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日據後期,為籌募戰費,日本政府動員民眾購買各種「報國」、「愛國」名目的債券、儲蓄券、儲蓄保險,其中,「支那事變報國債券」於1937年11月首度發售,圖為1941年發行的第八次「支那事變報國債券」。
1937年今日(7月7日),日軍啟釁,發動「七七事變」(日本稱「支那事變」),中日第二次戰爭「正式」開戰;日閥雖揚言征服中國,不需費太多時間,但是必然知道這是一場長期戰爭;當時的台灣人不僅對中日戰爭感到「立場尷尬」,日本人也急需知道「支那血統」的台灣人倒底「偏袒」那一方?

7月11日,台灣總督府及「台灣軍司令部」各發表強硬聲明,並對台灣人發出戰時警告。3日後,台灣軍司令部參謀長再對台灣人發出非常警告:嚴禁不能發生所謂「非國民之言行」,亦即要台灣人以日本國民的身份,言行一致,協同「懲罰支那」。

日本殖民台灣,兩者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1914年,雖有板垣退助主倡「同化主義」,推展日台人民平等運動,但是多數日本人擺著志得意滿的統治者嘴臉,跟本不願與台灣人同化;有「民間總督」之稱的三好德三郎,即提出三點反對理由:(一)台灣人蠢如豕鹿,無可教之資;(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三)生存競爭,優勝劣敗,今拔劣等之種優等於優勝之族,是違天演之例;被視為「統治台灣功臣」的後藤新平,也主張台灣同化需時8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自由及民族自決思潮澎湃,台灣人當時也趕上時代,日本人為統治順利,不得不籠絡台人,轉取「同化政策」,侈說「內台一如」,高倡「內地延長主義」。日閥支配台灣的政策雖是「把台灣從中國隔開,使它跟日本結合起來」;但是畢竟血濃於水,「日台融洽」的政策,始終難以溝通。

因此,侵華戰爭爆發之後,軍部強調不自視為「日本國民」就是「叛亂分子」,「非國民之言行」就是叛國主義;戰爭期間,台灣人被罹織以「非國民」之罪者甚多,智識分子有歐劍窗、張淑子、莊垂勝、歐清石等人;他們或被酷刑、或遭冤死,真是一片愁雲慘霧。

8月15日,台灣軍司令官宣布台灣進入戰時體制,台灣是日本南進基地,幾乎每天都有飛機從台灣起飛,突襲上海、華南一帶。9月10日,總督府設立「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1941年改組為「皇民奉公會」),10月19日,實施「國民精神總動員強調週」,台灣進入人力、物資、思想全面高度動員的戰爭時代。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