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重南書街 追憶書香(2)

 
重慶南路是昔日的「閱兵大道」,圖為國慶閱兵隊伍行經重慶南路,右後方隱約可見台灣中華書局的招牌。
重南書街雙號的第一家店是一段14號台灣書店,係接收日本人的台灣書籍株式會社,於1945年成立,隸屬台灣省教育廳,發行國民小學的課本;1964年編印的「中華兒童叢書」,超過五百餘種。早期這套叢書,由聯合國世界兒童基金會贊助,而後,由教育廳繼續編輯出版,選題多元,有童謠、童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科技知識,可以說是小學生最佳課外讀物,更可貴的是還出版了《中華兒童百科全書》。

台灣書店因係「省營」書局,1998年廢省後,於2003年走入了歷史,但是所成立的「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後改稱「兒童讀物出版部」)編輯的《中華兒童叢書》,在台灣出版業仍占了一席之地。

台灣書店對面的單數九號是眾文圖書公司,出版過吳瀛濤《台灣民俗》,這本書和他的另一本著作《台灣諺語》,是了解台灣風土民情的入門書。眾文還付梓不少有關研究台灣風俗的書籍,如片岡巖《台灣風俗誌》、鈴木清一郎《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等翻譯作品。那個年代,「台灣學」還被遮遮掩掩,台灣歷史給人有禁忌之感,碰不得的情況下,對《台灣民俗》、《台灣諺語》等有特殊偏好的感覺。

37號的商務,是最早在戰後渡海來台成立的五家出版事業之一,由於本店還在上海,所以用「台灣商務印書館」予以區隔。苦讀出身,無傲人學歷的王雲五,因為是政治大學博士生指導教授,引領「政大幫」的人,推動台灣商務業務以「出版好書、輔助教育、發揚經典、提倡新知」,為出版界樹立風範。

60號,之前是啟明書局。1950年代開始出版一系列「新文藝文庫」,作者群是中國五四運動時代的名家,如朱自清、徐志摩、謝六逸、郁達夫、廬隱、劉大白、落華生( 亦作「落花生」, 許地山筆名)等人。


啟明版的徐志摩文集,共有11冊,每冊定價5元,如《翡冷翠的一夜》、《再別康橋》、《北戴河的幻想》、《天目山中筆記》等等。朱自清文集有《蹤跡》、《毀滅》、《詩與感覺》等,每冊的廣告詞,必有「中學生必讀的模範文」。

讀過〈背影〉這篇課文的人,感動之餘,自然會到啟明書局找朱大師的其他作品,而沉迷於他筆下用字遣詞的語句聲調。

啟明還推出多冊的世界短篇小說名著,每本定價6元,所精選的98篇作品,計國別35國,作家95人,有哈代《娛妻記》、曼殊斐爾《理想的家庭》、都德《最後一課》、紀德《田園交響曲》、史特林堡《愛情的麵包》等等,譯者都是一時之選,包括胡適、徐志摩、黎烈文、夏心容、曾虛白等人,顯然是大陸的版本,在台灣重新排版出版。

啟明書局是老字號書店最早關門的一家,消失於重南書街,令人惋惜。重慶南路一段和沅陵街口有中華書局,1912年創立於上海,來台後改稱「台灣中華書局」。

台灣中華書局的招牌出版品除了前述的《辭海》外,《古今圖書集成》和點校本的《二十四史》、《清史稿》都是大手筆的出版品。

台灣中華書局會從重南書街消失,可能是投資《大英百科全書》的譯本出版,鉅資買了版權,還在進行翻譯工程時,竟有海盜版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搶先出版,以低價奪市場先機,使得中華書局血本無歸;第二代雖將書局店面改為「傳記之家」,力圖東山再起,可惜已時不我與了。

99號的世界書局,也是上海的老書店,成立於1916年,台灣開店後,自50年代起系統化整理傳統經典古籍,出版中國學術名著、古典通俗小說,曾創下「間日出書一冊」,連續三年的難得紀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薈要》是代表出版品,投注的人力、財力不尠。

世界書局出版的莎士比亞劇本譯本,是初涉西洋文學的莘莘學子競讀的版本,翻譯者朱生豪在序言上引用卡萊爾的名言:「吾人寧失百印度,不失一莎士比亞。」朱生豪的序言寫於1944年4月,可知是大陸版本,後來文星、遠東也陸續出了好幾部莎翁作品中文版,但是普及率並沒有超過朱生豪早年譯本。

