故事」系列──安徒生和他的童話世界

透過莊永明私藏的各種安徒生童話郵票,品味安徒生的一生、暢遊他筆下如真似幻的童話世界。

周惠玲簡介

周惠玲,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學系統科技碩士,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擔任童書主編、多媒體製作人,現任職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華梵大學兼任講師。

喜愛兒童文學,業餘投入童書翻譯、論述和推廣﹐曾獲小太陽童書編輯等獎項﹐1996年獲國際兒童圖書館獎金赴德國慕尼黑從事兒童文學研究。著有《逛ㄍㄨㄤˋ書》等;譯有《巧克力戰爭》、《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等;編有「安徒生獎大師傑作選」等百餘種。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16號/貴德街53號
地圖: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98年前的「台灣館」

1912年「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台灣館附設之台灣喫茶店紀念明信片
關於日據時期的「台灣館」

台灣館的設置,最早出現在1903年大阪舉行的「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當時為了參加這個以「電器時代」為訴求的國際性大展(美、義等18國參展),台灣總督府在展覽前二年即著手準備,1901年在台北農事試驗場舉辦的第一回「台北縣物產品評會」,就是前置的產業調查作業;負責設置「台灣館」的「台灣慣習研究會」並委託東京美術學校的安本龜八製作與真人等高的漢人蠟像,好讓普遍對台灣人陌生的日本人「認識台灣」。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台灣好言吉句


諺語是你的知己    1988年初版自序 

我將歷年來發表於《台灣新生報》「文化點線面」版的「台灣淺釋」專欄,結集成《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兩本小書出版,不少朋友來函或面告能再接再厲,心想「無三不成禮」,雖自覺是不腆之儀,但還是再捧出第三本──《台灣好話吉句》來,希望能得「笑納」。

「台灣淺釋」在報紙刊載後,頗不寂寞;中廣公司在「全國聯播」製作了好一陣子的節目,河洛公司也以拙稿為藍本,錄製了一卷錄影帶發行,諾貝爾獎的得主李遠哲博士,也肯定他從中體會了不少優雅台語;「有聲有影」的「台諺淺釋」,還是和我較早前出版的兩本書──《台灣第一》第一集、第二集一樣,叫好不叫座,想想這和現代年輕人寧願享用一餐漢堡,或去欣賞一場電影、MTV,而不願以同值的代價去「消費」一本書有關係吧!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台灣第一」與肇師──側記《大同雜誌》

1981年8月,因文壇前輩「肇師」推薦,在《大同雜誌》開始撰寫「台灣第一」專欄;這是當期封面,圖像是席德進畫作(甫於8月3日病逝)。
在《大同雜誌》的第一篇「台灣第一」。
 《大同雜誌》是台灣第一、台灣紀事、台北老街、台灣醫療史、台灣百人傳等著作初登場的舞台,雜誌早已停刊多年。以下引2005年為鍾肇政前輩八十大壽所寫的〈「台灣第一」與肇師〉,說明肇師與我的因緣,與《大同雜誌》的屬性。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榮町大街與辻利茶舖

榮町和表町、本町、京町、大和町等街區(今衡陽路、館前路、重慶南路、博愛路、延平南路),是日據時期台北「城內」的工商區。

榮町發展甚早,在清代的西門街與石坊街時代,是台北城最熱鬧所在。日據之後,分屬西門街、府前街、文武街等地段;1922年實施町制後劃歸榮町,1930 年代更為繁盛,有「台北銀座」之稱,號稱「一流的商店雲集」,1932年,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今國泰世華銀行台北分行現址)選在這裡開業,即畫面右邊後方最高之建物。

畫面前景路口,原為清代劉銘傳為表彰艋舺富商洪騰雲捐建考棚之功績而立的「急公好義坊」,日據之後,台北數度進行市區改正,石坊在道路拓寬時拆除,遷建於新公園(今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現為國定三級古蹟。

