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86年前的「追悼孫中山先生大會」

1925年的今天(3月24日),「台北有志社」於港町文化講座舉行「追悼孫中山先生大會」。
追悼孫中山大會上,民眾齊集悼念,講台後方為孫中山遺像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書聯。
「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向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柣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這一幅輓聯是「北京大學」台灣籍學生以「北大台灣同學會」名義,致送於1925年3月12日亂世的「國民之父、弱小民族嚮導者」孫中山先生,由洪炎秋執筆。
中山先生病篤時,一度訛傳死訊,2月21日,《台灣民報》以「願中山先生之死不確」及「孫文沒有死」為標題表示:「好了!我們為中山先生慶祝,為中國四萬萬的國民慶祝,更為東亞大局,世界的前途慶祝!弱小民族萬歲!萬歲!」。3月12日確實死訊,次日傳到了台灣,「台北有志社」召集於1925年3月24日,在台北市「港町文化講座」(已拆建,原址位於今貴德街49號)舉行「追悼孫中山先生大會」,當晚雖「大雨淋漓,街道泥濘」,但是只容得三千人的會場,卻有五千人趕來參加。
港町文化講座舊址,隔鄰二間就是現在的莊協發‧港町文化講亭攝於2010年3月7日大稻埕逍遙遊第300期,莊永明正在解說貴德街的人文與產業歷史。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千般風物映好詩:台灣風情


咀文嚼字負虛名﹝自序﹞於1990年48歲生日前夕改寫
嗜書成迷,使我經常流連書市,而且是三日一小買、五日一大買,搬書回家,不以為苦,以致家有書患。
三十坪的房子,堆滿了三十幾年來的藏書,使書齋成了書災,層層的書籍,占領了牆面、地面和書桌的桌面,因此寫作只好轉移陣地到餐桌,因為那是唯一留有空間的地方。
「滿坑滿谷」的藏書,有兩本蠹簡,我引以為傲,一本是《閹雞》手抄劇本,一是《瀛洲詩集》,前者是存世的唯一孤本,有當年「台灣總督府」的檢閱章,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統制戲劇運動的證物,而且也是充滿民族意識正氣的劇本。後者是抗日先烈歐劍窗的遺著。這兩本書雖被蠹魚蠶食得破損不堪,但我卻時常取出觀賞,也因此常抱怨蠹魚的危害。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台灣久久,久久記憶


海峽兩岸一線牽;這條線是一塊海域,古早時,稱為「黑水溝」,以後則名「台灣海峽」。
兩岸雖各有海防,但文化面相、歷史糾葛、政治觀感、社會脈動,需從多方向、多方位、多角度去探討。
一百年以前,中國民國肇造,彼時台灣已被舊王朝的滿清政府出賣了十七年之久,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雖然在「唐山」已是民主政體,殖民當局還是以「清國奴」來鄙視台灣人。
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唐山過台灣」的漢族,當局以「本島人」和華僑來區分,「本島人」就是日籍台灣人,而華僑就是以中華民國國籍來台謀生的「唐山人」,大家在島嶼上共同生活,必然在習慣上「異中求同,同中存異」。
日本人先後以「同化」、「延伸政策」、「皇民化」,企圖使台灣人蛻變成「大和民族」,雖利誘威嚇,仍是技窮。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台語歌樂的諍友──陳君玉

「帥哥哥,站在戀愛嶺;小妹妹,站在相思城。路頭算來相隔壁,要講情話著搭戀愛車。……心肝內,暗恨這班車,日末落,驚驚不敢行。苦昧將日趕落嶺,通好來去找阮搭心兄。」~~1938年,陳君玉詞、姚讚福曲〈戀愛列車〉
左:1930年代的陳君玉,他是當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健將,也為台灣流行歌壇付出不少心力。右:晚年肖像,晚年的陳君玉以擔任教員、創作兒童小說故事為職志
善於運用傳統民間歌謠--「山歌」、「採茶歌」、「相褒」等風格,塑造台語流行歌曲詞意,活躍於日據時期流行歌壇,堪稱閱歷最深、參與面最廣的陳君玉,於1963年今日(34日),因肝癌病逝。
陳君玉,筆名卿夫,台北大稻埕人,出生於1905年,家庭貧困,父親是人力車夫,連「公學校」都無力供他讀到畢業,輟學後。陳君玉當過小販、布袋戲班助手,幫忙家計,後來到印刷廠當技工,勤奮自修。亦曾遠赴東北,在日人經營報社工作,因此而學會一口流利「北京話」,也奠定了他以中文寫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