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台灣總督官邸

1901年總督官邸初建成的外觀(上圖)。總督官邸經歷年修繕、改建,以西側平房最晚興建,約1920年落成,經由走廊與官邸相連,為總督平日居所,箭頭所指為西側平房興建時的樣貌(下圖)。

擁有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權力於一身的台灣總督,有「土皇帝」之稱,他是日本殖民台灣的最高統治者,日本據台之初,「土皇帝」的官邸設在清末西學堂內,臨時棲身之所,難以突顯其權貴,營建一座豪華氣派的官邸,成了首要之務。

彼時,台灣總督需面臨不少內憂,除傳染病盛行外,「平定」台灣,並沒有「平息」台灣人反抗。第一任到第三任總督為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3任任期總共才3年;直至1898年2月出任第4任總督的兒玉源太郎才規劃「永久的官邸」,預計於1899、1900年興建,但直到1900年4月,始決定總督官邸與民政長官官邸的基地,於1901年今日(9月26日)落成,但包含內部裝潢等工程於10月間全部完工。

總督官邸和位於大直山麓的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是在同一年竣工,兒玉源太郎為巡視這兩個工地,常騎著馬來往視察進度。台灣神社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親王妃來台參加神社的安座與大祭期間,即入住甫落成的總督官邸。


座落於台北城內東門邊的總督官邸落成後,以官邸為中心,其南、北新設東門街與新北門街,至於第一代總督官邸則先後為旅團司令部、第一守備隊司令部等單位使用,1921年改建,為紀念乃木希典總督,命名「乃木館」,並於1941年6月指定為「史蹟」。

總督官邸為磚石造二層樓文藝復興式建築,石材為中國泉州的花崗石,是當時台灣最雄偉壯麗的建物,登頂眺望台北市街,數十里遠近風景,盡收眼底。內裝講究,客房裝設有當時罕見的電扇,大餐廳可容納200餘人,設有噴水池的日本式庭園,極富林泉雅趣。

因建造經費高達30萬元(硬體24萬元,內裝6萬元),曾引起日本國會議員指責,當時台灣也有輿論反彈,在官舍不足的情況下,耗費巨資興建僅只一個人使用的官邸,實為不妥。

總督官邸的木構部分,於1908年間即開始出現白蟻侵蝕,之後愈加嚴重,遂於1910年編列16萬元預算進行大規模改建,於1911年動工,於1913年完工。改建後的台灣總督官邸,使用了先進的鋼樑結構,而成了今日的格局和規模。曼薩爾式的屋頂,添增更莊穆的氣氛。

更豪氣的是周邊所營建的林園之勝,水池、噴泉、亭台、樓閣、迴廊,蒔花植樹,綠草如茵,雅意盎然,可用美不勝收來形容。但是,庭園內八角亭的亭腳基石,居然有一塊是北門外廓石雕「巖疆鎖鑰」的石碑,如此做法,是否為突顯統治者恃勝的心態,不得而知,近年被發覺後,才移回北門原址。

翻修台灣總督官邸的當年,鎢絲電燈泡才剛開始進口台灣,之前的碳絲燈泡,使用壽命僅三、四個月,每逢617始政紀念日或是天長節(日本天皇誕辰紀念日)舉行盛大的夜間祝賀會之時,更是點亮數千盞電燈,「遠而望之,若天上之群星,即而觀之,恰如不夜之城。」而鎢絲燈泡未改良前,壽命也不過六至七個月,總督官邸為了照明,不知浪費了多少台灣人的血汗錢。

兒玉任期內完成的總督官邸,住了多少年,缺乏資料可查, 其實他還有「南菜園」(今南昌公園)的居所,至於是不是他的「別館」,令人存疑。他之後的各任台灣總督,都以總督官邸為公館,除了官邸大改建期間,總督係暫遷古亭庄的原土木局長官舍,並加以擴建,直到1916年,始遷回東門官邸。此後,若逢日本皇親貴族來台入住總督官邸,總督多暫住「古亭庄別邸」。

總督官邸座落於總督府東方,有「東閣」之稱,除了少數訪台的日本達官貴族能在此受到招待外,其他的人是少有機會的,不過台灣總督為表示親民,偶會邀請台灣的耆老、文人來此做客,或頌功表揚,或吟詩酬唱,以收民心。

1945年大轟炸中,台灣總督官邸躲過劫數,建築物無損,國府接收後,行政首長也無人敢以此豪宅做官邸,所以移撥為台北賓館,現址為凱達格蘭大道一號。

台北賓館由外交部管理,成了正、副總統召集重要會議之地,還有接待外賓、辦理國宴與舉行慶典,都會擇於此地。

1952年4月28日,中日和平條約簽訂就在台北賓館舉行,兩國正式結束戰爭狀態,我方為表示對日本人民的寬大與友好,放棄戰爭賠償,此歷史場景,今日追憶,令人唏噓!

◎本文取自《城內舊事:台北建城130年週年》、日本時代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