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台北第一高女新校舍落成

台北第一高女校舍屋頂與總督府,因鄰近總督府,北一女校舍被轟炸總督府的戰火波及,現僅存光復樓,為市定古蹟。

1934年今日(1月27日),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舉行新大樓落成典禮,這棟新大樓是現今的「光復樓」,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座落於台北城內的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是在清末文廟舊址上創設的女子高級學校。

文廟被毀,主因是日本人進城,兵不血刃,很快「平定台北」,宣布「始政」,但是毫無辦法平息正在盛行的各種傳染病侵襲。日軍罹患流行病,日趨嚴重,乃在台北文廟設置「台北兵站病院」,收容病患,後雖有意恢復文廟舊觀,但毀損嚴重,終究放棄,連對街的武廟,一併做「都更」,文廟乃成文教用地,清末建成的文、武雙廟,遂消失於改朝亂代的歷史中,僅留存「文武街」之舊名,該區於1922年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後,為「文武町」。


1909年3月,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官制公布,「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正式成立,後因台南也設高等女學校,於是1917年9月,校名更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女學校」。1920年,台北設市,中等學校由州廳管理,1921年,學校再度改名「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北一女」的名稱, 因而確立。

北一女的創校,可追溯自1904年籌設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目的在於實施日本人子女有接受高等普通教育的機會。同年10月3日,「台北第二尋常高等小學補習科」33名日本女學生,成為「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的第一批女學生,這一天,成為北一女創校紀念日。

「女學校」名稱的出現,是在1905年,學校改名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又於1907年更名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總督府高等女學校」。無論名稱如何,「女學校」之名,彰顯了女子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已受重視。

北一女,原為日本女生的高等中學校,一直到1921年,才有第一位台籍女學生拿到北一女的卒(畢)業證書,她就是霧峰望族林仲衡的女兒林雙彎;日本時代,台灣女生能唸北一女的不多,所以反而是台灣女孩子所讀的「第三高女」(今中山女高)受到矚目。

台北第一高女在1909年脫離附屬、附設而正式獨立為高等女學校之初,校舍即已不敷用,遂以2萬餘元經費增建了二棟木造的日本式校舍,於1910年完工,號稱是「本島空前大建築」,主棟教學大樓347坪,並興建台灣首見的鋼筋混凝土圍牆,該年學生有300餘名。

此後,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校舍又告不足,終於在1932年9月動工興建新大樓,於該年11月30日竣工,耗資18萬餘元,新大樓為鋼筋混凝土造三層樓,外觀為現代主義風格,於1934年1月27日上午在學校禮堂隆重舉行落成典禮,下午在新大樓德三樓舉行祝賀會,翌日則有慶祝音樂會。而1934年也是北一女創校30周年之年,紀念典禮不是在10月3日的創校紀念日,而是在11月3日「明治節」舉行。

1945年5月,台北遭受大轟炸時,波及學校,校長伊藤仙藏殉職,校舍僅存1933年興建的大樓。日本投降後,9月,由1929年應聘為北一女美術老師的畫家藍蔭鼎暫管校務。當年,12月12日,接收北一女的胡琬如擔任光復後第一任校長,定是日為校慶日,從此10月3日的「創校紀念日」走入歷史。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城內舊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