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中華民國。台灣。 一OO(上)

今天是2010年最後一天,2011年也就是民國100年,即將來到, 祝大家新年快樂!

這篇〈中華民國。台灣。一OO〉原刊於《文化快遞》第128期(2011.1.01-2011.1.31),刊出時略有刪節,這裡刊出全文,因篇幅略長,分上、下篇。

小小一方郵票,說不盡改朝換代的動盪與滄桑!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國,改朝換代之際,郵票來不及設計與印製,便在前朝清代於1901年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製的蟠龍郵票上,加蓋國名,成為「暫用」郵票;加蓋的文字,經過一陣混亂期之後,才定案加蓋「中華民國」,使用至1914年。



100年前(1912年), 一場「唐山政治大地震」,使滿清王朝崩解,帝制解體,中華民國民主共和體制正式成立。

統治中國268年的清朝政府,於1895年割讓台灣給日本,所以中華民國建國時,台灣淪入日本人手中已有17年之久,統治台灣的日本官派總督,行政、立法、司法集於一身,有如「土皇帝」,況且日本天皇明治「帝制」猶在。

民國元年的1912年,台灣有兩個年號──明治45年和大正元年,也就是說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遜位那年,日本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即位。所以,台灣人對「民國元年,也就是「大正元年」,印象深刻。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愛人如己的醫界典範──韓石泉

新、舊2005年、1993兩種版本的韓石泉傳。
「明仁之人」,為傳記史

2005年版《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自序

一九八五年,我繼中國時報文化生活版撰述「台灣第一」專欄之後,接著於自立晚報本土副刊編寫「鄉土紀事」(一九八九年集結成《台灣紀事》上、下兩冊付梓);「鄉土紀事」刊載前後長達三年,在「台灣學」尚被封閉的年代,尋買資料,困難重重,幸賴不少貴人相助,始得達成任務。

當年在「朝」的文化人陳癸淼是其中之一,我們素不相識。某天,我在上班時接到他的電話,有些驚奇,他是教授兼政府官員,而我僅是一位在「野」平民兼上班族,何事找我?原來他是為嘉許《台灣第一》一書,向我致意。當他知道我還已完成了續集,即問我何時付梓第二冊?我答說尋找出版社有所困難時,他即馬上表示要予相助,後來雖無結果,對於他的熱忱,我銘感於心。

當時我欲以台南韓石泉醫師為「鄉土紀事」三百六十六天紀事的「傳主」之一,卻苦於沒有他的著作《六十回憶》可參考,因知悉彼時陳癸淼被派任為台南代理市長,乃向他求助,希望其透過行政系統,為我找到韓氏後人。陳代市長出於為民服務,馬上交辦,約一個星期後就有了好消息。我不僅接到了韓家的贈書,也因此認識了韓家昆仲──韓良誠與韓良俊,後來且成了「敬友」。說來慚愧,迄今我尚未當面向陳癸淼先生致謝,只記得他後來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時,有回我去參觀南海學園,想順道拜訪,不巧他有公務在身,不便打擾,此後即無聯繫。
韓內科醫院創立的年代,和莊協發開業年代,很巧合的,同樣是已巳年,也就是1929年。
韓良誠、韓良俊兄弟不墜父業,皆為台灣杏林良醫,一位在鄉梓台南懸壺,一位在島都台北執醫。緣此認識,三生有幸,更重要的是自結識韓家兄弟後,他們在我的寫作事業上助力不少。

一九八九年,正值韓內科醫院創院六十周年。之前,韓家兄弟以父親《六十回憶》已經絕版多時,希望能在父親創業診所一甲子紀念之際,有一本完整的韓石泉傳問世,徵詢於我,能否執筆?雖自疑能力不足,但盛情難卻,只有斗膽擔此重任,完成了《韓石泉傳》。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請大家告訴大家──生生皮鞋

「生生皮鞋」廣告火柴盒,紅綠配色、精美大方。
生生皮鞋是昔日的台灣鞋店大王,原為上海皮鞋店,光復後幾年遷移來台,開在昔日的北門平交道南側樓房中的一間,生生皮鞋店很講究店頭布置、招牌設計和廣告宣傳,二層樓高的巨型皮鞋裝置,令人印象深刻。
「請大家告訴大家」的宣傳詞,也是「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其他還有「堅利可靠,到處聞名」、「南北六家,一樣漂亮一樣好」、「企造足下美好」、「白皮鞋來了」等口號,句句響亮有力。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鶼鰈情濃「病子歌」

