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台灣國立公園寫真集》一書的淡水高爾夫球場,攝影者為岡田紅陽;當時的大屯國立公園包含觀音山。 |
1919年今日(6月1日)上午十時,淡水高爾夫球場正式開場。
高爾夫球首度出現台灣是在1918年5月,下村宏民政長官、台灣銀行頭取櫻井鐵太郎等數名官紳率先嘗試揮擊小白球。此後,繼野球(棒球)、庭球(網球)之後,日人為主的台灣運動界興起了所謂的「高爾夫球熱」。
最初的球場是在現今青年公園前身的台北練兵場,後來在士林、草山(陽明山舊稱)等地尋覓適合的地點,後來選在淡水「砲台埔」邊的清代練兵場,建立淡水高爾夫球場,為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
「淡水球埔」最初只有6 洞,1929年才闢建成標準的18洞,台籍桿弟中出了陳清水、陳金獅等名將。日本時代台灣共有7座高爾夫球場,使用者多為日本政要商賈。
日據末戰爭時期,淡水列為軍事要塞,球場因而受損。光復後由美軍顧問團修復;1979年擴建為27洞,1982年啟用至今,現稱「台灣高爾夫球場」。
◎本文部分資料取自《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
真讚,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謝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