正中書局的地址,是重慶南路與衡陽路交叉的路口,位置極佳,未改建前,是一棟古典有圓錐頂的街屋

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的正中書局,1931年10月10日創立於南京,創建者陳立夫,他以「宣揚三民主義,樹立全民的正確思想與觀念,必須建立全國性文化出版事業」,取名正中,是「不曲為正,不偏曰中」,立意在不偏左右,無過不及。初以編印各級學校教科書與大學各科用書為主。

正中書局於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之後,正中在香港、日本、泰國等地成立分局。黨營事業的關係,1950、60年代出版多冊反共劇本,1980年代亦有自強愛國叢書出版,深入校園;2003年,國民黨將股份售出。

重慶南路一段61號的三民書局,很容易令人誤以為書局之名與「宣揚三民主義」有關,其實,是三個股東自稱為「小民」,合資、合力而創辦的「三個小民的書店」。
創立於1953年的三民書局,創始店設在衡陽路46號,三遷之後,1965年在重慶南路蓋了三民大樓,新的門市部成了重慶書街的後起之秀。

三民書局出版的「三民文庫」、「三民叢書」,甚獲佳評,也製作《大辭典》等多種工具書;創辦的三個小民,雖無繼續共同撐起「三民」,但三民書局在重南書街締造了不少典範。三民書局除了本版出版品外,所經銷的出版通路,無論在分類、分級上,都是其他書店所望塵莫及的,門市的成功,自有其管理的方式。不少已經他處難以找到的書,甚或絕版書,三民書局還有供應。

一甲子的三民書局,見證了重南書街的輝煌「前世」,也面臨了「今生」出版界鋪天蓋地的電子書、五花八門的圖文書等挑戰,未來在這條文化街廓,扮演何等角色,值得愛書人關心。

其他重南書街的書店,如黎明、建宏、鼎文、東華、天龍、金石堂⋯⋯各有各的經營模式、營運策略和通路管道,在競爭激烈的書街市集,分奪買書人的錢囊,實不容易。

當然,重南書街不只是在十月慶典中,被戲稱為「政治大道」,主幹道伸延而出的開封街、漢口街、衡陽路,也曾有幾家令人懷念的書店,如虹橋、開明、新陸等等。

三省堂和鴻儒堂是以引進日文書籍為主,不少消費者都是受過日本時代教育的中、老年人。三省堂歇業較早,老闆曾在白色恐怖年代,被多次約談,因為進口日本書刊,有「匪情」報導;有時則是因為忘了在進口雜誌的中共元首臉上蓋上「╳」字圖像,被認為是為匪宣傳。

鴻儒堂書局在1936年(昭和11年)創立;原本只做進口日文書刊。1975年成立鴻儒堂出版社,出版日語教材書,書局仍在漢口街近重南書街的二樓。

「虛無、失落、存在」思想,迴旋在青年人腦中的年代,位於衡陽路15號的文星書局,是引領風騷的出版業者。

1957年創刊的《文星雜誌》,創刊號以海明威做封面人物,以「不按牌理出牌」在貧弱的人文雜誌中,一「本」獨秀,尤其是李敖進入文星書局後,更造成了「文星熱」,中西文化論戰的戰火,炙熱一時。

文星書局於1963年推出第一批文星叢刊,包括梁實秋《秋室雜文》、蔣勻田《民主的理想與實踐》、黎東方《平凡的我》、余光中《左手的謬思》、李敖《傳統下的獨白》⋯⋯等十冊;文星叢刊的成功,幾乎成了以後出版界「除舊佈新」的經營革新指標。

文星書局因李敖而「獨霸」,也因李敖而走入歷史,思想處在政治的罩門之下,文星的「西化」,招來打壓,而不得不從重南書街消失。

金石堂在南區創店,誠品崛起東區,精緻書店的時尚風,令重南書街有了褪色之態,加以電腦資訊鋪天蓋地侵犯之下,書香味淡,重慶南路不少書店紛紛歇業。

重南書街的附近,如館前路,在60、70年代有不少升大專的補習班,而80、90年代後,又多了公職、特考的補習班,某些書局也為了替考生找捷徑,出版了許多的「一考必中」的參考書。為讀書而讀書,去重南書街的人,有式微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