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日本時代的中華民國雙十節

日本時代,清朝與中華民國還沒有在台設立領事館的時候,由「華民會館」之類的組織挑起「在台華僑」的交涉與協助等事務,右圖為1903年「台北華民會館」成立時的廣告,左圖為1926年高銘鴻當選「台灣中華會館」會長的證書。

乙未割台,台灣「淪日」,閩粵人士東渡返回中國內地,日閥基於當時台灣社會需求以及一般國際通例,並沒有加以全面設限,中國渡台人士仍然逐年增加,只是初期台灣沒有「中國領事館」,因此唐山人(內地籍人)與日本當局交涉,只得委託於第三國人士,據稱以德國人最多。

「唐山人」出外來台,深覺有「結社」互助之必要,乃由「義和洋行」容祺年與楊懷瑾、林步雲、陳焯如等人發起在台北創設「清國會館」。1903年(光緒29年)3月3日提出申請立案,旋於4月16日核准設立,但名稱卻改為「台北華民會館」,於4月22日正式成立,在艋舺知名酒樓「平樂遊」舉行協議會,會中推選容祺年、吳文秀為正、副館長(會長)。

「台北華民會館」何時解散,已不可考,惟「唐山人」結社並未從而中斷。1922年1月12日,高銘鴻邀同「在台華僑」於台北創設「華僑俱樂部」,後來改組為「台灣中華會館」,於1923年6月10日,在大稻埕江山樓舉行創立總會,當時會員已有350人,全台則大約有3萬名華僑。會館設於大稻埕港町(今貴德街),後多次搬遷,但都在大稻埕。

該年的10月10日,即中華民國雙十節國慶日,「台灣中華會館」在會館內舉行慶祝會館成立暨中華民國國慶典禮,500餘人與會,來賓包括總督府外事課長、謝汝銓、蔣渭水等人。


會場掛起中華民國國旗,即象徵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並合奏中華民國國歌與國旗歌(當時國歌為「卿雲歌」,國旗歌為「中華五族同疆域,東亞之東稱大國,……」),齊呼「中華民國萬歲!台灣中華會館萬歲!」當天,台北市區的華僑住所也紛紛懸掛中華民國國旗與日本國旗,以示慶祝。後來幾年,會館循例舉辦國慶日慶祝活動,甚至曾在市區以車隊遊行慶祝。

「台灣中華會館」成立後,協助台灣各地繼起設立「中華會館」,1924 年高雄、台中中華會館陸續成立;1925 年埔里又告設立,再過一年,又有嘉義、花蓮港、基隆、台南、旗山、北港、羅東、苗栗、屏東、宜蘭、斗六等地紛紛設立。1927年3月15日,各地會館暨中國內地旅台人士在台北召開第一次全島代表大會,決議成立「台灣中華總會館」,原「台灣中華會館」乃被改稱為「台北中華會館」。

中華會館向來積極於「提倡教育、研究學術、勉行慈善、獎勵商工」,本部落格介紹過的「稻江畫師」羅訪梅,即曾擔任該會的教育委員、監察委員。此外,會館亦曾計劃向日本當局交涉准許「華籍」自由興辦學校,推廣祖國教育,惟無成果,其倡導事業較為顯著當為促進中國籍人士的團結,以及發起慈善募捐:如漢口水災、福建賑災、台灣地震等,以表達海外僑胞之關懷。

1931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台設館之事,始為日閥所接納,台灣乃有中華民國領事館的設立,首任領事林紹楠、副領事袁家達蒞臨台北執事,以後「在台華僑」的交涉案件,不再假手第三國,得由領事館處理。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翌年,領事館閉館;1941年,汪精衛政府復設在台領事館,直至戰爭結束。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台灣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