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太平町大街與羅訪梅畫像館

現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一、二段是日本時代大稻埕的新興街區,係於1908、1909年間大稻埕市區改正時貫穿稻新街、新興街、太平街、太平橫街、九間仔街所建的幹道。1922年台北市實施町名改正,為「太平町」,範圍是從北門前的鐵路平交道起算,到「台北橋腳(下)」(當年台北大橋引道在延平北路)為止。

太平町和永樂町(今迪化街)同為大稻埕南北向的兩條主要幹道,後來,永樂町街道狹隘,交通不便(永樂町沒有公車行駛),其商業地位,漸為太平町取代,太平町成了足以和「城內」日本人傲稱「台北銀座」的榮町(今衡陽路)分庭抗禮的市街,台灣人以擁有此「台灣人最寬廣」的商業街自豪。1920、1930年代大稻埕風景明信片,多數為太平町通(太平町大街)的繁華街景。

這張明信片為1930年代出品,為太平町二丁目街景,位置約當從現今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往北所見。紅色箭頭所指為1930年12月落成的張東隆商行,樓高四層(不含頂樓建物),是大稻埕數一數二的高樓。街上往北行駛著一輛公車,當時太平町全線有市營、局(總督府交通局)營、民營公車行駛。

畫面右邊街屋懸掛著「羅訪梅畫像館」的招牌,羅訪梅為1910年代來台的中國畫師,實際來台年代不得而知,1922年其「見真軒畫館」招募學徒廣告,自言「來台從事繪像十餘年」,而從1935年刊於《台灣日日新報》的開業二十周年廣告推算,可知1915年已開設畫館。

見真軒畫館初設於太平町二丁目142番地,後因學生日多,遷於隔鄰的131番地,畫館後改名「羅訪梅畫像館」。其學生中,有一位頭份人張鼎雙,習藝後,和其他學徒一樣,各自開業,他返鄉開設「盛描軒畫像館」,知名的頭份珊瑚照相館攝影師張阿祥,就是從這位族親張鼎雙學習畫像與攝影技法,因此,羅訪梅,可說是張阿祥的「師公」,1935年台北市舉行台灣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期間,張阿祥曾和張鼎雙北上拜訪羅訪梅。

羅訪梅畫技精湛,熟諳各種媒材,勤於學習新技法,據1922年招生時報導,「精通漢法毛筆繪像、水彩繪像、炭筆繪像、炭筆設色繪像、油畫及影像放大設色、山水人物花卉等,造詣頗深」,1928年,與畫館畫師李紹南同赴江西學習最新的「永久不滅」磁(瓷)板畫像技術;1935年,鑽研「永久不變色」的新式工筆油畫肖像。

羅訪梅畫館除了接單繪製人物肖像外,亦有寫真(照相)業務,畫館可說是「美術繪像寫真館」。1932年,「稻江寫真組合」創會,羅訪梅當選理事。1934年,羅訪梅畫作「虎」入選第八回台展,依當時報導,畫館在太平町二丁目57番地。

畫館所在的太平町二丁目與鄰近的三丁目街區,在1920、1930年代亦先後開設多家畫館寫真館,如留芳寫真館、久美畫像館、朱清蘭、梅芳寫真館、楊寶寫真館、太平寫真館、江夏寫真館、南北寫真館……等。

做為稻江知名畫師,羅訪梅在社會上相當活躍,1935年台北州聯吟大會,他捐贈書畫為獎品,該年台灣發生大地震,他也舉行義賣,捐出一半所得。1936、1937年,又分別當選台北中華(總)會館的教育委員、監察委員。

4 則留言:

  1. 您好,請問哪裡可以找到此張照片為標記的原圖?謝謝

    回覆刪除
  2. "此張照片為標記的原圖"?? 不明白你的意思
    這張明信片和本部落格的絕大多數圖片一樣,是莊永明老師的私人藏品
    另外,留言請勿匿名,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