歷經數十載寒暑,到了工商發達的1930年代,石坊所在,變成了一座交通規則警示柱,是當時台北厲行整頓交通的設施,只見腳踏車、巴士都恪遵「靠左走」規定。市營公車以日本人住、商的城內商圈為中心,向城外四郊延伸,榮町街區繁華,巴士路線甚多。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勸恁做人着端正 ──勸世歌謠拾零

本文節錄自《台灣警世良言》附錄,台灣諺語淺釋(二) 
我在市場上看到一位盲婦,
她手上抱了一把月琴,
上面貼滿了膠布,她彈起來琤琤琮琮,
開口唱了:「我來唸歌囉……
那哀傷,那對世間的情懷,我忘不了……
我想起了小時候,擠在大人的後面,觀看着「遊唱歌手」的表演。
勸世歌擅引社會現狀來警惕人心,圖為1935年台灣中部大地震之後的《中部震勸世歌》歌仔簿內頁。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台灣情歌珠璣集

本文節錄自《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諺語淺釋系列(一)

1911年,梁啟超訪問台灣十餘天,曾留下〈台灣竹枝詞〉十唱,他說:「晚涼步墟落,輒聞男女相從而歌,譯其辭,惻惻然若不勝谷風、小弁之怨者。」〈台灣竹枝詞〉引述台灣情歌,表露了敦篤樸實的台灣風土人情。
日據時期「七字仔」歌仔簿上的情歌,以四時節氣,牽引男女情感的流轉。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專賣局風景明信片

在蔥綠的行道樹映襯之下,專賣局的精緻華麗,更為突出。

專賣局(今台灣菸酒公司)所在的南門一帶,在清末仍為荒僻之地,日本據台後,以台北為「島都」,在此陸續闢建鴉片工廠、樟腦工廠(今財政部大樓)等專賣事業機構;1901年,專賣局成立,合併原先的樟腦局、製藥所、鴉片製造所、鹽務局,統管專賣事務,初期,專賣局設於樟腦工廠。
專賣的收入相當可觀,不但奠立了日據初期總督府的財政基礎,也恆占日據時期歲入大宗。依實施時間先後為:鴉片(1897)、樟腦(1899)、食鹽(1899)、菸(1905)、度量衡(1906)、酒(1922、啤酒於1933列入)、火柴(1942)、石油(1944),其中,鴉片、樟腦為日據前期專賣收入最多者,中期以後,菸、酒為二大主力。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榮星保齡球館 廣告火柴盒

 榮星保齡球館是台灣第一家保齡球館,1960年創立,館址位於今南京西路新光三越百貨所在地及周邊地區;筆名「雞籠生」的「台灣第一位漫畫家」陳炳煌,當時在榮星保齡球館任職,陳炳煌擅長散文寫作,又精通英文,保齡球,就是他的傳神譯筆。
保齡球據傳是由台美軍引進,在榮星之前,只有總統府斜對面、新公園旁的「中國之友社」有四條球道的保齡球設備,但不對外開放,榮星則有16條球道,並附設餐廳,是相當時髦的休閒娛樂場所,風靡一時。


榮星保齡球館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辜氏家族創建者辜顯榮二子辜偉甫所開設,榮星之名,即來自於辜顯榮的字「耀星」,為光榮耀星之意。

以「榮星」為名的辜偉甫所創事業,還包括1957年創辦的榮星合唱團,以及1968年起對外開放的榮星花園,榮星花園比新公園(今台北228紀念公園)還大,花草樹木種類多樣,是當時台北市內知名景點之一。

◎更多雞籠生、呂泉生資料請見《台灣第一》
〈第一位採集閩南民謠的音樂家──呂泉生〉
〈第一位漫畫家──陳炳煌〉
〈第一本漫畫集──雞籠生漫畫集〉
書籍資料按此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台灣警世良言


自序(1987 年 3 月 12 日)