光緒年間《新奇病子歌》收錄了「病子歌」和「曾二娘歌」,「病子歌」的歌詞有十二首,但目前已經唱亂了。
◎本文節錄自1989、90年間《大同》雜誌﹝台澎風物誌﹞專欄之47,筆名「也寐」
 
民謠有很多定義,在此不加引述,不過各家的說法,都肯定民謠是「民眾的心聲」,反映了時代、民俗和開拓的悲歡史。匈牙利近代作曲家、民謠研究者巴爾托克說:「民謠是最高的藝術,乃是創作的完整性楷模;我視一首民間小調,如同一闋大師的作品。」誠哉斯言。

載歌載舞車鼓戲

台灣民謠至今仍傳唱不輟的不多,以河洛(閩南)民謠來說屈指可數,令人痛惜!所謂「歌舞小戲」──車鼓戲的車鼓調,更因為車鼓戲的式微,而幾乎被譜下了「休止符」。車鼓戲今尚見於迎神賽會時的遊行行列。
……

車鼓戲的戲目,有桃花過渡、五更鼓、病子歌、十八摸等;桃花過渡是最受歡迎的車鼓戲,一男一女演出,女演「桃花姐仔」,男飾「撐渡伯仔」(渡船夫),兩人「相駁」(俗作「相褒」)一唱一合,載歌載舞,逗趣活潑,從前鄉下人,百聽不厭、百看不煩;客家的「採茶戲」也演出此小戲。

酸甜苦辣孕婦心

「病子歌」是很受歡迎的車鼓調,它和另外一首「十月花胎歌」,是台灣民謠中描述婦女懷孕的歌謠;此類孕婦的「心聲」形之於歌,乃其他各地所無,堪稱台灣歌謠的特色。
婦女的生育,可以說是生命的挑戰,在醫療保健制度還未健全的農業社會,更是如此,孕婦和嬰兒的生命,飽受威脅,台灣俚諺不乏描述此「生死交關」的警語:

「生子得平安,相像(好像)重出世!」
       「生贏雞酒芳,生輸四片板。」(安產可有麻油酒雞,萬一難產,可要賠一條命。)
「生囝生命在溝墘。」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台北老街


《台北老街》於1991年出版,收錄了在《大同》雜誌「台澎風物誌」專欄的台北篇章,以「台北人寫台北事」的人文情懷,鏤刻台北老時光。

這本「老」書已出版二十年了,部分內容當然需要更新,今年國家圖書館票選代表台北市的書籍,雖榮幸入列,希望未來若再版時,能有修補增訂之機會。
撰寫「台北老街」系列的第一篇是刊在《大同》雜誌1986年2月號的〈大稻埕茶香歲月〉。
自序
 
一起走向台北老街(寫於1991年4月3日)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換一句較文雅的說詞是:「台北市是我生於斯、長於斯之地。」

「台北人寫台北事。」是我撰述這本書的動機。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台灣口語白話

自序  

做陣大聲來講口語白話
(1992年11月25日,赴中和市南勢角國興南國小演講前完成)

「台灣口語白話」是我的「台灣諺語淺釋」系列第十本書,也算是我的台灣系列第二十三本書(含與李筱峰、張炎憲合編的《台灣近代名人誌》)。

二十三本著作,有二十二本冠以「台灣」為起頭的書名,第一本書為《台灣第一》,有一本以「台北」為命題(《台北老街》),如此不多不少的「紀錄」,不知道能不能據以自豪?不過,我還是要姿態擺得很低地說:「這是我吃蓬萊米長大,應該有的一份心意。」

這些年來,不務正業,爬格子,找樂趣,不想卻被人家認為「別有居心」,也因此不得不告別二十六年來唯一的工作岡位,宣告退休,成了「走投無路」的無業遊民,不過,我絕對可以臉不紅、氣不喘的說:「是公司負我,我不負公司也。」將來有資格寫回憶錄,我必會道盡一位上班族的辛酸和無奈,和所謂「經營者」的口是心非。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歌謠與童話──側記12月18日講座

感謝各界朋友參與12月18日的兩場講座,上午場「台灣歌謠思想起(傳統民謠)」,這個主題,在導讀搖籃歌童謠情歌勸世歌各篇,已大致介紹過,老祖宗代代相傳下來的歌謠,曲調動人,詞境優美,歌詞中蘊含了許多「古雅」的台語詞彙,然而,當今台語「字」的使用,時常以中文「音同字」隨意套用或任意加個「口」部,不止背離了原意,也抹滅了台語原有之「古雅」,實在令人憂心不滿!

