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公民」林獻堂

台灣文化協會」在1927年發生裂痕,右派抗爭、左派奪權的局面下,身為和事佬的林獻堂有意擺脫此「混局」,乃與兩子攀龍、猶龍作環球旅遊,以遂早年之願,履印英、法、義、德、丹麥、荷、比、西、瑞士、美等國。一年的行旅,林獻堂細心考察歐美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紀錄觀感,完成《環球遊記》,發表於《台灣新民報》,連載 共152 回。圖為林獻堂父子在萊茵河畔留影。

埋頭人不見,豈是為逃名;
祇恐渾荊棘,徒傷雪玉清。……林獻堂「菜頭」詩

去國七載,林獻堂曾傷感悲懷寫下: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的詩句,這位晚境孤寂的老人於1956年今日(9月8日),在日本東京都杉並區久我山寓所抑鬱辭世。享年76歲。

林獻堂名朝琛,號灌園,以字行,1881年11月1日出生於阿罩霧庄(今台中縣霧峰鄉),父允卿,舉人出身,官至道台:他7歲啟蒙,一直潛心舊學,可說是儒家思想所薰陶的人物。
20歲,這位「阿罩霧三少爺」就成為家族「代言人」,日人雖有意拉攏他,但林獻堂總虛與委蛇;1907年,他旅日時,得晤梁啟超,聽了任公一番諍言,而啟迪其「非武裝抗日」的思想。

當代知識青年俱視林獻堂為「精神領袖」,他亦樂於挺身而出領導大家以「法」、「理」與統治階級力爭,他與林呈祿等請求廢止禁錮台胞的「六三法」未果後,繼而參與創辦《台灣青年》,散佈民族思想,並在「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擔任重要角色。

林獻堂是「地主」,雖有人譏諷他是「收租派社會主義者」,然林獻堂在台灣非武裝抗日運動所投入的精神與物質,自有其舉足輕重的地位。1941年,他六十大壽時,以一首感懷詩明志:
「民權重自由,言論規以格,
糾合諸同志,上書請變革,
帝京冒風雪,歷訪名人宅,
或為其愚惱,或視為叛逆,
成敗一任天,犧牲何足惜,
奔走三十年,此心徒自赤,
問君何所得,所得雙鬢白。」

台灣光復後,他被選為台灣省參議員、國民參政員,且任台灣省通志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前身)館長。由於他鍥而不舍策動台灣自治的努力,被尊為:「台灣議會之父」;歷史學者Johanna M. Meskill且對他讚曰:「台灣第一公民、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及文化的保姆。」

林獻堂歸葬台灣,行式之日,萬人空巷;何應欽輓聯題曰:
「概念論胥,勵圖匡復,扶持文化,鼓吹民族;
卓犖平生,歲寒松柏,耆舊台員,永懷高躅。」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