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點燃大稻埕的生活記憶--火柴盒特展

火柴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已經消失很久了,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它可是生活必需品,也因為是必需品,即使僅有方寸大小,也成了昔日食衣住行育樂的宣傳載體,想探尋老年代的生活縮影嗎?歡迎來大同公民會館一看究竟。
﹝展覽新聞稿﹞
「點燃大稻埕的生活記憶-火柴盒特展」,本次展出係由大同區公所及莊永明老師共同策劃執行,特於528日上午1030分於展覽現場舉行開幕茶會,期望藉由此次展出,帶領大家一窺1960年代的記憶縮影。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台灣新劇第一人」張維賢

「兄弟呀!快快起來吧!起來認識清我們的明日,才好準備實現他!無病呻吟是沒有辦法呀,空喊也是無益呀,滿面流著眼淚有什麼用呢?雖做個世上上等偉大的傀儡到底也是傀儡而已,通通是無用啦!」
──張維賢〈對《明日》雜誌創刊的感想〉,《明日》創刊號,1930.8.7出刊
張維賢的舞台造型。他生性熱心、愛管閒事、幫人家忙,因此年輕時綽號「保伯仔」,(來自台灣俗諺「保伯仔好管閒事」)。可惜際遇不佳,晚年甚為潦倒,成了個沉默的人。
張維賢,原名「張乞食」,筆名耐霜,台北市人,1905年今日(517日)出生。18歲(1923年)畢業於日本佛教曹洞宗所辦的「台灣佛教中學林」(後改稱台北中學校)。其後,隻身前往廈門、汕頭、香港、婆羅洲各地遊歷。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多元中山堂 風景再展

拼貼堆疊‧中山堂常設展/台北銀座‧百年記憶‧莊永明微型蒐藏展===引言
展場入口
人人心中都有中山堂;台灣各地,不管是都、縣、市,無不都有座中山堂,甚而部隊、學校的「大禮堂」,也都被命名為「中山堂」。
遍佈各地的中山堂,無疑的,台北中山堂是「龍頭老大」,不僅建築最雄偉、活動最頻繁,歷史意義也是台灣所有的中山堂所望塵莫及。
中山堂原名公會堂,原是日本殖民政府在都會區設置的「民眾活動中心」,當然也被賦予不少政治任務。1935年,台北中山堂的前身「台北公會堂」,還沒有正式落成前,它已經被先行使用為「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的展覽會場,「始政」是日本殖民政府──台灣總督府宣布統治台灣的專有名詞,表示開始納入台灣為其統治圈;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1935年,正值40年,台灣殖民當局為宣揚帝國實力,以及其對建設台灣的現代化「功績」,選擇在台北市辦理「博覽會」,「公會堂」硬體剛好完成,迫不及待的被列為展覽會場之一。這是今日的中山堂首先曝光,供民眾入內參觀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