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台灣第一次巡迴音樂會 之二

1935年「震災義捐音樂會」於8月9日巡演至中壢時的宣傳海報,海報上方為災區慘狀。
台灣第一次由台籍音樂家組成的巡迴音樂會是1934年的「鄉土訪問音樂會」,惟其行程僅限於台灣西海岸幾個都市,而第二年1935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則遍及全台,窮鄉僻壤也予深入,堪稱台灣第一次全島性巡迴音樂會。

「震災義捐音樂會」緣於當年4月21日上午6時,新竹州南部及台中州北部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7月17日零時發生第二次大地震),據統計,3千餘人喪生、1 萬多人輕重傷,災民多達26萬人,是台灣在20世紀死傷最慘重的地震。

台灣總督府為重整災區,成立了「震災地復興委員會」,歐美各國也都紛紛捐助,在日本的「台灣同鄉會」和中華民國駐台北郭總領事更發揮同胞愛,展開各式各樣勸募工作。其中,「台灣同鄉會」就是前一年「鄉土訪問音樂會」的推動者,1935年震災後不久的5月5日,台灣同鄉會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舉行「震災義捐音樂之夜」(拓務省、東京市後援),江文也及其他多位日籍音樂家登台演唱。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台灣第一次巡迴音樂會 之一

台灣第一次台籍音樂家巡迴音樂會──「鄉土訪問大演奏會」的節目單,左下文字為「台灣同鄉會事業部 主辦  台灣新民報社 後援」。
1934年的「鄉土訪問音樂會」和1935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是台灣新音樂運動史上的兩件大事,也是音樂史首創兩項「台灣第一」的音樂演出盛會。

「鄉土訪問音樂會」是台灣第一次由台籍音樂家組成的巡迴音樂會,於1934年今日(8月11日)晚間在醫專(今台大醫學院前身)大禮堂首演。

這場台灣第一次西洋音樂巡迴演出的音樂會,係由旅日的「台灣同鄉會」推動。「台灣同鄉會」的緣起,是當時旅日人士鑒於台胞在異鄉,愈來愈多。(據1934年統計,留日台灣子弟已超過了2,600餘人,若加上在日謀生者,則人數更為可觀。)為聯絡鄉誼、互相扶助,在李延禧、楊肇嘉等人努力之下,1934年6月24日,「台灣同鄉會」在於東京丸之內報知講堂舉行成立大會,日本拓務大臣永井和東京市長牛塚都親臨致賀,會員的演藝活動,包括了江文也的獨唱。當時,東京各通衢都張貼海報,報紙刊物也詳盡報導大會盛況。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台灣第一位法學博士」葉清耀

葉清耀及其法學博士學位證書。
1932 年今日(8月10日),日本的明治大學以第八號「學位記」,頒授葉清耀法學博士學位,葉清耀因之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得法學博士殊榮的人。

葉清耀,1880年生,東勢中嵙庄人。父親早逝,家境清苦,由母親務農營生,含辛茹苦帶大。就讀東勢公學校時,為了分擔母親的工作,放學後都幫忙家務,下廚煮飯,工作到深夜,但功課卻從不後人,尤其作文,經常引經據典,頗得師長嘉許。

公學校畢業後,家貧無力升學,跟隨長兄陳葉烈(從母姓)上山趕樟腦油(東勢是清代台灣北路三個伐木區之一,直到1970年代仍為樟腦重鎮),他的老師以他天資聰穎,竟然輟學,覺得可惜,乃勸其大哥務必助其升學。

葉清耀不負師、兄所望,如願考取台中師範學校,畢業後分發至埧雅公學校(今大雅國小);滿義務年限之後,於1908年通過總督府文官考試,在法院(任職地依文獻資料,包括台北、台中、新竹等地方法院,說法不一)當書記、通譯。有感於擔任委任官,升遷不易,非取得大學文憑,實難出人頭地,而當時台灣又無大學,於是辭去現職,1913年10月,負笈日本。

1914年,葉清耀考入明治大學法科,為籌措學費及生活費用,他在日本收購價廉的肥豬肉,熬成豬油,寄回台灣銷售,如此數年,半工半讀,終於完成大學學業,於1918年畢業。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稻江詩人」趙一山

1921年,時年65歲的趙一山(前排中坐者)和「劍樓書塾」女弟子合影,照片下方有劍樓書塾創立十周年的註記。
門牆桃李三千樹,日日春風繞絳帷。」是王香禪〈奉懷劍樓夫子〉的兩句詩。「劍樓夫子」即是趙一山,他設「劍樓書塾」於大稻埕,及門弟子,大多俊秀。

趙一山,枋橋(今板橋)人,原名元安,字文徽,又字益山,因仰慕文文山(文天祥)與謝疊山(枋得),而自號「一山」,1856年(清咸豐六年)生。

幼從鄉里宿儒賴宏攻讀。詩作長短句俱工,但不耐八股文,十八歲登第考試,列舉秀才,三十歲入泮,府學批為首名。翌年,鄉試落榜,遂無意仕途,潛心習醫,後行醫教讀於家。

1895年日軍入台,避居芝蘭山中,躲了一年,無以為生,時保良局長辜顯榮係他舊交,力邀出仕,謝以不敏。鄉人擬聘他當枋橋公學校訓導,教授漢文,亦不肯答應。

大稻埕千秋街華利洋行洪禮文,知趙一山學識淵博,聘他為家教,教讀詩書,乃落戶大稻埕。1911年,於城隍廟附近創「劍樓書塾」,公開授徒,四方學子慕名著日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