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台北放送局誕生

台北放送局外觀。放送局於1930年完工,設有管絃樂團,二樓的第一演奏室供音樂演出用,第二演奏室則供演講用
1928年今日(12月22日),台北放送局設立。

台灣最早的廣播出現在1925年的始政30年紀念活動,當時進行了為期十天的「試驗放送」,之後,主管機構──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多次進行試驗放送,並計畫於1928年設置台北放送局。

1928年,為昭和天皇即位之年,台灣各地均有「御大典」慶祝活動。11月1日起,遞信部進行三天的「實驗放送」,並於11月10日轉播登基即位典禮時日本首相帶領官員唱誦「萬歲」之聲。12月22日,台北放送局(局號JFAK)正式設立,於下午二時三十分舉行開局典禮,台灣廣播事業就此起步。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九大建設」宣布

「三版九項建設郵票」上、下輯首日封上的圖案,上輯為:南北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高雄造船廠、北迴鐵路,下輯為:大煉鋼廠、蘇澳港、石油化學工業、台中港、鐵路電氣化;這九大建設,加上1977年竣工的核能發電廠,合起來就是「十大建設」。九項建設的郵票共發行三版,最早是1974年10月31日發行,稱「九項建設普通郵票」;二版發行於1976年9月22日,三版發行於1977年4月25日。
1973年今日(12月16日),「九大建設」計畫宣布。

在台灣開始走向出口與貿易之際,國內的基礎建設明顯不足,使得整體產業的基本動能明顯不足。對外,又適逢以阿戰爭所引起的石油危機,各國經濟均受打擊,倚重出口導向的台灣更是受創嚴重。有鑑於國內外政經情勢,1973年12月16日,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在院會中提出「九項建設」計畫,預計於五年內完成九項國家重大建設,包括: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永樂市場

日本時代永樂町街景,位置大約為從現在的迪化街一段,北向往民生西路口所見,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永樂市場在畫面外的右邊,左邊街屋第一家的昌亞公司,為販售西洋雜貨的店舖。
台北市迪化街上以布市聞名的永樂市場,創建於1908年,當時稱大稻埕新市場,之所以稱為「新」市場,是因為日本時代所稱的「大稻埕市場」,最早是在九間仔後街(約現今延平北路、涼州街一帶),開業於日本據台第二年1896年10月3日,但因為衛生問題,於翌年移轉至日新街,於1897年7月16日開業,也稱日新(街)市場,所在位置約當現今涼州街、保安街一帶;1898年6月,建成街市場開業,位置約當現今天水路、華亭街鄰近長安西路一帶。

當然,大稻埕原本就有在廟埕、鬧街附近結成的傳統市集,比如大稻埕最早的街肆──中街,也就是現今迪化街由民生西路到歸綏街處一小段,在老地圖上亦見「市場」之標示。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講座預告:薰著茶香的歌聲


【薰著茶香的歌聲】-- 藝術家的淡水河時光美學系列講座
~~來聽大歡迎~~

淡水河書寫著台北盆地的故事,鋪展開新莊、艋舺、大稻埕的風情景致。 
1860至1940大稻埕的繁華如同今日的東區,貿易、建設、藝文活動蓬勃發展,吸引日商來台設立唱片公司,譜出1930年代以來台灣創作歌謠的嶄新時代,創作者匯聚,大稻埕成為當時台語歌謠的重鎮寶庫。

乘著淡水河的風,品著茶香、和著歌,遊歷往日美好時光。

講師:莊永明
活動時間:2014/12/13(六) 14:30~16:00
活動地點:永豐金控表演廳 (台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306號3樓)
活動費用:免費(需事先報名)
洽詢電話:(02)23214008 分機17
報名網址:http://goo.gl/iewL6M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家觀光旅館開業



1908年今天(11月1日),台灣第一家觀光旅館──鐵道旅館開始營運,台灣人稱之為「鐵路飯店」。

鐵道旅館係因應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之建設,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為此打造了比日本一級的觀光旅館毫不遜色的建築物,而且設備、裝潢、服務規模,都足以和現代的五星飯店並駕齊驅。

