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所大學

台灣最高學府──台北帝國大學明信片,畫面為校門與校園景致,台北帝大的校園規劃是以東西向軸線大道為主幹,軸線南、北兩側分別為理農學部、文政學部,後來陸續增設醫學、工學部。椰子樹是在1930年代為了美化校園而栽植,成為校景的一大特色,至今依然。現今校門和圖書館、文學院、行政大樓前棟,均為市定古蹟。
1928年今日(3月17日),台北帝國大學官制勅令公布,23日招生,4月30日舉行開校典禮,5月5日開課。第一屆學生包括文政、理農二個學部,入學人數前者17名、後者37名,台籍生各只有3名,後來共5名學生順利畢業。

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前身)的創校,源於1922年日人頒布以所謂的「日、台共學」為目標的「台灣教育令」,當時台灣總督府以朝鮮已有大學而台灣未設一所大學,覺得臉上無光,乃於教育令實施後,籌措創辦大學。此舉遭到不少台灣政治運動人士反對,認為衡量當時台灣的教育環境,執政者不應懷著好高騖遠的態度,推行高等教育政策。

蔣渭水在1924年9月21日發行的《台灣民報》上發表〈反對建設台灣大學〉社論,指出台灣人的基礎教育一片荒蕪,建構「金字塔上的教育」,只是本末倒置,初等、中等、師範教育的充實和普及,才是燃眉之急。此外,日人本國內學界亦有反對者,認為應著重於實業教育。

經第10任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以及後來擔任台北帝大第一任校長的幣原垣之規劃,台北帝大在高等農林學校校址(今台大公館校區之行政大樓前棟,後併入台北帝大,今中興大學前身)上創校,是日本時代台灣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大學。

在日本帝國的南進政策下,台北帝大一開始即被定位為華南及南洋的研究中心。初期設有文政、理農二個學部,研究台灣、華南、南洋的人文和熱帶農學。1936年增設醫學部,並將台北醫學專門學校併入;1939年成立熱帶醫學研究所;1943年增設工學部,以及專門研究南洋各地政治、經濟、文化與天然資源的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研究所,可說是日本帝國南進國策的學術地標。

設備完善、經費優渥、學生人數少的台北帝大從創校到1944年為止,3,782名學生中只有786名台籍學生,等於是日本人的大學,可見台、日教育資源落差之嚴重。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台灣第一》《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