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拆遷總督府舊廳舍



台灣第一代西洋美術家楊三郎(楊佐三郎)畫筆下已遷至植物園的總督府舊廳舍。

1932年的今天(10月3日),「總督府舊廳舍移築祭」舉行,正式宣告拆遷這處已有四十餘年歷史的官署建物群。

1895年,日本據台之後以清代布政使司衙門、行轅(行台)為台灣總督府,窩在「清國遺風」的官署,自然不是大和民族以新興帝國的姿態統治台灣所願,所以營造新的最高統治中心,規劃甚久。1919年,總督府新廳舍(今總統府)全部竣工,這裡成了「總督府舊廳舍」。

此後十餘年間,總督府舊廳舍使用用途廣泛,比如1919年年末,部分建物改建為台北市公設質鋪(當鋪),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商業學校、農林專門學校(今台大管理學院、台北大學前身)創校初期的校舍,也設在這裡,二校分別在1922、1926年遷出;1924年,台北盲啞學校(今台北啟聰學校前身)校舍因風災受損,亦曾遷校到這裡為期四年,當時國勢調查部也設在這裡。


1925年,「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盛大展開,以總督府舊廳舍為第三會場,包含交通館、遞信館,舉行了台灣首度的「試驗放送(廣播)」。1926年,結合了攤商、小吃、表演的「台北樂天地」在此區開設,並曾一度計畫興建永久性建物。

1920年代起,興建台北公會堂的輿論日益熱絡,占地廣大的總督府舊廳舍為基地選址之一,或拆、或存、或遷,各有支持者,爭議不休。主張保存的為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井手薰、栗山俊一等人,認為這裡是明治天皇功績與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象徵,且建物本身為清代「台灣衙門唯一標本」,應予以保存。

在建物命運未定之前,1930年,進行大整修,做為展覽與演講場所,該年的第四屆台灣美術展、國產愛用展,在此舉行。1931年則陸續有刑務所製作品陳列會(受刑人作品展示會)、台北高等學校(今師大前身)美術部洋畫展、產業資料展、獨立美術展、黃土水遺作展、全台攝影比賽展、台灣美術展(西洋畫部)、台灣水彩畫會展、台北衛生博覽會、陳植棋遺作展,等等。1932年則有陳清汾個展、呂鐵洲百畫展、國防宣傳品展、商業美術展等。

1931年12月,「舊廳舍保存期成同盟」成立,力爭保存,而總督府也終於拍板定案將總督府舊廳舍拆遷保存,基地興建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拆遷地點亦幾經選擇,最後決定分別遷到植物園和圓山動物園(今台北市立動物園前身),其中,大部分是遷到植物園。

1932年今日(10月3日)上午九時,「總督府舊廳舍移築祭」在舊廳舍內舉行,台北州知事、台北市尹、總督府內務局長、營繕課長井手薰、工事負責人協志商會(今大同公司前身)林煶灶等十餘人出席,儀式結束後,植物園、動物園則分別在十時、十一時舉行「地鎮祭」。

10月4日,開始拆除工事,拆除後的重新組建,在翌年4月完工。至於台北公會堂,則在舊廳舍拆遷之後一個多月,舉行破土典禮。而因為這裡曾是1895年率領日軍征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紮之地,1933年,設立「御遺跡地」標示柱;1935年,興建了紀念碑

總督府舊廳舍拆遷至動物園的部分,曾充做台灣第一次入園的長頸鹿獸欄,因而受潮傾毀。拆遷至植物園的部分,曾做為展覽場,比如1934年警察展覽會,當時還展出霧社事件領導者──莫那魯道的遺骨。後來,這裡改稱「修古館」,做為林業標本室之用;現為市定古蹟「欽差行台」。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城內舊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