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台北城」淪亡錄

日本明治神宮「盛德記念繪畫館」內「台灣鎮定」壁畫的紀念明信片。
1895年,清廷割台,5月29日,日軍登陸鹽寮,一路南下,四天前(25日)宣告獨立的台灣民主國,在大總統唐景崧棄職逃亡後,台北頓成無政府狀態,「政府軍」見領導人物自行保命,因恐補給、薪餉沒有著落,遂搶奪「國庫」,且縱火燒撫衙,打家劫舍,一些地痞流氓亦興風作浪,致使善良百姓受無妄之殃,大稻埕因有德、英兩國護僑,才比較風平浪靜,其他地區則是殺聲震天。

台北士紳李春生、李秉鈞、吳聯元、陳舜臣等商議,認為欲收拾此「亂局」,惟有請日軍進城鎮壓,於是擬妥文件,然而卻沒有人願意冒險去「給貓繫鈴」,此時辜顯榮自告奮勇,攜了「求撫師」之函去水返腳(汐止舊名),告訴日軍說:「台北府所有文武官員皆逃走一空,基隆至台北沿道無一兵卒,附近土匪蜂起,燃燬撫衙,肆意掠奪,請速開往鎮壓。」(日人文獻說辜顯榮係在基隆見日民政局長水野遵。)

日軍雖開進台北近郊,還是不敢貿然進攻台北城;1895年今日(6月7日)清晨,日軍迫近北門(承恩門),北門城外的一位農婦陳法和她的次子合力搬來竹梯,架於城壁上,讓日軍攀登越牆,開啟城門,於是日軍排門闖入,驅散少數守兵,幾乎是在兵不血刃下佔領台北城。十天後(17日),即 宣布「始政」。陳法及其子後來都獲頒150元賞金。


清末建成的北門,成了「開中門迎接」日軍的「恥辱之門」, 這是「承恩」唐山的台灣人所預想不及的。而北門,在日本時代成了殖民統治台灣的象徵,比如1923年,時為太子的昭和天皇來台時,台北市就「獻上」北門模型,以及當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頒給陳法的賞狀。

1895年時,率日軍征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在6月11日進駐台北城,能久親王從北門進入台北城的「想像畫面」,則成了日本東京明治神宮外苑的「盛德記念繪畫館」內「台灣鎮定」壁畫的題材。

明治神宮於1920年落成,1926年,神宮外苑的「盛德記念繪畫館」落成,是專門歌功頌德的紀念美術館,館內共有80幅歌誦政績的壁畫。1923年,台灣總督府邀請石川寅治繪製「台灣鎮定」油畫,「奉納」給該美術館,編號為63;而62號正是將清廷將台灣割讓與日本的「馬關條約」談判現場。

這幅「台灣鎮定」,以戲劇性的手法,描繪1895年台灣人手持「日章旗」歡迎日軍進入台北城北門的情景,看似一片祥和。事實上,當時台灣各地武裝抗日的義軍民兵正集結準備反抗異族日本人,日人以武力「接收」台灣的過程,充滿了血腥殺伐,絕不是這種粉飾太平的景象。

◎本文部分資料取自《台灣紀事》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