台灣人還在行旅中住「客店」(台語,客棧)的年代,對於這一棟聳立在「台北驛」(台北車站)對街,今館前路口的紅磚三棧(台語,層)「西洋樓」,不免望之興嘆,畢竟有「走過不進入」這種豪華旅舍的卻步之感。

鐵道旅館接待的第一位日本皇族,是來台主持台灣縱貫鐵道「全通」通車大典的「閑院宮載仁親王」,他率領的一批人曾進出鐵道旅館,同時,大清帝國閩浙總督派了三位知府來台觀禮,也被台灣總督府安排住進這家新開張的旅館。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西部縱貫鐵路通車典禮

日據時期明治年代最重要的公共建設──西部縱貫鐵路,於1908年今日(10月24日)在台中公園舉行通車典禮。

西部縱貫鐵路起源於清末劉銘傳主政時期建造的「台灣第一段」鐵路,由基隆至新竹;日據之後,將台北火車站從「大稻埕火車票房」移至城牆靠北門之處,而且改變了南下路線,不經新莊,而改行板橋。

1899年,在治安、統治及產業發展的需求下,總督府以2,880萬元的預算,開始興建西部縱貫鐵路,占了當時台灣建設總經費3,500萬元的八成以上。工程從南北兩端同時進行,最後在中部銜接,1908年4月23日全線貫通,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全長405公里。

為了慶祝這個劃時代的交通建設完工,日人舉辦了各種慶祝活動,並興建相關設施。在慶祝活動方面,該年4月25日,首先在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舉行祝賀會,從5月22日到6月7日,則是台灣首見的火車博覽會,把火車車廂布置成展覽空間,從基隆南下逐一在14個車站停靠展出,讓各地民眾進入參觀,實境了解鐵路的相關知識,滿足民眾對新式交通工具的好奇。博覽會列車在各站只停留一天左右,所在城鎮都隆重行事,搭牌樓、放煙火、演出台灣戲和日本歌舞,盛況空前。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台灣第一位看見巴黎鐵塔的人──吳文秀

台灣第一位看見巴黎鐵塔的人──吳文秀,於1929年今日(10月20日)逝世。

1894年,孫中山先生創立興中會於檀香山;為擴展興中會組織,他派「四大寇」之一的陳少白來台籌設興中會台灣支會。

陳少白於1897年首次來台,據他陳述:「我在台北,一個人都不認識,……記得一個同過事的朋友,傳說在此經商,但不知落在何處。」後來陳少白很容易找到了興中會會員楊鶴齡的族弟楊心如,「他們說在一間辦茶的洋行,叫良德洋行。……楊心如果然跟著小夥計來了……我同楊心如進去,見過了他的東家吳文秀,……又由吳、楊的介紹認識了廣東大商趕滿朝、容祺年等,同他們談起革命,總算投機。」

「興中會台灣支會」於馮自由「革命逸史」中所列三位「台灣僑商」,即容祺年、吳文秀、趙滿朝。25歲參加「革命黨」的吳文秀,號眉甫,生於 1873年12月27日,他的里居處為「台北廳大加蚋堡大稻埕建昌街四番戶」。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重南書街 追憶書香(2)

 
重慶南路是昔日的「閱兵大道」,圖為國慶閱兵隊伍行經重慶南路,右後方隱約可見台灣中華書局的招牌。
重南書街雙號的第一家店是一段14號台灣書店,係接收日本人的台灣書籍株式會社,於1945年成立,隸屬台灣省教育廳,發行國民小學的課本;1964年編印的「中華兒童叢書」,超過五百餘種。早期這套叢書,由聯合國世界兒童基金會贊助,而後,由教育廳繼續編輯出版,選題多元,有童謠、童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科技知識,可以說是小學生最佳課外讀物,更可貴的是還出版了《中華兒童百科全書》。

台灣書店因係「省營」書局,1998年廢省後,於2003年走入了歷史,但是所成立的「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後改稱「兒童讀物出版部」)編輯的《中華兒童叢書》,在台灣出版業仍占了一席之地。

台灣書店對面的單數九號是眾文圖書公司,出版過吳瀛濤《台灣民俗》,這本書和他的另一本著作《台灣諺語》,是了解台灣風土民情的入門書。眾文還付梓不少有關研究台灣風俗的書籍,如片岡巖《台灣風俗誌》、鈴木清一郎《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等翻譯作品。那個年代,「台灣學」還被遮遮掩掩,台灣歷史給人有禁忌之感,碰不得的情況下,對《台灣民俗》、《台灣諺語》等有特殊偏好的感覺。