「台灣文藝」100 期紀念特輯,策劃「展望台灣文學與藝術」專題,我夾在前輩作家群中,以「整理鄉土文化任重道遠」為題,寫下如此「感言」:

寫作對我而言,本是一項「不期而遇」的工作;真的,我沒有做為一個作家應具備的條件。但是,今天能忝列文壇,只因為有計劃地整理出一些鄉土的資料。

「台灣歌謠史」原為我期盼要完成的第一個願望,但是諸多因素,而寫寫停停。我早就擬好要以「自然歌謠」與「創作歌謠」兩部分,加以撰述,對此未竟之業,一直耿耿於懷。


目前,我的工作成果,僅是《台灣第一》第一、第二集兩冊書,一共收錄了四十篇台灣第一而已;和當初承諾要完成百篇,還有一段距離。

邁進了第三年的自立晚報「鄉土記事」專欄,計劃能在今年內完稿,以「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副標題)」結集出書;「台灣金言玉語」(台諺淺釋),也已將近有八十篇發表在新生報「文化點線面」,等寫完百篇後,希望也能順利出書。

而今,我是「四」管齊下在整理鄉土資料,雖是自不量力,但為著能被視為是一位渾身「土氣息,泥滋味」的人,我必不惜一鏟、一鋤的合著汗水去鬆土、灌溉;願熱愛這塊鄉土的大眾,和我一起來關懷「它」的成長吧!

這篇短文,發表後的當年年底,我「四」管齊下之一的「台諺淺釋」,有了「收成」的機會,時報出版社張武順、陳恆嘉兄答應出版它;回想《台灣第一》第二集付梓前的波折,我的欣喜,自不待言。何況是能一齊推出《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這兩本「鴛鴦書」。

台灣諺語,盈千累萬,我拾取的實在不成比例,而且先人的智慧,也非我的「淺釋」,可以表達盡致,但如果此拋磚引玉的工作,能喚醒大家對母語的感情,我願達矣!

‧篇目

一分錢撲二十四結/一句話三斤六重/一耳入,一耳出/一個人,一款命/人二腳,錢四腳/大人會堪得枵,囝仔昧堪著餓/三分媠,七分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心歹無人知,嘴歹上厲害/父老子幼/未娶某,不可笑人某賢走;未生子,不可講人子賢號/奴欺主,食昧久/生雞卵無,放雞屎有/台灣頭尾遊透透/有人興燒酒,有人愛豆腐/好子不免濟,濟子餓死父/好天也著積雨來糧/有功無賞,撲破就賠/食好鬥相報/死皇帝不值活乞食/食飯皇帝大/刏(寫做:左气右刂)頭生理有人做,了錢生理無人做/娶某大姊,坐金交椅/免錢薰,大嘴吞/近山剉無柴,近溪擔無水/抹壁雙面光/要好龜爬壁,要了水崩山/洗面洗耳邊,掃地掃壁邊/勇勇馬,縛在將軍柱/昧曉挨絃顧絞線,昧曉唱曲顧噴唾/笤(寫做:上竹中山下几)仔重,昧曉除/神仙撲鼓有時錯,腳步踏錯啥人無/時到時當,無米煑蕃薯湯/借東籬,補西壁/起厝動千工,拆厝一陣風/冤家變親家/貧由不算起,富從升合來/貪字,貧字殼/假曲唱昧落調/娶某冊不讀,嫁翁腳不縛/做鬼也搶不著銀紙/欲嫁擔蔥賣菜,不嫁佮人共翁婿/買厝,買厝邊/運命天註定/新婦哭禮數,查某子哭腸肚/僥倖錢,失德了/輸人不輸陣/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燒瓷吃缺碗/壞竹出好筍

‧附錄:勸恁做人著端正──勸世歌謠拾零

書籍資料按此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台灣金言玉語

「台灣諺語淺釋」系列第一本
.獻詞
我虔誠的向(唸做ㄨㄥˋ)望──老祖宗
遺留下來的這些金言玉語,
會永遠、永遠地,一起和我們的血、
                       我們的淚、
                       我們的汗,
攪和於這一塊鄉土上;
跟隨在我們的生活裡,
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1986.8.11

