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洪長庚

1928年今天(225日),洪長庚獲得東京帝國大學授與博士學位。
清代,台灣人失明的比例相當高,同治末年,來台傳教的牧師甘為霖博士,他在巡迴傳教中發現的盲人就超過一萬七千人,這是個多可怕的數字!甘為霖牧師痛下決心,為這些不幸的人施以教育,1891年,他在台南市洪公祠租屋,創設了台灣第一所盲人學校──訓瞽堂,造福眼睛失明的人。
同情、關懷與幫助失去光明的人,固然重要,如何挽回失去光明的悲劇,更是不容忽視;眼睛的保護和治療,在醫療觀念貧弱的台灣,很長一段時間從未被注意到,1920年,始有第一位台灣人矢志學習眼科學,而且,他還掙得了「台灣第一位眼科醫學博士」的頭銜與歷史地位,他就是洪長庚。
日據時代「名人錄」上的洪長庚介紹,他是當代妙手回「明」的名人。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詩人.仁醫.戲劇家──歐劍窗殉難

「劍樓書塾」是趙一山在大稻埕所設漢學私塾,這所私塾垂35年之歷史,直至日據末期盟軍空襲台北時才廢學。「劍樓書塾」之「傳人」,都係俊秀之士,歐劍窗更是其中之佼佼者。
歐劍窗是大稻埕的讀冊人和漢醫,也是一位扮戲的,右圖是他(中坐者)參與新劇的演出。
歐劍窗原名陳藤,父親歐陽德是旅台華僑(廣東新會人),入贅大稻埕陳氏,因係獨子,兼祧「陳」、「歐陽」兩姓,故稱陳歐陽藤,但日本戶籍警察認為他冠姓兩家,易同日人名字混淆,故擅登記為陳歐藤。他事劍樓趙一山為師,乃取字劍窗,而後以字行。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入城來去總統府!

「總統府的故事」特展是為2000年總統府首度開放民間參觀而舉辦,彼時,正同步策畫《台灣世紀回味》三部曲第一本;翻閱台灣的百年光影,成了那幾年的功課。……
2000年策展「總統府的故事」的專刊,這個展覽從2000年10月8日展到隔年2月27日,部分內容後來在各地巡展多時。
入城來去總統府!﹝策展人序﹞
身為大稻埕的囝仔,進城是一種渴望。
進城,當然有想「遊大觀園」的心理,但主要是為著貼近兩棟巨大的建築物。
大稻埕與「城內」只有一座平交道之隔,鐵路還未鑽進地下道之前,台北火車站南下的縱貫鐵路列車,第一個平交道即橫跨在北門(承恩門)之前,而這「鐵支路之北的太平通(今延平北路)頭」就是大稻埕的起點。
日治時代,大稻埕是著名的「台灣人的街市」,「城內」對大稻埕人來說是「異國城市」風光的地區。「城內」那兩棟巨大的建築,為大稻埕人觀光的目標,一是有「七重天」之稱的菊元百貨(戰後稱為新台公司),一是一柱頂天的總督府。
「菊元」和總督府是當時台北市唯二擁有「流籠」(電梯)的建築物,一為商用,一為官用;搭「流籠」升空,俯瞰台北市,一般民眾只能去菊元,對於總督府或是戰後變成的總統府,只有望空興嘆的份!畢竟台灣人所稱的這座「阿呆塔」是君臨天下、目空一切的。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台灣人的劇院──永樂座

永樂座為大稻埕茶葉大亨陳天來發起投資興建,落成於日本昭和天皇還是皇太子,舉行成婚大典那一年,也就是1924年。其興建的源起,是在1921年大稻埕人士倡議興建新式劇場,且兼做集會之公會堂使用;1923年中起工,1924年2月5日(舊曆大年初一)舉行落成典禮暨開幕首演。
戲院座落於永樂市場前空地今迪化街46巷內,樓高4層,外觀華麗,窗飾為四座藝術女神像的雕塑。內部構造則走日本風,共1,505個座位,票價分作三等,開幕首演特邀來自上海的樂勝京班演出。
永樂座外觀與電影本事、戲院標誌(左上),圖片取自2009年於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臨秋三唱──台灣一代歌謠詞人李臨秋百歲紀念特展」(4.22-6.30)展場一隅,莊永明為該展顧問。
永樂座是台灣人的劇院,見證了許多歷史,比如1925523日,劉喜陽等50多位台籍人士組成台灣第一個電影研究會「台灣映畫研究會」,出資並身兼編導演「誰之過」,是台灣人第一部自製電影,19259月在永樂座上演,可惜票房不佳,研究會因而解散。
1931年,領導台灣人以政治結社抗日,有「台灣孫中山」之稱的蔣渭水,其告別式在永樂座舉行,當時,台灣各地五千多名群眾,趕來參加這一次「台灣大眾葬葬儀」。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傳統「七字仔」情歌 2

