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戲劇史學者邱坤良的《漂流萬里——陳大禹》記述陳大禹曲折的一生。
|
二二八事件的迷霧,還是有不少真相尚未解開,因此不幸事件所留下「音符」的〈杯底不可飼金魚〉,竟然是一首「阿山」陳大禹和「阿海」呂泉生共同創作的歌,我原先希望「將錯就錯」,但是,歷史真相終需還原。……
〈杯底不可飼金魚〉作詞者,另有其人,這是長年來不可說的祕密,但我有責任掀開這個謎,否則白色恐怖的「另一章」,必永遠沒有這一頁。
1
1949年的首唱節目單,作曲者呂泉生,沒錯;但是作詞者清楚地寫著:陳大禹。
發現了這個顛覆我多年的認知,驚愕不已,不知如何「善後」?我告訴「少年大」王昶雄,是否可以向呂老師求證,「少年大」二話不說,贊同我追到底!於是,我打了長途電話到美國,向呂老師求證陳大禹其人其事,他說陳先生是劇作家,兩人還是同事,這首閩南語飲酒歌是他提出「梗概」,以酒化解恨,再由陳大禹寫詞。
陳大禹,何許人也?自是我關心的,本想繼續追問,但是,我不忍多說,以免呂老師有不隱之痛,只好自己找資料。
陳大禹,漳州人,是所謂「阿山」(唐山人),他比中央政府遷台還早渡海,1946年夏天,他從重慶經上海來到台灣,從事戲劇腳本創作,是「實驗小劇團」重要人物。他在台北短期失業外,即參加劇運,劇場生活不到七個月便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二二八事件。
1947年11月1日,為慶祝「台灣光復二週年」,陳大禹的實驗小劇團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香蕉香》,廣告以「事實在那裡?問題在那裡?請退到客觀地位」做訴求,二二八事件才發生八個多月,陳大禹編導以「願阿山、阿海是親熱有趣的稱呼」描繪阿山(外省人)和阿海(本省人)在台灣的「情結」的情節故事,依陳大禹在《台灣新生報》發表的〈破車胎的劇運〉,他對製作《香蕉香》的說法「是打算溝通過去的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情感隔膜問題,事實上只是想說明一種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所引起性格上、異同的誤會,而希望彼此能在愛的了解底下把執偏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