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伊能嘉矩的台灣心、南國情

伊能嘉矩親函的「台灣島」地圖明信片,內容中譯如下:「敬啟者 見您一切安好,深感喜悅之情。今年春天在大阪拓殖博覽會*19134月至6月間舉行)見到您的大作陳列,甚感欽羨不已。日前經由菅野的介紹,有幸拜領大作,感謝您的盛情厚意,我會將大作長置書桌,做為良師,敬讀學習,謹以此函,敬申謝忱。敬上」

1925年今日(9月30日),《台灣文化志》作者伊能嘉矩病逝,享年59歲。「台灣研究」在日據時期,雖然不少是統治階級為著「知己知彼」而整理、編集,但是從傳世的不少日本學者所著有關台灣的書籍觀之,可說成績豐碩,而且我們也必需承認這些嘔心瀝血之作的永恆價值,伊能嘉矩是其中可歌可頌的人物之一。

伊能嘉矩,字朋卿,又字梅陰,號蕉鹿夢,堂號為梅月堂;生於1867年,世代書香,小時候從祖父學習漢學;19歲遊學東京,入斯文黌及二松學舍,後被推薦進入岩平縣立師範學校,因1889年2月11日憲法公布之日,發生了宿舍騷動事件,他被指為是主謀人物,遭受退學。失學後,投身報界,開始記者生涯,曾擔任東京每日新聞社助理編輯及日本新聞編輯長。

1895年6月,日本宣布統治台灣,領台施政的5個月後,29歲的伊能嘉矩以台灣總督府囑託身分來台,他渡海過台灣前,發表一篇文章〈我的赤誠之心,謹告知前輩諸君子〉,展開對研究台灣的志業「宣言」。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台灣總督官邸

1901年總督官邸初建成的外觀(上圖)。總督官邸經歷年修繕、改建,以西側平房最晚興建,約1920年落成,經由走廊與官邸相連,為總督平日居所,箭頭所指為西側平房興建時的樣貌(下圖)。

擁有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權力於一身的台灣總督,有「土皇帝」之稱,他是日本殖民台灣的最高統治者,日本據台之初,「土皇帝」的官邸設在清末西學堂內,臨時棲身之所,難以突顯其權貴,營建一座豪華氣派的官邸,成了首要之務。

彼時,台灣總督需面臨不少內憂,除傳染病盛行外,「平定」台灣,並沒有「平息」台灣人反抗。第一任到第三任總督為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3任任期總共才3年;直至1898年2月出任第4任總督的兒玉源太郎才規劃「永久的官邸」,預計於1899、1900年興建,但直到1900年4月,始決定總督官邸與民政長官官邸的基地,於1901年今日(9月26日)落成,但包含內部裝潢等工程於10月間全部完工。

總督官邸和位於大直山麓的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是在同一年竣工,兒玉源太郎為巡視這兩個工地,常騎著馬來往視察進度。台灣神社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親王妃來台參加神社的安座與大祭期間,即入住甫落成的總督官邸。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

台北第二高女校門與校舍外觀,二名穿著白色衣裙、戴白帽的女學生正走出校門,前方的三線道路(今中山南路)路樹茂密,綠意盎然。

1919年今日(9月20日),「公立台北高等女學校」新校舍落成,學校正式遷入,校址即現今的立法院。

公立台北高女的建校源於1919年4月1日發布的「台灣公立高等女學校官制」,在台北、台中分別設立一所二年制的高女,台北高女於5月1日開校,但因為新校舍尚未完工,所以是借用西門外街的台北高等小學校(今福星國小前身)舉行第一屆開學典禮,初期也在那裏上課,學生總共96人。待位於「東門外」6番地(1922年台北市町名改正後劃歸「幸町」)的新校舍竣工後,方於9月20日遷入,學校位於台北州廳南側,興建於1918年,起初是做為台北高等小學校新校舍之用,因台北高女創校,便由該校使用。

1921年,日人又發布「台灣公立高等女學校官制」,「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女學校」改稱「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前身),公立台北高女則改稱「台北州立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簡稱台北第二高女、台北二高女。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急公好義」洪騰雲

左圖為晚年的洪騰雲,右圖為表彰洪騰雲義舉善行的「急公好義坊」在日據初期的樣貌,道路盡頭為尚未拆除的西門。這座華麗的旌表因「市區改正」(都市計畫)拆遷後的街道景觀,請請參見本部落格〈榮町大街與辻利茶鋪〉

台北市衡陽路闢建於有清時代,稱為「石坊街」,係因立有表揚艋舺貢生洪騰雲於1880年(光緒6年)捐建考棚事蹟的「急公好義」石坊而得名,橫額有記:

「福建台灣巡撫劉銘傳奏:台北府淡水縣四品封典同知銜貢生洪騰雲,因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助田地並經費銀兩,核與請旨建坊之例相符,仰懇天恩,給予「急公好義」字樣,以示觀感,光緒十三年潤四月十六日奉硃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光緒十四年立。」

牌坊題刻數聯,擇其二如次:
培子孫數十世種福之田,積善有餘慶,眴看雲礽聯甲第;
體國家三百年養士之德,博施宏素願,允邀日下沛恩綸。
慷慨荷宸褒,見義勇為,綽楔留方千古仰;
捨施先試院,有基勿壞,士林遍譽一時新。

洪騰雲,字合樂,號忠慎,原籍福建省泉州英杭,生於1819年2月27日(嘉慶24年2月4日),卒於1899年今日(9月11日)。少時隨父玉輝(汝璽)渡台,住在淡水廳艋舺土治後街。設「合益」商號,經營米糧,不數年臻小康,後轉經營貿易,以「艋舺港」為出口地,與泉州、廈門互市往還,由於經營得法,成了巨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