台灣傳統情歌的概述與分類,已選刊於台灣情歌珠璣集,現將濃濃古早味、具有農業時代場景氛圍的情歌,選錄如下。

手牽牛索唱牛歌,手按犂尾給牛拖;
阿娘佮君不敢偎,走去溪底擋風沙。
﹝大意﹞我見「郎」情怯,不敢單獨跟你在一起,只得到溪底偷望着你在田裡工作,而飽受風沙之苦。

含笑過晝香芎蕉,手捾菜籃挽茶葉;
驚父驚母不敢叫,假意呼鷄嘩獵鳶。
﹝大意﹞我在茶園工作時看見你走過來,想叫你,恐怕父母聽到,只好假裝一會兒趕鷄回籠,一會兒趕走捕捉雛鷄的老鷹,來引起你的注意。
﹝詞解﹞含笑:花名,又稱含笑梅。晝:音鬪,中午,過午為午後。芎蕉:香蕉。呼:音箍,呼叫使之聚集。嘩:音ㄏㄨㄚˋ,大聲嘩叫。獵鳶:老鷹。

糙米舂來白米心,舊年想妹到如今;
前日佮妹來相見,才知小妹情意深。
﹝大意﹞我經年累月的為妳相思,卻不知妳和我一樣,情意是如此的深遠。
﹝詞解﹞舂:搗米。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黃玉階與斷髮、天然足運動


1900年天然足成立大會紀念照,黃玉階位於前排左六
1911年的今天(2月11日),稻江漢醫、大稻埕區長黃玉階與《台灣日日新報》記者謝汝銓聯合發起「斷髮不改裝會」,斷髮,指剪去清朝時代的辮髮,因為購置洋服將增加經濟負擔,所以暫不改裝。
斷髮大會在台北的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舉行,100多人和30名學生集體斷髮,數十名日、台官紳到場觀禮。
繼台北之後,各地興起類似的組織活動,一年內,街庄長、公學校教師、紳商等中上流人士和學生,大多已斷髮。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台灣百人傳

《台灣百人傳》第一冊,封面圖像為1926年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團在新竹車站前的紀念照。
 ﹝自序﹞
1997年9月,《People》(時人雜誌)國際中文版以「再見!台灣再見!」發行最後一期之後,終於休刊。《People》中文版創刊於1993年1月,總共累積了57期,我從「試刊號」即發表「台灣百人傳」系列文章。「台灣百人傳」是《People》一個叫好不叫座的重要專欄,長期在《People》以文字示人的我,也在最後一期的〈台灣第一的家〉一文中,以「癡人」的面貌被介紹出來。這篇文章顯然對我有諸多過譽之處,只因我曾出版《台灣第一》一書。
〈永恆的台灣人〉是我在《People》告別之作,此文原來的副題是「一百年前和五十年前的台灣人」,乃主編鄭林鐘特別邀請的特稿,應該算是「台灣百人傳」的「外一章」作品。當年是1995年,很明顯的,它是為一百年前的1895年,日本政府占領台灣,1945年,國民政府統治台灣而寫的「紀念文」。我特意找出這篇文章做為代序,原因之一是本書的傳主都是《People》「台灣百人傳」的人物,而且也算對「時代背景、時代意義、時代真實」做一個「告白」。
「台灣百人傳」會在《People》暫停,在此我有必要做點聲明,乃因彼時我正在撰寫「台灣醫療史」。其實,我的資料蒐集已有「百人」的建檔,卻在《People》最後幾期留白,不無遺憾。
遲遲未將這些稿件集結成書,當然是自覺仍待努力,而今心岱小姐一再催促,盛情難卻,乃重拾舊稿,再加修正。深信藉此將「台灣人」成誌顯影,必能改寫《People》的告別標語「再見!台灣再見!」的「過去式」,成為「現代式」或「未來式」,畢竟台灣是可以再見(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