37號的商務,是最早在戰後渡海來台成立的五家出版事業之一,由於本店還在上海,所以用「台灣商務印書館」予以區隔。苦讀出身,無傲人學歷的王雲五,因為是政治大學博士生指導教授,引領「政大幫」的人,推動台灣商務業務以「出版好書、輔助教育、發揚經典、提倡新知」,為出版界樹立風範。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鄉土藍天 璀璨流星

 
1920年「謝文達君飛行紀念」明信片之一:飛行機ト謝君(局部),謝文達身著飛行裝與飛機合影,英姿煥發,大有「氣呑山河」之勢,後方可見前來聲援與致敬的學生與民眾。
謝文達,在台灣航空史上,甚而在台灣近代史上,是一顆閃亮耀眼,也是「稍縱即逝」的流星,他是台灣,在藍天上首航的第一人,也是我在《台灣第一》一書所推崇的「台灣第一位飛行員」。
我是在報章雜誌寫謝文達為台灣第一的事蹟,當年還蒙謝文達本人來函,糾正了一些資料上的失誤,老先生並沒有在信上具名,只說是「住在晉江街的人士」;由於沒有來函地址,我也無從回函,心中一直存放著一個謎團,這位熟稔謝文達的人士,到底是何人?他在《中國時報》讀到我的小文,必然有所關心;十餘年後,我認識謝東漢先生,這個疑惑終得解開,「住在晉江街的人士」,就是他的父親謝文達。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重南書街 追憶書香(1)

重慶南路入口的台北市消防局城中分隊,原為日本時代的本町消防詰所(後改稱台北消防署),有著高高聳立的消防瞭望塔。日據初期並未嚴格規範建物防火設施,建物又多以木構為主,台北市街民宅、官廳常遭祝融火噬,後來便興建此一瞭望塔。
重慶南路一、二段,可以用「城中中央大道」譽之。

清代台北城的城垣成了三線路後,城內這一條幾乎貫穿台北城心臟地帶的幹道,依然是城內的主要動脈,但是以「政治大道」等閒視之,則輕忽了其文化的意義。

「城中中央大道」,沒有西側的中華路和東邊的中山南路那麼寬濶,這兩條「三線路」,一是西城牆、一是東城牆被拆除後所規劃的。重慶南路在日據初期分屬府前街、文武街,1922年劃為「本町」,因前端有「台北停車場」(今台北火車站),尾端有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檢查局、台北地方法院以及台灣銀行等,代表行政、司法、金融的壯觀建築,正是殖民集權象徵,以「本」做町名,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

「本町」在戰後成為了重慶南路一、二段的這條中央大道,清代是文武街,乃因有文廟、武廟在街前而得名,日據之初即被雙毀。

重慶是抗戰的陪都,遷台後,以「臨時首都」台北的「中央大道」名為重慶,必有用意。

重慶南路在城內,而重慶北路在城北的大稻埕,原先有台北火車站阻隔銜接,各有出入口的「前站」和「後站」,從大稻埕進城,或從城內出城,得花錢購買「月台票」,否則必須走延平南、北路,跨過三不五時會碰到火車的平交道。

重慶南路在整軍備武的年代,十月十日的國慶閱兵,受校部隊、坦克車隊、三軍儀隊,整齊步伐聲、轔轢車隊聲,響徹雲霄,這條「中央大道」成了展現保家衛國的國防實力的「兵戎之路」。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張深切完成〈鴨母〉

張深切的〈鴨母〉寫於1934年,後來又收錄於1961年的電影小說《遍地紅》。
「堅決反抗日本統治階層而主張台灣民族解放運動的民族主義者」張深切,不管在政治運動或文學運動上,他都是一名硬漢!他的「文學觀」可從其〈對台灣新文學路線的一提案〉窺之:

