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台灣新文化啟門人」蔡惠如

「台灣新文化的播種者」蔡惠如,他曾說:「鐵窗修養男兒事,凜烈寒威不怨嗟。

1923年,「治警事件」發生,日閥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罪名,逮捕「台灣議會期成運動」成員,蔡惠如被判禁錮三個月。當他由家鄉清水搭乘火車至台中入獄時,中部地方人士群集車站候送,隨行至台中者且達百餘人。蔡惠如以「意難忘」賦「獄中詞」如下:

芳草連空,又千絲萬縷,一路垂楊,牽愁離故里,壯氣入樊籠,清水驛,滿人叢,握別至台中。老輩青年齊見送,感慰無窮。山高水遠情長,喜民心漸醒,痛苦何妨。松筠堅節操,鐵石鑄心腸,居虎口,自雍容,眠食亦如常,記得當年文信國,千古名揚。

以文天祥不事異族之精神,從事台灣民族運動的「祖國派」人物──蔡惠如於1929年今日(5月20日),因腦溢血以49歲英年,卒於台北。這位「頗具東方事豪傑風格」的人物,有「台灣新文化的啟門人」、「台灣民族運動的鋪路人」之稱。

蔡惠如,號鐵生,出身牛罵頭(清水舊名)望族,由於經商關係,他經常走動於中國、日本、台灣之間。在時代思潮的影響下,他這位熱血男兒,敢於站在同胞前面,率領大家在民族運動道上邁進。

台灣民族運動的指導機關──新民會,即是在他的斡旋之下在1920年於東京成立,當大家共推他出任會長時,他以「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胸懷謝辭,而力薦由林獻堂領導。

「新民會」決議發行機關雜誌時,他即下定決心,促其實現,離開東京前,悄悄地將1500元(當時可買3萬台斤的米)塞給送行的林呈祿,囑咐他無論如何要將雜誌創刊。事實上,當時蔡惠如在商場上連連失利,捉襟見肘下,慨捐此款,實有剜肉之痛。

之後,《台灣青年》以此為創辦經費,不僅未成為「三號雜誌」(日本俗語,意謂雜誌創刊大多僅到第三號,便因經費、稿源不繼而停刊),且發展成「台灣唯一的喉舌」──台灣新民報。

蔣渭水以「徹底的性格,不妥協精神」來悼祭蔡惠如;一對巨幅輓聯,道盡他在非武裝抗日運動所擔當的先驅角色:

二十年奮鬥,無非為我同胞謀幸福,精神不死;
  百餘日投牢,乃是憑君儕輩作犧牲,浩氣猶存。」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