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廳志》內刊「淡北八景」之一的「劍潭幻影」圖,左上小圓丘「圓山仔」下方就是陳維英的別莊「太古巢」(紅圈處;藍圈處為劍潭寺)。 |
「數十年克儉克勤,祖宗創業;第一等不仁不義,兄弟爭田。」
這幅有助世教的楹聯是陳維英所撰,當年他留訓子孫的金玉良言,而今仍刻鐫在台北市延平北路4段231號「陳悅記祖厝」的大廳。陳宅通稱「老師府」,是台北市有形古蹟之一。
陳維英,字碩芝、實三,號迂谷,淡水大隆同莊人(大龍峒港仔墘,今大同區),1811年(清嘉慶16年)生,1869年今日(清同治8年9月5日)逝世,享年59歲。
陳維英詔舉孝廉方正,後中式舉人(他的哥哥陳維藻在道光年間中式舉人),並供職內閣中書,實是年少苦讀之功;據說其冬天夜深,睡魔苦纏時,則將臉盆盛滿冷水,上橫稿數枝,置兩足於其上,讀至打盹時,體力移於足尖,黃麻稿自斷,兩足猛踏冷水而驚醒,以便繼續攻讀。
他先後掌教仰山、學海兩書院,並任明志書院講習,致時人尊呼為:「陳老師」,其故居「老師府」因之得名。維英在本籍作育英才甚多,大龍峒能有「十步一舉,五步一秀」的美譽,他的功勞不淺。
1862年,戴潮春起義,淡水騷動,他和地方士紳合辦團練,以衛鄉里,因功獲賞戴花翎。晚年構書齋於劍潭之畔圓山仔(今圓山),曰:「太古巢」,倚山臨水,風景綺麗,陳維英有多首「題太古巢」詩作,《淡水廳志》刊載者如下:
山中甲子不知年,夢入華胥一枕邊。壤土原無盤古墓,枯枝獨闢有巢天。
兩儀石上搜遺迹,八卦潭前隱散仙。自笑草廬開混沌,結繩坐對屋三椽。
另一版本為:
山無甲子不知年,國入華胥夢枕邊。樹老豈栽盤古日,枝棲獨闢有巢天。
兩儀石叫驚山鬼,八卦潭澄問水仙。自笑草廬開混沌,結繩坐對屋三椽。
《淡水廳志》記載太古巢為:「在劍潭前,圓山仔頂,陳維英建。」其地點後人考證為在「圓山之東畔,基隆河之西畔。」1980年代,台北市文獻會(今台北市文獻館前身)在中山橋之南、兒童樂園前側立碑,太古巢舊跡即在附近。
「太古」二字台語音似「癩哥」(痳瘋病),有謂:「以極清雅之文字,來換去極污濁之名稱。」1897年,圓山附近發現史前文化貝塚,「太古」之名,真有所預感?日本時代初期,太古巢雖已不存,但「古巢寒月」仍入列「圓山八景」之一,往年陳維英曾寫下「月臨此地倍生姿,山靜水澄人醉時;明月也耽山水趣,既斜欲落故遲遲。」臨河觀月,幽靜空靈之氣氛,可以想見。
陳維英早年另有一間別莊,構建在獅子巖,齋名「棲野巢」。一般別墅,均題之為「園」,何以陳老師偏愛取「巢」為名?這是有其原因的。據說,陳維英出生的時候,有一隻白燕飛在他家裡的堂上迴旋,而後悠悠然輕快的飛去,想是他懷想白燕與他有此之緣,因而以「巢」來為別莊命名。至於民間傳說他是白燕投胎轉世,以及在他去世的時候,那隻白燕再飛來盤旋,隨之墜死,自是無稽之談了。
陳維英著有「鄉黨質疑」、「偷閒錄」,均未出版;其詩作,彭國棟於「廣台灣詩乘」評道:「迂谷之詩,類寒山子聲壤誠齋一派,造句雖或草率,然而往往有真氣也。」陳維英所撰楹聯,甚獲贊嘆,經田大熊、陳鐓厚輯《陳維英先生 太古巢聯集》於1937年問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