古雅的台語,被污染、被嚴重破壞,這是一種語言的向下沉淪,例子很多,比如「不知道」的台語,寫成文字,應該是「不知也」,而不是用發音任意拼湊成「莫宰羊」!

找找看、尋找的台語,也不是「看『嘜』」或其他音同字,其實是「看覓」才對。「看覓」這個詞,以台語歌為例,李臨秋在1933年寫詞的〈望春風〉第二段「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加看覓」,就已經使用了。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勸世嘉言


自序
從《台灣第一》到《台北老街》
(1991年8月17日台北西區扶輪社第1892次例會講稿,於國賓飯店)

各位長輩、先進:

今日站在這裡,實在是「關帝爺廟弄大刀」、「孔子公面前講經」,台北西區扶輪社給我這個機會,應該是對我十年來從事台灣文史著作的鼓勵和肯定。做為一位文字工作者,演講不能不說是一件「分外」的事,也因此如果講得不好,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個人從事台灣文史資料的收集,雖然可以追溯到初中年代,但是,投效寫作,僅只十年時間而已,也就是說,四十歲我才開始動筆,可以說是「食老才想欲學歕吹」,因為在台灣,那些寫小說的人,到不惑之年,已經不只是「頂港有名聲,下港尚出名」,而且「著作等身」不在少數。

我目前已有二十一本著作,這些書,有二十本的書名前兩個字就叫「台灣」,如《台灣第一》《台灣紀事》、《台灣名人小札》、《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台灣雅言巧語》、《台灣風情鄉土詩》、《台灣近代人物誌》(與李筱峰、張炎憲合編)……等,僅只一本叫「台北」,也就是《台北老街》。

《台灣第一》是我的第一本著作,而《台北老街》則是剛付梓的書,今天,我來此談個人撰述台灣文史的心路歷程,也就以「從《台灣第一》到《台北老街》」為題。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徵求作曲者

1990年出版《台灣醒世智言》時,附錄刊了幾首當年所寫的台語詩,20年轉眼過去,再度拾起這幾首台語詩,以及2000年所寫〈伊的頭毛〉,歡迎有心者為之作曲。成曲後,請寄本部落格分享,感謝!

早起(寫於1990年5月25日) 

目睭佮日頭同齊起床,
日頭光照着清清的溪水,
          青翠的山崙
          可愛的家園;
目睭還浮着無爽快的情景。
為着失落的夢,
是無啥路用,
開闊的路途,
在咱的面前,
咱應該着看──
遠─遠─遠。
   
     ◎齊,音ㄐㄧㄠˇ

實在攏是為着你(寫於1990年)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汪汪!狗標服裝行


狗標服裝行,是1960年代延平北路商圈知名的服裝店,位於延平北路一段東側、長安西路口起算第九家。

狗標服裝行店名是「合發服裝行」,九、狗,台語同音,就以狗為商標,也就是火柴盒上的上的狗圖案和「DOG BRAND」。

狗標專做「男子專科」,賣的是夾克、西裝、襯衫、西裝褲等男性訂作服飾。老闆很會搞創意,曾在廣播電台「工商服務」時段,密集打廣告:「汪汪(播放狗叫聲),聽到狗聲就想著狗標,延平北路消防組(消防隊)對面算來第九間,狗標服裝行、狗標服裝行,汪汪!」人人耳熟能詳。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向大地撒下「歌」的種籽──漫談「台灣童謠」

廖漢臣收集、整理許多台灣兒歌、童謠,這張照片是他晚年所攝,身旁的天鵝為黃土水作品。
◎本文節錄《台灣土話心語》

人和大地的感情,是難以割捨的;從呱呱落「地」開始,「細漢土腳趖」(小時候在地面上爬),一直到長大成人,一生歌於斯、哭於斯;用以傳訴「歌」、「哭」情感的心曲,便是「民謠」,因此稱呼民謠為「大地之歌」,是最貼切不過了。

童年是人生的黃金年代,在這無憂無慮的歲月裡,伴隨的「大地之歌」,就是「童謠」,內容單純、詼諧,聲韻輕快和諧的歌聲,由大人傳唱給小孩聽,小孩再相互傳唱,鄉土情懷的扎根,就從此開始。

黃得時教授在《文獻專刊》發表〈台灣歌謠型態〉,分析童謠有三種意義:
一、配合兒童遊戲,增加兒童運動的興趣。
二、適應兒童的智能,使之容易學習語言。
三、給予兒童音樂的感覺,使之容易入睡。