「台灣固有台灣特殊的氣候、風土、生產、經濟、政治、民情、風俗、歷史等,我們要把這些事情深切地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分析出來,察其所生、審其所成、識其所形、知其所能——正確地把握思想,靈活地表現於文字,不為先入為主的思想所束縛,不為任何不純的目的而偏袒,祇為了貫徹『真實』而努力盡心;祇為審判『善惡』而鑽研工作,這樣做去,台灣文學自然在於沒有路線之間而會築出正確的路線。
總而言之,我所主張的,是台灣文學不要建築於既成任務的路線上,這就是說,要跟台灣的社會情勢而進展,跟歷史的演進而演進。」


張深切在《台灣民報》和謝孟章打筆戰〈心理描寫不要論〉,而在編輯《台灣文藝》的百忙期間,「循著自己的理論」,於1934年今日(9月10日),完成一篇「示範作品」——鴨母,他雖自謙「技巧和作風,本人還覺得未盡理想,尤其是對本事的敘述及其所聯繫的社會性,抑或人物環境的描寫,都為了篇幅限制,不能暢所欲言;這點和本人的主張尚有出入。」但是,我們可以確切從「鴨母」一作,尋找出張深切那種愛憎分明的個性來。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新劇最後一幕──閹雞公演


厚生演劇研究會第一回研究發表會全體工作同仁與演員合影。
日本統治階級於1942年元月成立「台灣演劇協會」,是管理劇團、樂團、和審查劇本、演劇指導、取締的機構,屬於推展皇民化運動的「皇民奉公會」外圍組織,其對當代文化活動的箝制,甚為嚴厲。

一群成員有百餘人的年青人,他們嚮往在鄉土上推展戲劇活動,於是組織了「厚生演劇研究會」,在日閥「南進政策」喧囂中,有別於所謂奉行皇民化政策的「演劇挺身隊」、「藝術奉公隊」,誠為難能可貴。

他們向「台灣演劇協會」提出申請,奉准於1943年今日(9月3日)起至8日,在台北市「永樂座」,舉行第一回研究發表會;公演的劇目有「閹雞」、「高砂館」、「地熱」、「從山上俯瞰都市的燈火」等四齣劇。

「閹雞」原作是張文環所寫的一篇中篇小說,原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季刊)第二卷第三號,由曾在日本新宿「風車戲劇」研究舞台劇的林博秋改編成劇本。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城內舊事》新書出爐

昨日舉行的《城內舊事》新書發表會,感謝新朋舊友熱情與會,鼎力支持,誠如自序所言「老殘之年,又出此書,悲喜交集」。
本書是由台北市文獻會出版的台北建城130周年專書,全書五萬多字,分以城史、城門與城牆、城中、城東、城西、城、城北共七卷呈現,輯錄三百多張圖片,在此刊錄自序與篇目,與大家分享。
台北舊事 老人講古
一九八○年代,動筆撰述《台北老街》,已是三十年前舊事,留存的文字,和今日現況對照起來,恍如隔世。「台北市一路走來,始終不一。」我在二○一○年台北建市九十週年所說的這句話,應驗了蛻變、更新、提升的台北市,確是煥然一新!
以交通來說,火車在地面上跑,平交道柵欄起起落落,穿越中華路,有得等也。想搭一輛冷氣計程車,站在巷口街頭等老半天,看不見一部,想趕時間,非得進「熱房」不可;公共汽車只有小型的自強號有冷氣,還得準備專用的投幣,否則上不了車。
公共汽車有公、民營之分,剪洞的或剪格的月票,需要準備好幾張,大南、大有、欣欣、中興等客運公司是各認各的月票,如果少了他們要的月票,只好望車興嘆!
我的「囝仔時代」,公共汽車還有四路與八路,不久這兩條路線被市府取消了;原因是坐四路好似搭「死路」;上了八路車,令參加剿共的阿兵哥不舒服,國共內戰,打八路軍的慘痛經驗,怎能再令他們去上了八路公車,勾起那段不愉快的回憶。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北淡鐵路開始營運

第一代明治橋遠望觀音山的景致,箭頭所指為列車正在經過的北淡線鐵路橋。(2017-4-17更新此圖片)
1901年的今天(8月25日),現今淡水捷運線的前身──北淡鐵路,以及臺北、桃仔園(桃園舊名)間的改良線開始營運,通車典禮則在二個月後的10月25日,在台北停車場(第二代台北車站;日本時代第一代台北車站)盛大舉行,約一千名官民與會。

