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川端橋通車,右圖為典禮盛況,橋畔河堤擠滿民眾,人山人海。川端橋高23公尺,左圖為1938年8月颱風時新店溪暴漲7公尺高,川端橋下洪水奔流的情景。 |
1937年今日(3月25日),台北市聯絡中和庄的「川端橋」舉行竣工典禮。
川端橋在興建之時,原稱「古亭橋」,後來命名「川端橋」,係得名於所在之行政區「川端町」,而川端町是1922年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之時,由舊行政區「古亭村」劃分為古亭町、川端町而來。古亭村位於台北城西南,在清代為古亭庄,這裡開發甚早,據傳在明鄭時期即有泉州人來此拓墾。在沒有橋樑的古早時代,與新店溪對岸的中和庄之間的往來,必須到渡船頭等「撐渡伯仔」擺渡。
川端,顧名思義,即河邊之意。這裡濱臨新店溪,「夏可納涼,秋得觀月,四時佳景不同。」為台北近郊名勝,日據初期,河岸即開設了數家料理屋。通往「渡船頭」的要道,也就是今天的廈門街25巷,進和平西路北側有河溝,曾經有座「螢橋」,這裡是古亭庄到河岸的低地,每逢大雨溪水暴漲,交通斷絕,台北廳於是在1916年架設一座長16公尺、寬4.5公尺的水泥橋「螢橋」,1917年竣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