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2015 FU大同,歡迎參加

一年一度點燃盛夏熱情的「FU大同」,即將登場,今年的「2015 FU大同──月老繫情 傳唱心曲」活動中,有兩場講座,在「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舉辦,由莊永明開講,分別是:

8/1(六) 14:00~16:00大稻埕吃的滋味

8/23(日) 14:00~16:00台灣第一在大稻埕

地點: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16號)
每場報名名額40人,以電話報名
預約報名專線:(02)2597-5323轉805

~~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一起來體驗大稻埕的人文風情~~

◎講座之外,還有許多精采活動:月老繫情舞蹈大賽、漫遊大同之旅、咱ㄟ厝邊咱ㄟ情音樂會、大稻埕逍遙遊、迪化南街與貴街散策、大稻埕找茶趣、台北地下街第五屆夏日花火浴衣祭、南管演樂,等等,活動詳情請按此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樟腦專賣

1920年代的台灣產業分布圖,圖上的樟腦產地包括羅東、大湖、竹山、集集、甲仙、六龜等地。
1899年今日(6月22日),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樟腦及樟腦油專賣規則」。

台灣製腦業的起源,據連橫《台灣通史》記載,可追溯至明末,入清以後,實施山林封禁政策,樟腦製造為官營特許制,並兩度實施樟腦專賣,但都因英、美洋商介入而中斷,且曾引發「樟腦戰爭」。

1895年,日本據台,日本和台灣同為世界樟腦兩大產地,當年10月即公布「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其中有關樟腦製造及管理規定,主要仍然承襲清代規定,業者須登記,否則視為非法製腦。

日人為遂行殖民目的,投入多項建設,增加公庫收入,自足財政上的需求,乃逐步推行專賣政策。專賣,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手段,說穿了,是以「寡頭經營」模式,向百姓「斂財」,比徵稅來得容易。

日本時代最早實施專賣的是鴉片(1897年),1899年4月,又將食鹽列入專賣,6月22日,再加入年產量占世界百分之七十的樟腦。樟腦實施專賣這一年,全台腦灶數大約三千個,樟腦銷售總值62萬餘元,翌年即暴增到284萬餘元,和鴉片專賣,同為日據初期支撐財政的搖錢樹。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台北郵局落成

左、右圖的右側建物分別為日本時代所建第一、第二代台北郵局,以北門(箭頭所指)為標的,可看出兩者間的座落位置關係。
1930年的今天(6月17日),台北郵便局暨電信局新廈(今台北北門郵局,以下簡稱台北郵便局或台北郵局)竣工典禮,在上午盛大舉行。

台灣早期私人信件係委託民營信局代為投遞,是為「批」(台語,信)。1888年,劉銘傳創辦郵遞新政,設「台灣郵政總局」於大稻埕建昌街(今貴德街)。

1895年,清廷割台,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台北郵局最初是利用北門街(1922年台北改町制後為京町;今博愛路前段至衡陽路)原有之木造街屋,位置約當現今博愛路、衡陽路口附近。

1898年4月,新建的台北郵便電信局落成啟用。最初曾考慮在大稻埕、城內擇地興建,後來為了運輸的便利,遂選在北門街,這裡鄰近北門、距台北火車站不遠(當時的台北車站係位在北門之北),位置在現今台北北門郵局南側。這個日本時代所建的第一代台北郵局為木構建築,包括郵便課、電信課;後逐漸增築停車場、倉庫、宿舍等設施。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台北城」淪亡錄

日本明治神宮「盛德記念繪畫館」內「台灣鎮定」壁畫的紀念明信片。
1895年,清廷割台,5月29日,日軍登陸鹽寮,一路南下,四天前(25日)宣告獨立的台灣民主國,在大總統唐景崧棄職逃亡後,台北頓成無政府狀態,「政府軍」見領導人物自行保命,因恐補給、薪餉沒有著落,遂搶奪「國庫」,且縱火燒撫衙,打家劫舍,一些地痞流氓亦興風作浪,致使善良百姓受無妄之殃,大稻埕因有德、英兩國護僑,才比較風平浪靜,其他地區則是殺聲震天。

台北士紳李春生、李秉鈞、吳聯元、陳舜臣等商議,認為欲收拾此「亂局」,惟有請日軍進城鎮壓,於是擬妥文件,然而卻沒有人願意冒險去「給貓繫鈴」,此時辜顯榮自告奮勇,攜了「求撫師」之函去水返腳(汐止舊名),告訴日軍說:「台北府所有文武官員皆逃走一空,基隆至台北沿道無一兵卒,附近土匪蜂起,燃燬撫衙,肆意掠奪,請速開往鎮壓。」(日人文獻說辜顯榮係在基隆見日民政局長水野遵。)

日軍雖開進台北近郊,還是不敢貿然進攻台北城;1895年今日(6月7日)清晨,日軍迫近北門(承恩門),北門城外的一位農婦陳法和她的次子合力搬來竹梯,架於城壁上,讓日軍攀登越牆,開啟城門,於是日軍排門闖入,驅散少數守兵,幾乎是在兵不血刃下佔領台北城。十天後(17日),即 宣布「始政」。陳法及其子後來都獲頒150元賞金。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1937年《台灣國立公園寫真集》一書的淡水高爾夫球場,攝影者為岡田紅陽;當時的大屯國立公園包含觀音山。
1919年今日(6月1日)上午十時,淡水高爾夫球場正式開場。

高爾夫球首度出現台灣是在1918年5月,下村宏民政長官、台灣銀行頭取櫻井鐵太郎等數名官紳率先嘗試揮擊小白球。此後,繼野球(棒球)、庭球(網球)之後,日人為主的台灣運動界興起了所謂的「高爾夫球熱」。

最初的球場是在現今青年公園前身的台北練兵場,後來在士林、草山(陽明山舊稱)等地尋覓適合的地點,後來選在淡水「砲台埔」邊的清代練兵場,建立淡水高爾夫球場,為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