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次歌壇結社

193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歌手紀念照,她們是第一代台語流行歌曲歌星,右一為純純小姐,她唱紅了「望春風」、「雨夜花」等名曲。左二為愛愛小姐,兩人曾合唱鄧雨賢譜曲、周添旺作詞的「滿面春風」。

1932年,上海出品的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放映,電影業者首創了「打歌」宣傳的招式,請詹天馬作詞、王雲峰譜曲,這兩位當代知名的「電影辯士」(電影放映時的劇情解說員,是默片時代產生的行業,光復初期尚延續了好一陣子。)合作的電影同名廣告曲,由古倫美亞唱片(Columia;コロムビア)發行,奏出了台語流行歌壇的序曲。

從此唱片開拓了一個嶄新市場,利之所趨,博友樂、泰平、勝利、奧稽……等唱片公司相繼成立,吸引了不少當代精英投效歌壇,比如活躍「台灣新文學」的作家蔡德音、廖漢臣、黃得時、趙櫟馬、陳君玉等人都是當時的作詞家,非武裝抗日運動先覺者──蔡培火、盧丙丁也有作品發表,作曲家如王雲峰、鄧雨賢、姚讚福、蘇桐、陳秋霖等人,俱是一時之選的人物。

聲光電化尚在萌芽的1930年代,台灣流行歌曲很快的匯成風潮,與歌仔戲同為民間娛樂兩大主流,成為最具「草根性」的文化,難怪鍾肇政以「與血脈之流,同其節拍,同其旋律」形容這些「心聲」。

陳君玉、廖漢臣鑒於歌壇從業人員愈來愈多,乃有籌組社團的構想,1935年2月10日,兩人邀請了20多位作詞作曲者及歌手等歌壇人士,於大稻埕巴西(ブテツル)喫茶店召集籌備會議,大家一致認為結社一來可以敦睦情誼,二來可以相互切磋,共謀流行歌曲的提升,便決議成立「台灣歌人協會」。

同年今日(3月31日),在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奥稽沙龍三樓舉行成立大會,出席會員達50餘人,會中除審議會則外,並選出林清月、詹天馬、陳君玉、廖漢臣、李臨秋、張福興、高金福、王文龍等人為理監事,推舉陳君玉為議長。

台灣第一次歌壇從業人員的社團組織──「台灣歌人協會」僅開了這一次成立大會,因會員散布全台,連絡不易,而冰消瓦解了。但幾位有心人仍不定期在「歌人醫師」林清月家中聚會。

議長陳君玉曾為文強調:「此後流行歌的責任非常重大,為著我們台灣人的人心美化,為著我們台灣的人生樂園,必要徹底的加重注意……不要忘記歌謠是人心美化的工具,文化向上的推進機,絕不可粗製濫造,而紊亂文化上進的條律。」

惜乎風行不及七年的日本時代台語流行歌,因戰爭時期日閥推行皇民化的「新台灣音樂」,被硬填上了「休止符」。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1 則留言:

  1. 您好,想請問您是從哪裡取得圖片版權的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