當時,淡水為北部大港,日後取代淡水港為北部第一大港的基隆港,才剛開始進行第一期築港工程,為了運輸西部縱貫鐵路用材與士林、北投一帶之石材,以及便於與對岸中國沿海諸港貿易等因素,遂興建北淡鐵路。1900年1月至2月間,進行測量,6月20日起工,翌年8月15日竣工,8月25日開始營運,總經費近七十萬元。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台灣商工銀行開業

1910年今日(8月12日),台灣商工銀行開業。

台灣商工銀行的設立,以開發南部產業為目的,銀行設於阿緱廳港西中里的阿緱街(今屏東市)。1912年,本店遷到台北撫台街一丁目,同時合併了創設於1899年、位於台北文武街的台灣貯蓄銀行(1921年又獨立出來)。1923年,再合併嘉義銀行、新高銀行,營業區遍及各地,至1940年代,全台約三十多家支店(分行)、出張所(辦事處)。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圖書寶庫 起於書院

總督府圖書館兒童室入口,右邊牆上貼有開放時間告示牌,後方建物依序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今台電;建物毀於美軍轟炸)、交通局遞信部(今國史館)。
1915年的今日(8月9日),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正式開館。

圖書館的功能甚多,啟迪民智、學術研究、保存文化、教化社會,不勝枚舉。台灣在清代藏書名家不多,傳統書院因「諸生有嚮學之志」,必然藏書供諸生閱讀。然而幾百冊已屬難得,畢竟書籍供應,大都來自唐山( 大陸), 得書不易。但是咸豐、同治之後,乃出現一些藏書名家,如台中神岡呂家和板橋林家。

台北城內所設登瀛書院,附有書庫,較之前全台各地書院,藏書更豐。台北府設立的「台灣通志總局」,據記載已有萬餘冊的書庫。台灣書庫之劫,為1895年日軍犯台的兵燹之災,連雅堂《台灣通史》記載了:「海東書院的台灣之文獻亡矣!」的沉痛回憶。

日據時代的圖書館之設,以1901年於台北城內書院街(後改書院町)淡水館(前清之登瀛書院)的私立台灣文庫為濫觴,此書庫為台灣協會所創,已具近代圖書館規模,後因經費短絀而停辦,藏書後來移交總督府圖書館。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設立

1919年今日(7月31日)下午,現今台電前身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鐵道旅館(今新光摩天大樓、前大亞百貨一帶之所在地)舉行創立總會,正式宣告成立,第一任社長為高木友枝,他曾歷任台北醫院院長、總督府醫學校校長、總督府研究所所長,身兼醫療、衛生要職,有「衛生總督」之稱。

台電會社除接收原先的官營電力、瓦斯等業務外,主要任務是建設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以供應台灣產業日漸高漲的電力需求。創立時資本額為3000萬元,因工程預算過於龐大,總督府便以和民間資本合資的方式進行,創立委員中,除官方人士與三井、三菱、古河等日本大財閥外,台灣五大家族(板橋林家、霧峰林家、基隆顏家、高雄陳家、鹿港辜家)和台北的「稻江巨賈」李春生都有認股。歷經資本不足、停工等波折後,終於在1934年竣工。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民族鬥士、文化尖兵──黃旺成

1947年二二八事變後,黃旺成(後左)因被列為「欽拿要犯」而逃亡避禍,遁走大陸,到上海找老友、《台灣民報》同事謝春木(後右),與謝春木家人留下此照。
今天是「竹塹民族鬥士」、「文化尖兵」黃旺成生日,他是新竹竹東東勢赤土崎人,生於1888年7月19日(光緒14年6月22日)。
黃旺成的戶籍記事欄記載:「陳旺成即黃旺成」,黃姓係依母性,父姓為陳;因父親入贅,他先從外祖父之黃姓。幼年時,父親到新竹城內經商,辦理寄留(遷移)戶籍時,將他改從己姓,而成了陳旺成;光復後,他再恢復母姓。
黃旺成號「菊仙」,他以此為筆名。年輕時,他好吟陶淵明詩作,陶淵明愛菊聞名,他也很欣賞菊花,台北每有菊花展覽,一定前往參觀,故有此號。
七歲時,黃旺成進私塾讀漢學,十五歲始入新竹公學校,當時學校利用明志書院充當校舍;1907年,小學畢業,為該校第五屆畢業生。黃旺成報考當年台灣兩所最高學府──國語學校和醫學校,兩校錄取率都很低,相當難考,然而他雙雙中榜;由於想獻身教育事業,遂選擇就讀台灣總督府立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
1911年,24歲的黃旺成畢業於國語學校,分發到已遷入孔子廟的母校──新竹公學校擔任訓導(教員),共服務了七年,教過的學生有台灣大學心理學教授蘇薌雨、陸軍中將、後任省府委員的蘇紹文、新竹市長鄭雅軒等人。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2014 FU大同,歡迎參加