.說明

台灣話的記述文字化問題,一直困擾我們,最近有人先後提出了理論和「實驗」,雖不無成果,但要達到「我手寫我口」的程度,非得等到有一部能廣為流傳的「台語字(辭)典」問世不可。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西門町的「觀光」擦皮鞋店

西門町擦皮鞋店的廣告火柴盒

「觀光」這二個字,是1960年代後期台灣逐步邁入觀光產業拓展年代的時髦字眼,有High Class的意味在內,是「高級」的形容詞,許多理髮、餐飲娛樂業,常冠上「觀光」二字,男士理個西裝頭再抹上光亮的髮油,就是「嗨固喇(High Class台語發音)頭」了。
195060年代,台灣社會普遍貧窮,加上政策不鼓勵被視為日本統治象徵的木屐(但其實,台灣原本就有傳統的中式木屐),橡膠鞋較為普遍,皮鞋相當昂貴,一般人難得有雙皮鞋,寶貝萬分,在鞋底加上鐵釘減少磨損,鞋油產品、擦鞋業也大為盛行,熱鬧的商街和皮鞋店附近,多有因應而生的擦鞋攤。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


1979年,投稿《雄獅美術》,悼念老厝邊、忘年交──李臨秋,成了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如果不把中學校刊文章算進進去的話,更久遠以前的初中第一次投稿,則是插畫,刊在《台灣新生報》兒童版上。
〈臨秋花萎望春風〉原先投稿其他報刊,都遭退稿,唯有《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認為是各篇李臨秋悼文中寫得最好的,因此而刊登。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台灣紀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紀事1月8日篇,是莊永明父親莊錫吉參與社會運動被打壓的經過,事件地點是現今莊協發(大稻埕千秋街店屋)隔鄰2號的文協港町文化講座。

翻歷史的殘頁,喚民族的尊嚴──自序(1989年初版序)

第二世界大戰終戰四十週年,紐約時報資深記者雷斯敦,以「史盲:我們是理智上不設防的」為題,說:「下一代都沒有了歷史回憶,已成為史盲。(Historically Blind )」我們相信台灣有「史盲之症」的人更多,因為「視而不見」、「見而不言」、「言而不書」的觀念,使大家不願有「歷史記憶」。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台灣!台灣!」旅遊導覽摺頁

1930年代末期大阪商船的航運業務與台灣觀光景點介紹之摺葉封面。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和近海郵船會社是日據時期官方保護政策下的兩大船運業者,而以大阪商船規模最大,船運業者歷年出版許多航運路線與觀光手冊,是研究日據時期對外經貿、交通建設與觀光發展的珍貴文獻。

這份大阪商船印行的《台灣!台灣!》手冊是1938年版,相較於之前版本,是相當精緻、豪華的旅遊手冊。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台灣第一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展出的「台灣第一:一個大稻埕囝仔的文史生涯」內容之一

開風氣之先的第一(1983年文經版《台灣第一》自序)

我才疏學淺,但喜好藏書,對著書立說的人,好不羨慕;將屆不惑之年,卻自不量力立下宏願:即使不能著作等身,也應寫幾本傳世之作,以為此生紀念。首先構思編寫《台灣歌謠史》,正起勁進行中,不意文壇前輩鍾肇政先生交下了一個「使命」,要我為一生致力音樂創作與教育的呂泉生教授立傳。承前輩抬舉,此命不敢違,乃暫時擱置了原計畫,撰寫「民族歌謠傳薪人──呂泉生的奮鬥人生」,於《音樂生活》雜誌連載了一年。這本書台灣文藝雜誌社原預定於1981年10月推出;但因種種因素,肇師決定暫緩出書,以至原是我的「第一本」著作,就此束之高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