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台北稻荷神社

1935年「始政40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第一會場空照圖中的西門町市場與台北稻荷神社。
1911年今日(6月25日),新起街市場(後改稱西門町市場;今西門紅樓)北側的台北稻荷神社舉行落成典禮。

新起街市場落成於1908年,初期市場與北側道路(今成都路)之間有條排水溝,1910年3月,木下新三郎、三好德三郎等日本商人為了繁榮新起街市場而發起設立神社,因「官幣大社」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舊址)在郊外,若在市區內興建神社,可便於朝夕參拜。

最初,擬議「分靈」艋舺栗倉口街的豐川稻荷社(日本佛教曹洞宗系統的稻荷社),在市場北側興建稻荷社,名為「穴守稻荷神社」,於1910年11月29日舉行地鎮祭,動工興建,建材多來自日本,一小部分為當年台灣神社修繕時汰舊不用者;於東京穴守神社本社獲「分靈」許可的「御靈代」,亦先暫放於台灣神社。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日本時代第二代台北車站落成

上圖:1938年動工時台北火車站的模型,下圖:約1950年代的台北火車站外觀。
1940年今日(6月20日)日本時代所建第二代台北火車站舉行落成典禮,二天後,開始營運。

火車站是陸路運輸的最大吞吐建築物,它成為人們的共同記憶是必然的。隨著都市的成長,火車站一定會擴充、更新,台北火車站也不例外;被日本人稱為「島都」的台北市,日本時代曾有「二代的火車站」,因此目前的台北火車站是「第三代」,如果連清代劉銘傳主政時期建造的「台灣第一段」鐵路——大稻埕北上至基隆、南下至新竹的「大稻埕火車票房」起算,則為「第四代」。

第一代台北火車站於1899年11月動工,1901年落成,站前設有寬大的廣場。1911年,廣場上豎立了主掌縱貫鐵路工程的前鐵道部部長長谷川謹介銅像;1934年,因應總督府交通局客運、台北市公車停靠所需,銅像遷到鐵道旅館前西北角。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台北市之玄關」台北車站至1920年代已不敷使用,歷年改建、擴建的呼聲不斷,另外,車站附近的北門町、御成町平交道(北淡線鐵路)嚴重影響交通,因此有將台北市內鐵路高架化之議,因預算關係,僅有改善並興建台北裏驛(後火車站)等局部工程。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濁水溪鐵橋落成

1908年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印行的《台灣寫真帖》書中的濁水溪鐵橋。
1907年今日(6月19日),縱貫鐵路濁水溪鐵橋舉行落成典禮。

縱貫鐵路於1899年起由南北兩端同時施工,其中工程最為艱難的是三叉河(三義舊名)伯公坑至葫蘆墩(豐原舊名)段。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因傳聞俄國波羅的艦隊將行經台灣海峽,為便於南北運輸,軍方緊急在此路段建造輕便鐵道,即所謂「軍用速成線」,濁水溪與大甲溪、大安溪,則先鋪設輕便鐵橋。此段於1905年6月完工,號稱「南北全通」,但銜接南北線時須改換鐵路機車。

當時濁水溪兩岸設有二八水(二水舊名)、濁水(亦稱南濁水)火車站,1906年初又新設北濁水車站。

台灣第一大河的濁水溪是泥沙滾滾的沙河,水濁而流急,逢雨季或颱風侵襲,洪水沖毀輕便鐵橋,南北交通便告斷絕,須等水退後以渡船或架設鐵線橋來支應運輸需求。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日本時代的公醫

黃瑤琨是大稻埕名漢醫黃玉階之弟,190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總督府醫學校第一屆,在台北醫院任職三年後,於大稻埕開設「日新醫館」,1906年至員林擔任公醫,是第一位擔任公醫的台灣人,1914年回大稻埕開業,圖為開業廣告。
1896年今日(6月3日),總督府頒布「台灣公醫規則」,同月15日施行,由台灣總督桂太郎任命公醫數人,到當月月底,共計配置93名公醫,這是日本時代台灣實施公醫制度的濫觴。

公醫制度是推行鴉片政策所產生的,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長兼台灣衛生顧問後藤新平所研議的鴉片制度第二案,即提出在台灣各地區派出醫師的方法:「欲實行斯案時,須於各地方配置醫師三百人;而對於急要地方須先配置半數一百五十人。」台灣總督府即根據此編列預算,經日本帝國議會備案後執行。

由總督任命的公醫,並非一種官職,而是做為衛生行政補助機關的醫務人員,在各地執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醫療工作,並兼辦法院及官廳的法醫事務。

由於政策執行倉促,未能徹底貫徹公醫的任務,1896年底召開地方官會議時,方才制定「公醫監督規程標準」。1897年7月,公布「台灣公醫候補生規則」,規定凡是公醫,須先取得候補生資格,再行分發。同年11月,訂定公醫候補生研習課目及授課方法,規定公醫候補生需學習以下五種課目:台灣地方病論;台灣衛生制度論;內外科、婦人科、產科、小兒科、法醫學、顯微鏡實習;熱帶地方衛生學;台灣土語(台灣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