熱鬧滾滾的「2014 FU大同──月老繫情舞動雨夜花」活動,即將登場,在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的莊永明演講活動,有二場,分別是:
8/17(日) 14:00~16:00 大稻埕三町物語──港町、永樂町、太平町
8/24(日) 14:00~16:00 大稻埕電影、歌謠尋根──影戲和曲盤物語
    地點: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16號)

每場報名名額40人,以電話報名,報名專線:2597-5323轉806
~~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一起來體驗大稻埕的人文風情~~

◎活動詳情請按此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福爾摩沙第一黨──台灣民眾黨創立

民眾黨宣傳手冊,封面為鮮明的三星黨旗和提綱挈領的三大目標,內容包含了黨綱、黨則、組織名冊、友好團體,以及箝制殖民地台灣的「治安警察法」、「治安維持法」等各種法律之條文。
「台灣政治改革上,政治結社的必要性,係我同志年來的主張。我等曩日參加台灣民黨之組織,其理由在此。該黨不幸被認為民族主義的團體,而遭禁止,實屬遺憾。但是台灣的社會,必須有政治結社之原因,今日依然存在,是故非再組織新結社不可,乃係當然的歸結,此即我等計畫創立本黨之原因。本黨之目的在於提高台灣人民之政治的地位,安固其經濟的基礎,改善其社會的生活,是皆已表示在綱領政策之中,不但未含有任何以民族的鬪爭為目的之要素,且深感在此小天地兄弟鬥牆,殊非所以增進我等幸福之途徑。但是如有阻礙我等政治地位之向上,威脅我經濟的生活、阻止我社會之進步,則我等不惜以合法的手段只之周旋到底。
本黨係應時勢之要求而創立者,是故必須與社會之進步、時勢之要求、民眾之希望,同其步驟而進化,固不待言。本黨歷盡苦難,今茲始見成立,望與我等同其見解者奮發參加。」
八十七年的今天(1927年7月10日)下午三時,台灣民眾黨在台中新富町聚英樓酒家舉行創立大會,參加者六十三人,發表上述宣言。宣言書極力掩飾民族自決主義,乃不願重演「台灣民黨」(該年5月29日創立,三天後,被當局以「妨害治安」禁止結社,而被迫解散)被禁止的覆轍,而做的「瓦全」措施;但他們不顧當局警告:「蔣渭水若參加新黨,當局難以容忍。」而使蔣渭水加入,並成為新黨實際領導人,實已抱「玉碎」的信念。
台灣民眾黨為1927年初連溫卿等左派人士取得「台灣文化協會」勢力後,原文協右派的主要幹部蔣渭水、林獻堂、蔡培火、謝春木、彭華英、黃周等人重整旗鼓另創的政治團體,是台灣史上第一個政黨,黨員165人。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大日本台灣病院創立

日據初期的台北城,城牆依舊矗立(圖右上方),圖中央偏右的石坊,是現在豎立於台北二二八公園內的「黃氏節孝坊」,一排排的木造房屋為官署臨時宿舍,左上方箭頭所指的建築物,就是由大稻埕千秋街遷來的台北醫院。
1895年今天(620日),台大醫院的前身──「大日本台灣病院」創立,是日本時代台灣第一所官辦醫院。
大日本台灣病院創立時,時值日軍依據馬關條約據有台灣,由北而南武力接收,67日,日軍進占台北城,17日,在台北城內宣布「始政」,20日,即在台北城外大稻埕的千秋街設立這所大日本台灣病院
千秋街濱臨淡水東岸,與建昌街相接,係劉銘傳於台灣設省時所規劃的洋樓街,為「臺灣第一條洋人街」,1920年改町名後,與建昌街同屬於港町,今為貴德街。根據日據初期的地圖,醫院的位址大約在貴德街、南京西路、西寧北路之間,因日軍「征台」未定,一切因陋就簡,因此醫院是利用民宅整建而成,有如野戰醫院,醫護人員則由日本中央政府在613日設立之「台灣事務局」選派來台,共十位醫師、九位藥劑師、二十位護士駐院服務。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台灣第一位揚名國際樂壇的音樂家──江文也


