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台灣癩病之父」戴仁壽與樂山園

「樂山園」落成典禮紀念照,前排左四為戴仁壽。
1934年今日(3月30日),戴仁壽(Dr. Gorge Gushue Taylor,1883-1954)奔走籌設多年的八里「樂山園」痲瘋病療養院(今樂山教養院)舉行落成典禮。

痲瘋病(癩病),早年被視為天譴之病,病患被視為「不可接觸」之人,人人避而遠之。1736年,彰化知縣秦士望在邑內建「養濟院」(今台中仁愛之家前身)於東門外八卦山下,收養痲瘋殘疾之人。1872年,馬偕博士亦在其日記中有「痲瘋患者求診」的記述;近代對此惡疾盡力最多、貢獻最久的是戴仁壽博士所創設的八里「樂山園」。

戴仁壽,加拿大人,1911年底,奉英國基督教長老教會派任,他和夫人在台南新樓醫院工作,因接觸到痲瘋病例,而決心獻身此醫療;1917年,彰化基督教醫院亦開始診治痲瘋病患者。

1919年,戴仁壽夫婦返英,1924年初(另一說為1923年)夫婦倆再度來台,特別攜帶了24瓶大風子油,準備治療痲瘋患者。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野島銀藏飛行表演

野島銀藏駕機飛行在台北上空的情景,紀念戳為「カーチス式台灣飛行大會紀念」。
1914年今日(3月21日),日人野島銀藏駕著美國製卡幾司(カーチス)推進型複葉機「隼鷹號」,在古亭庄練兵場(今青年公園)展開飛行表演,揭開了台灣航空史的序幕,是台灣人首度目睹被視為「新文明利器」的飛機翱翔於天空。

當時歐美各國重視飛行技術與研發,各地常有飛行大會,在台的日人官紳遂發起組織飛行大會,邀請1914年初從美國返日的飛行家幾原知重來台,但幾原知重因為生病,便改由同樣在美國學習飛行技術的野島銀藏上陣,並借用幾原知重的飛機,連同數名助手,搭船來台。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台灣藝術研究會與福爾摩莎雜誌

「台灣藝術研究會」成員合影與《福爾摩沙》雜誌第二號封面,封面設計者為吳坤煌。這份文藝刊物表明「我們必須從文藝來創造真正的『華麗之島』。」
1932年今日(3月20日),「台灣藝術研究會」在東京成立,主要成員有蘇維熊、王白淵、吳坤煌、施學習、張文環、巫永福、魏上春等人。

台灣藝術研究會「以圖台灣文學及藝術的向上為目的」,其緣起為台灣留日學生所組成的「台灣學術研究會」,而為了推展「以文化形體,使民眾理解民族革命」,該會於1931年3月另組「台灣人文化圈」(Taiwanese Culturel Circle),並設置文字、美術、演劇、音樂和出版五大部門。

「台灣人文化圈」決定發刊「文化消息」,做為工作的開始,推派吳坤煌擔任主編。這一份文化圈的「通訊」取名為:「台灣文藝」,於1931年8月13日創刊,只印了二十本。

不久,由於同仁葉秋水參加了「反帝遊行」被捕,累及林兌、吳坤煌、張文環、張麗旭和王白淵等人受檢舉人獄,「台灣人文化圈」乃被迫解散,所發行的「文化通訊」也因此出版了一期就不得不停刊。

被視為「日本左翼文化聯盟」系統的「台灣人文化圈」同仁,他們的牢獄之災,不算太長,因此並沒有被「嚇到」,有人反而引以為「榮」呢。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本中文白話文學雜誌

《人人》雜誌的告別號,這本小刊物的宣言之一,列有「人人是以人人為本位,沒有鶴立雞群的宗旨。」
台灣第一本中文白話文學雜誌──《人人》,創刊於1925年今日(3月11日),創辦人為楊雲萍和江夢筆;這本雜誌的創刊號,不另約稿,十多頁的內容,全由他們二人包辦,江夢筆以「器人」為筆名,楊雲萍則署名「雲萍」,內容如下:

器人:創刊詞論覺悟是人類上進的機會接線(論說);車中惱景(新詩)。

雲萍:罪與罪(小說);女人呀(譯詩,原作太戈爾,即印度詩人泰戈爾);相片、即興、月兒(新詩)、小鳥兒(散文詩)、吟草集(舊詩)、無題錄(隨筆)、編後記

《人人》第二期延遲至1925年年底12月31日出版,由於江夢筆去了上海,楊雲萍另邀多人執筆,「內容」雖未擴充,但「陣容」堅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