依照我們對童謠的俗稱,這三項「功能」的童謠分為:
一、囝仔辶日(寫做:左辶右日)迌歌。(兒童遊戲歌)
二、囝仔歌。
三、搖嬰仔歌。(搖籃曲)

童謠所「扮演」的「口傳教育」角色,不容忽視,其潛移默化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內涵意義。

搖嬰仔歌」不僅是在哄撫着襁褓的嬰兒入睡,而且也是給幼兒一種「音樂教育」,更是「親職教育」的最佳表徵,以溫馨柔和的歌聲,催幼兒入睡,親情的滋愛,就在這哼唱之間培養,何況它還影響兒童未來的人格發展呢!

鄉土情懷「囝仔歌」

「囝仔歌」(包括「抉擇」、「連鎖」、「幻想」、「敍事」、「抒情」的童謠),是咿啞學語的幼童最佳練習語言的教材;「囝仔歌」雖然有的有意義、有的無意義,但是因大多有韻脚,聲韻活潑、音調輕快、內容有趣,唸起來順口,可以說無美不備,孩童都樂意傳唱,說是最好的語言教材,誰曰不宜?況且不少「囝仔歌」的內容是「率就天然物象,即興賦情」,無形中對兒童知識的灌輸,較諸刻板式的教材,功效更佳,在「學前教育」所占的分量,是不容疏忽的。如以台灣鄉間可以見之,以飛禽昆蟲命題的童謠有:
白翎鷥(白鷺鷥)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妙言覺語

自序
不失祖宗言(寫於1991年)

古人有訓:「寧賣祖宗田,不失祖宗言。」是一句「離鄉不離腔」的說法,然而不肖的這一代,似已犯上了「背祖」的惡名了。

唐代詩人賀知章寫過一首很有名的七絕:「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鄉音不改」,對於鄉土是一種執著、一種真誠、和一種感恩;除非他不做「歸人」。從「少小離家」到「鬢毛衰」始返鄉的「出外人」,能夠「不改鄉音」,自有欣慰之感,然而賀知章的回鄉敍感,在今日來說,可能不可同日而語了。

此話怎說?因為鄉音不改的你,遇上的可已是鄉音已非的家園,「兒童相聞不相懂」,自然無從「笑問客從何處來」了。

我聽過李鴻禧教授講過一則令人悲痛的「笑話」,他說:「咱的祖公,對天頂(從天上)轉(回)來食做忌(祖先逝世紀念日的拜拜),恐驚著帶翻譯官,因為子孫仔講的話,伊已經攏聽無(都聽不懂)了。」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1964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


走過美援支持下「十年生聚」的1950年代,台灣在1960年代出現多次展現建設成果的政策性展覽,而以1964年的「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規模空前盛大,從當年的「光輝十月」10月6日開始,展到翌年1月7日。

為了展現「自由中國」空前進步繁榮的面貌,政府耗資耗資一千萬美元(當年台灣出口所得約4億6千萬美元)的巨額經費策辦,展場位於現今的敦化北路、八德路口附近,占地25英畝,在台北東區尚未起高樓的年代,展覽地標、造型新穎的展館群,點亮了台北的夜空。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台灣醒世智言

自序
咱攏是食台灣米大漢的(寫於1991年元月 28 日)

1991 年,「世紀末」最後十年的第一年,對我而言,頗有意義;因為辛末年是我五十大壽之年,也是我可以依「勞動基準法」規定,工作滿二十五年,具備退休資格的年分。

我的朋友,以及想認識我而初識的人,都會懷疑我是位可以退休的半百中年人,沒錯,我看起來是比實際比齡更年輕些,也因此會以「我已經是五十了嗎?」「那是虛歲啊!」來自我安慰。

「人未老,心先老。」如此喪志,我深不以為然,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投效寫作,忝列作家,近年來卻愈寫愈不起勁,也因此免不了在字裡行間或話中語意,流露出挫折感和無奈感來,有人問我何以如是,雖然僅以苦笑為答,其實正確答案應是:「舊學荒蕪,文思衰落,既無曩昔少壯之心氣,而有患禍難測之憂虞。」

我曾為自己的「文字事業」自得過,因為付梓的每一書、每一頁、每一行、每一字,無不是為這塊生死相許的島嶼,留下見證;然而眼見我筆下可愛、可親、可敬的鄉土,一直遭受蹂躝、凌虐,甚而被加封為「貪婪之島」,被取名為「污染之地」,被戲稱以「賭博共和國」,甚至被形容為:「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色情城市,能不令我「親像轆鑽刺心肝」嗎?

