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

「大稻埕兒科名醫」李騰嶽開設的「宏仁醫院」於1922年9月刊登的報紙廣告,醫院位在太平町4丁目之8,因為剛改町名不到半年,地址後面特別加註是在「舊朝陽街頭」,這則廣告見證了當年的町名改正。
1922年今日(4月1日),台北市開始實施町名改正,將台灣傳統的「街」,改成日本式的「町」,許多名稱都非常日本化。

當時,台北的街名多沿襲自清代,比如大稻埕的千秋街建昌街(後屬港町,今貴德街)、南街中街中北街(後屬永樂町,今迪化街)、「城內」的石坊街西門街(後屬榮町,今衡陽路)等等,以及日據之後隨著市街發展新出現的街區,比如大正街(1913年底命名,該年為大正2年,象徵進入大正時代,後屬大正町;約現今中山北路、林森北路、長安東路一帶之街廓)。

早在大規模武裝鎮壓原住民的「理蕃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任期1906~1915)時代,即有主張「內地化主義」者,倡議將台北地名改成日本式,但未獲「尊重舊慣」的佐久間總督同意。

1916年11月,日本舉行立太子(即後來的昭和天皇)禮,台北、台中、台南等地為了慶祝,計畫進行町名改正,因顧慮到與舊慣相違,且許多街名地名有歷史淵源,台北並未實施,台南率先在1919年實施,台中則在1926年實施。

1920年,台灣地方制度變更,台北設市,原先台北廳直轄的艋舺、大稻埕、大龍峒等行政區裁撤,改為市街庄制。1921年,台北市著手進行町名改正,總督田健治郎在市區計畫委員會審議台北市町名改正案時,指出「務尊重歷史……一般易讀易曉者,則望惟於舊名之街字改正為町字」,即所謂尊重歷史的方針。

1922年4月1日,台北市開始實施町名改正,新行政區劃之下,各公學校(台籍學童就讀的小學)、小學校(日籍學童為主的小學),市場等,也隨之變更名稱,比如大稻埕第一公學校因位在太平町遂改稱「太平公學校」、大稻埕市場在永樂町遂改稱「永樂町市場」等。

據統計,台北市當時有4萬餘戶,全市總共設64個町,有些町名係沿用原有的街或村莊名,比如大龍峒町、文武町、書院町、古亭町等,其他很多都是帶有濃濃日本味,或是宣揚日本國威、紀念歷代總督的町名,比如京町、幸町、千歲町、大和町、旭町,樺山町、乃木町、兒玉町、佐久間町等等。這些日本式的町名,在光復之初,都被視為必須剷除的「日本色彩」,而這又是另一個「改朝換代」的故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