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圓環為多條道路輻輳之地,交通繁忙,圖為1967年台北市地圖上行經圓環附近的公車路線;圓環右邊標示的市政府,現在是台北當代藝術館。 |
戰後,防空蓄水池給填平了,防空壕也被打掉,攤販又開始集中在此地做生意,而且日夜營業,各地的江湖好漢知道圓環是良好的消費市場,都來此賣祖傳秘藥,〈農村曲〉作曲人蘇桐、〈燒肉粽〉作曲人張秋東松,均曾在此鬻歌賣唱。逐漸的,圓環成了不夜之城,那時的圓環夜市還不只是圓環本身,而是從重慶北路一段頭到長安西路口兩邊的「重慶露店」,以及寧夏路的攤位都算在內。
圓環的鄉土小吃,是庶民味覺天堂的大本營,煎、炒、煮、滷、蒸、炸,應有盡有,如蚵仔煎、蚵仔麵線、鼎邊銼、肉羹、人參雞、當歸鴨、肉丸……還有清粥小菜,百味雜陳,價廉可口,因此不僅是喜歡低消費者愛來圓環大快朵頤,連白領階級也不辭路途遙遠,坐車(以前是三輪車)來此「補身」,叫碗熱的、冷的、甜的、鹹的種種合於自己口味的小吃,一口一口品嘗著。
外交官葉公超每回由美返國述職,總是不忘撥出空檔到環環夜市去吃一碗。許多出國多年的留學生,回台探親,也都表示非到圓環看看不可,並且盤算著胃口能裝下多少碗蚵仔麵線、多少盤加蛋蚵仔煎。據說,有一位留歐留學生,返台度假常到圓環附近徘迴流連,他曾多次表示:「圓環夜市,千萬不能改變,否則台北市就不像台北市了。」
林今開講過一個故事,日本於二次大戰投降後,米糧缺少,負責接管日本的美國將軍麥克阿瑟,非常焦急,他透過外交部,商請台灣省糧食局讓售一批米給日本來救急紓困。然而,當時主事糧食局的李連春並不買帳,他認為台灣人吃台灣米都不夠了,怎麼還有多餘的送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