我們為什麼遺忘了忠厚、勤勉、儉樸、敦厚、誠摯、穩重的祖先形象呢?為什麼大家甘願失去前瞻,自我淪喪?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懷念的火柴盒

台灣火柴公司「自由之火」火柴盒,是典型的反共抗俄時代產物,當時台灣被塑造成「自由的火炬」,是「太平洋的燈塔」,火柴盒背面的台灣,英譯Taiwan China,和現今對照,相當具有時代意義。

台火是台灣火柴業的龍頭老大,台中廠在1995年關廠,轉型為台火開發公司,曾是台灣十大貿易集團之一。

番仔火

台灣最早出現火柴是在台灣開港後的1860年代,因為來自西洋,習稱「番仔火」。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台灣搖囝仔歌選粹

本文節錄自《台灣俗語真言》,1989年

雙親呵護嬰兒,是人間最神聖的一種行為,雙眸蘊含慈祥靜穆的光輝,嘴裏哼出柔順溫馨的曲調,此情此景,永遠烙印在每一個幸福子女心坎上。因此,有人說:「母親優雅的搖籃曲,多多少少支配著一個人的一生。」

為人之母者除了承當家務事外,有時還要兼及家計,小孩的哭鬧,常常使大人束手無策,如何誘導小孩乖乖安詳,需要很大的「耐性」。為了便於雙手操勞,台灣婦女大多以「延巾」(一條窄長的布條子)將小孩揹紮在背上,天冷時外面再加一條「幪被」,當小孩不安靜哭鬧時,就用手拍拍小孩的臀部,一上一下地搖著,隨著動作的節奏,邊唱著:「嬰仔搖,嬰仔睏……」

另一種方法是將嬰兒放置在搖籃裏,一面工作一面用腳推;「搖籃」大多以木、籐、竹做成,搖籃形似小船,下面加撬型木架,可以推搖。另一種形式的搖籃,是長方形的籐籃或竹籃,四端連有繩索,繩索則縛在支架上,或懸掛在樑上,用手輕輕推搖。小孩躺在搖籃裏,隨著「搖籃曲」優柔的曲調,很容易進入甜美的夢鄉。

在我們的記憶裏,有不少的「搖囝仔歌」,於襁褓的歲月伴隨著我們,掀開記憶的簾幕吧!讓我們再聽聽這些已流入我們血液的鄉土旋律。

各種版本的「搖囝仔歌」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台灣土話心語


自序
 
以「淡薄」的心意,表達對「感心」的敬意(寫於1990年) 

有人說,一個人到了中年,免不得「頹廢」,我也不能免俗。年雖未及半百,但是沒有「夕陽無限好」的憧憬,只有「只是近黃昏」」的空嘆。

記得有一個歷久彌新的故事,最近我經常會去想着它。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台北商品陳列館


台北商品陳列館為日據時期台灣最早設立的展覽館,設於1899年,館舍坐落在台北城內的南門街,以推廣本島農特產展售,以及與日本商品的交流為主要宗旨。

因空間不敷使用,1917年,總督府殖產局以台北苗圃(後更名台北植物園)於前一年台灣勸業共進會所建的「迎賓館」為新館舍,建築設計者為總督府技師中榮徹郎、森山松之助、井手薰等人,以阿里山檜木為建材,外觀莊重典雅,造型類似日本京都的金閣寺。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台灣雅言巧語

自序
萬物所然,萬理所稽的台灣話(寫於1990年)

「台灣雅言巧語」是「台諺淺釋」的第五本書,前四本分為:「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台灣好言吉句」、「台灣俗語真言」,書名沒有特別意義,僅是做適巧的「包裝」而已;值新書付梓,循例再來一篇序言。

近年來,台灣文史的整理發表,欣欣向榮,是很令人欣慰、鼓舞的事,忝為工作者之一的我,毋寧說也是「馬前卒」之一,只是,有人說我有「將相之風」,這是愧不敢當,如果算「戰功」的話,我只不過是見報率高一些,書出得勤一點罷了。

學界每譽我為「民間學者」,其實我只是「台灣文化的攤販者」而已;從事會計工作,竟然不務正業做台灣文史的撰述,還「兼差」寫了五本「台諺淺釋」,不僅朋友頗感驚奇,我也有少許自得之感;至於有人批評說:做如此「輕薄短小」,而且沒有系統的「淺釋」,有何價值可言?應不值識者一視。在此,我不得不以批評者未能當面匡我不逮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