江文也幼年就離開家鄉,但他魂牽夢繫的是台灣,曾說:「我認為南海那個美麗的白鷺之島的血液是無比的美麗、優秀的。我抱著它而生,也將死去,這不僅僅是願望,而是這樣做下去。

江文也,原名江文彬,1910年今日(611日)出生於「小基隆」(今三芝鄉),里居地是舊名「蠶仔厝」的新庄村。六歲(另有一說法是八歲)隨父親移居廈門,十三歲渡日,後來進入東京武藏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電氣工程。雖然,他唸電氣,但以音樂為終生事業;雖然,他離開鄉土,但作品「譜出了台灣人的心靈」。
江文也步入音樂之途,是從聲樂開始,再從日本樂壇巨人山田耕筰學習作曲。江文也的樂壇生涯,可說是在參加兩次(1932 年及 1933 年)日本全國音樂比賽聲樂組連續入選開始。由於有此成績,得以參加知名的藤原義江歌劇團,成了職業演唱家。
1934 年,旅日的台灣同胞在東京組織台灣同鄉會,並通過由楊肇嘉所提出之議案「舉辦一項深具意義的文化活動──暑期返鄉鄉土訪問音樂會」,江文也義不容辭報名參加。同年八月五日,幾位在日本進修的音樂家搭船返鄉,舉行了台灣第一次的巡迴音樂會,分別在台北、新竹、彰化、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七個城市,進行為期九天的演出,處處轟動。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三個保正,八十斤

北製糖株式會社成立於1910年,1916年被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併購,成為灣糖的台北製糖所,其「原料採取區」遍及台北盆地周遭與桃園,圖為1920年蘆洲蔗農向灣糖借貸的單據。
台灣自日本的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時代,即為日本的砂糖供應地;台灣淪日前,係以舊式糖廍生產砂糖,產量有限,兒玉源太郎任台灣總督,即積極鼓勵日本資本投入台灣的糖業。
190115日,「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今台糖前身)股東協議會席上,井上馨發言:「我以彌補日本經濟上輸入品之一部分為重要施政方針;故首先希望在台灣製造砂糖,以供內地(日本)之需。」當年五月,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出任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長,專門從事改良台灣糖業方案,他所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建議事項有:成立機械化工廠、安定糖價、融資給資本家、保護原料及市場等。
1902614日,總督府公佈「台灣糖業獎勵規則」,投下巨額資金,從事台灣糖業「脫胎換骨」的生產改良作業。總督府為增加蔗糖產量,不惜犧牲蔗農權益,否決了新渡戶稻造在「糖業改良意見書」所提之蔗農合組產業組合,以維護蔗農免被剝削的保護蔗農權益措施,而於1905年今日(67日)公布「製糖場取締規則」,採行「原料採收區域制度」。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1934年「台北市大觀」鳥瞰圖局部,下方中央的「御遺跡地」指的就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營之地。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1895年率領日軍攻台的近衛師團團長,於該年1028日病逝台南,後來被日本人奉為「台灣平定之神」、「帝國南方鎮護大神」,1897年著手興建、1901年落成的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舊址),主要就是為了奉祀能久親王而建,而他從東北角鹽寮登陸一路南下到台南在各地的宿營履跡之處,也都先後立碑建館,並指定為史蹟。
能久親王紀念碑位於現今台北市的只有一處,就是現今中山堂廣場國父孫中山塑像的原基地,這一帶是清代的布政使衙門,能久親王在189567月間在此駐營;所謂「御遺跡」,係指其住宿之木構平房,後來建物傾倒,以木標標示,後改設紀念碑,由台北公會堂設計監造者──井手薰等建築師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