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防癆協會成立

防癆郵票第一年圖案是金碧輝煌的蟠龍,第二年起連續四年較吻合公衛保健的訴求,比如1955、1958年這二張。之後圖案的類型多樣,1959年為蔣宋美齡肖像,之後幾年又以她的畫作為圖案,是典型「反共抗俄」時代的產物。而在「棒球三冠王年代」,防癆郵票也曾出現棒球場上的精采畫面。

1952年今日(8月4日),以推動肺結核防治工作為宗旨的「台灣省防癆協會」成立。

肺結核俗稱「肺癆」,在日本時代的統計中,每年奪走數千人的寶貴生命,日本殖民政府在1930年代積極推動結核預防宣導活動,至日據末期,年死亡人數稍減。

光復初期,醫療制度廢弛,公共衛生推動不力,再加上戰時的慘重破壞,造成衛生條件惡劣,以及醫藥的匱乏、民生的貧困、營養的不足等因素,不只是結核病猖獗,原本大致控制的天花、霍亂、真性腦膜炎等傳染病也逐漸流行起來。

由於台灣每年死於肺結核的病患有一萬多名,而且多是青壯年,可說是國家一大損失。1952年7月17日,蔣中正總統夫人蔣宋美齡暨中外名流發起組織「台灣省防癆協會」,於8月4日正式成立,首屆理事長由黃朝琴擔任,蔣宋美齡為名譽理事長。據統計,該年結核病死亡人數7324人,在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三。

蔣宋美齡發動海內外力量,籌募肺結核防治工作所需經費;1953年,「愛克斯光」巡迴工作隊成立,在官方的支持下,使台灣的防癆工作與教育踏出第一步。

1954年起,開始發行「防癆慈善紀念票」,通稱「防癆郵票」,為防癆協會的經費來源之一。不能寄信的防癆郵票,等於是贊助防癆工作的一種捐款憑證,四、五、六年級生的學童時代,都少不了被老師動員「樂捐」購買防癆郵票的記憶。

1958年1月,「台灣省防癆協會」擴大改組為「中華民國防癆協會」;2月,政府和美國簽訂「撲滅台灣省結核病協定」,美國撥款130萬美元,以十年時間普施結核病的檢查與治療。經過數十年的防癆抗癆,至1985年,結核病首度不在年度十大死因名單,近年在死因排名中亦逐漸下降。

◎本文整理自《台灣醫療史》《台灣世紀回味》、《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