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台北的西門市場


1908年今日(12月20日),台北新建的新起街市場和大稻埕市場(今西門紅樓、永樂市場)共同舉行落成暨啟用典禮。

公有市場施設,是日據初期積極推行的公共衛生政策之一,一改從前「趕集交易」的凌亂交易行為,艋舺、大稻埕原本的市集分別是在龍山寺和祖師廟旁、日新街等三處。

清末建成的台北城西門郊外,原為人煙罕至的墳地,劉銘傳主政後,創「興市公司」,招商闢街,乃有築「新起街」計畫,以連接艋舺,這一條「新起的一條街」(今長沙街),改變了西門城牆外地帶,不再是一處人煙罕到之地,而新起街北側有放生池和墓地。

新起街最早在日據初期已有木構建築的市場,1908年,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野村一郎與近藤十郎設計監造新市場,採行紅磚八角形洋式外觀,於11月初竣工前,即已舉辦盛大的「台北物產共進會」展覽,時間長達一個月,首開日本時代大型共進會特展的先聲,同時也是祝賀縱貫鐵路通車之意。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台灣觀光事業之父:游彌堅

游彌堅在戰後初期政壇上是炙手可熱的人物,晚年多從事社會公益活動,觀光事業就是其中一項。左圖為1957年「台灣觀光協會」發行的三尺四寸高、二尺三寸寬的台灣第一張大型觀光海報「Fly to Taipei」。

1971年今日(12月12日),光復後台北市第二任市長、「台灣觀光事業之父」──游彌堅病逝於台北,享年75歲。

游彌堅,原名柏,1897年出生於台北內湖農家,1918年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擔任5年小學教師。為求充實自己,於1924年負笈東瀛,於東京日本大學攻讀經濟,1927年畢業返鄉。不久,即潛赴北平,為免累及家人,從此不用本名,改以「游彌堅」,並以祖籍福建詔安為籍貫,以逃避日本特務耳目。後轉赴南京擔任三民中學英文教師,偶識蔣百里,替這位名軍事家整理校訂著作文稿。

1931年,九一八事件發生,日軍占領東三省,國際聯盟組團至中國調查此事件,游彌堅襄佐顧維鈞蒐集日閥侵華事證資料,向世人控訴日軍侵略暴行。後來,他隨顧維鈞赴歐,擔任駐法使館祕書,並進入巴黎大學進修。1934年返回中國,在財經及教育界服務。1941年,「台灣革命同盟」在重慶成立,敦促中央堅決收復台灣,游彌堅被推舉為該同盟常務委員。

1945年,台灣光復,游彌堅以台灣區財政金融特派員身分返台接收,回到闊別18年的鄉土,家鄉父老為他舉行盛大歡迎會。1946年,接任黃朝琴之職,成為台北市改制前第二任官派市長,兩人都是俗稱的「半山」,亦即有「中國經驗」的台灣人。游彌堅接任台北市長時,距離台灣光復僅4個月,飽受戰禍的台北市百廢待舉自不待言,他肩起重擔,苦心籌策,使台北市逐漸復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