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杯酒泯仇 心結宜解──關於呂泉生和〈杯底不可飼金魚〉(下)

作家、戲劇史學者邱坤良的《漂流萬里——陳大禹》記述陳大禹曲折的一生。
二二八事件的迷霧,還是有不少真相尚未解開,因此不幸事件所留下「音符」的〈杯底不可飼金魚〉,竟然是一首「阿山」陳大禹和「阿海」呂泉生共同創作的歌,我原先希望「將錯就錯」,但是,歷史真相終需還原。……
〈杯底不可飼金魚〉作詞者,另有其人,這是長年來不可說的祕密,但我有責任掀開這個謎,否則白色恐怖的「另一章」,必永遠沒有這一頁。
1
1949年的首唱節目單,作曲者呂泉生,沒錯;但是作詞者清楚地寫著:陳大禹。
發現了這個顛覆我多年的認知,驚愕不已,不知如何「善後」?我告訴「少年大」王昶雄,是否可以向呂老師求證,「少年大」二話不說,贊同我追到底!於是,我打了長途電話到美國,向呂老師求證陳大禹其人其事,他說陳先生是劇作家,兩人還是同事,這首閩南語飲酒歌是他提出「梗概」,以酒化解恨,再由陳大禹寫詞。
陳大禹,何許人也?自是我關心的,本想繼續追問,但是,我不忍多說,以免呂老師有不隱之痛,只好自己找資料。
陳大禹,漳州人,是所謂「阿山」(唐山人),他比中央政府遷台還早渡海,1946年夏天,他從重慶經上海來到台灣,從事戲劇腳本創作,是「實驗小劇團」重要人物。他在台北短期失業外,即參加劇運,劇場生活不到七個月便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二二八事件。
1947111,為慶祝「台灣光復二週年」,陳大禹的實驗小劇團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香蕉香》,廣告以「事實在那裡?問題在那裡?請退到客觀地位」做訴求,二二八事件才發生八個多月,陳大禹編導以「願阿山、阿海是親熱有趣的稱呼」描繪阿山(外省人)和阿海(本省人)在台灣的「情結」的情節故事,依陳大禹在《台灣新生報》發表的〈破車胎的劇運〉,他對製作《香蕉香》的說法「是打算溝通過去的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情感隔膜問題,事實上只是想說明一種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所引起性格上、異同的誤會,而希望彼此能在愛的了解底下把執偏拔掉。」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1961年「台灣省農業建設展覽會」紀念郵封


1961年在台北新公園及省立博物館(今台北228紀念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的農展,是台灣光復後至當時為止規模最大的農展。
展覽主旨為「改進技術,發展外銷」,當時台灣已經歷了美援支持的二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19521957),農、工迅速發展,以農業來說,整體呈現巨幅增產的趨勢,洋菇、鳳梨罐頭等食品工業發達,到了1966年,鳳梨與洋菇罐頭的輸出量已是世界第一,蘆筍罐頭則占世界第二,為政府賺進不少外匯。
展覽在31日開幕,當天是元宵節,展到310日。那個年代的農業展覽會,通常在立春日的農民節舉辦,立春日多落在西曆24日或5日,有時也會碰到當日就是元宵節。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鄉史 鄉情 鄉味

「食飯皇帝大」,這句台灣俗諺,含意匪淺,尤其是「食飯」不是限於吃米飯,真正的解讀是:「用餐」。
「顧三當(餐)」的年代,想以「皇帝」之尊,享用食物,何嘗容易?而且不是升斗小民可做的奢想,這本《古早味》,品味的食材、食物,雖不高貴、高尚,但是閱讀起來,這些庶民之吃,滿漢全席也難相比,畢竟讀之有味之餘,也給予了吃之有味的餘興!
我是不懂吃、不會吃,也因年紀大了,不能多吃,如此可說與美味絕緣的人,竟然有幸給《古早味》一書寫序,想是自己還能談吃,而且話匣一開,話題還不少,可惜我不能喧賓奪主,只能書寫此短序。
庶民文化是不該在「歷史」中被輕忽的,常民是「歷史人物」的重要角色,這是我用以詮釋歷史的觀點,俗諺、歌謠、禮俗、文物……,無不是我的「史料」,我曾有「以食說史」的想法,可惜對吃的更深內涵,認知有限,理解不足。
《古早味》,讓我開始「懂吃」了,細嚼慢嚥一百二十幾篇,共七類的文字,感覺是品嘗一味又一味的「媽媽的滋味」。
更重要的是,我也懷念起以前的幾道「佳餚」,如建成環園包鹹菜的油炸肉丸、霞海城隍廟前的內餡包有碎肉、干貝肉丸、北門郵局前的延平南路騎樓的冰涼肉丸,當然也有媽媽的拿手菜──竹筍肉絲和海鰻油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