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

台北第二高女校門與校舍外觀,二名穿著白色衣裙、戴白帽的女學生正走出校門,前方的三線道路(今中山南路)路樹茂密,綠意盎然。

1919年今日(9月20日),「公立台北高等女學校」新校舍落成,學校正式遷入,校址即現今的立法院。

公立台北高女的建校源於1919年4月1日發布的「台灣公立高等女學校官制」,在台北、台中分別設立一所二年制的高女,台北高女於5月1日開校,但因為新校舍尚未完工,所以是借用西門外街的台北高等小學校(今福星國小前身)舉行第一屆開學典禮,初期也在那裏上課,學生總共96人。待位於「東門外」6番地(1922年台北市町名改正後劃歸「幸町」)的新校舍竣工後,方於9月20日遷入,學校位於台北州廳南側,興建於1918年,起初是做為台北高等小學校新校舍之用,因台北高女創校,便由該校使用。

1921年,日人又發布「台灣公立高等女學校官制」,「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女學校」改稱「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前身),公立台北高女則改稱「台北州立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簡稱台北第二高女、台北二高女。


1922年,台北第二高女改為四年制,依據該年的「台灣教育令」規定初等教育及師範學校以外的中等以上教育機關,一律實施日、台「共學制」,以貫徹「內地延長主義」政策,第二高女於1923年開始招收台籍學生。

不過,大部分高等學校同時對日本國內招生,高等教育幾乎被日本人獨占,因此,所謂的「共學制」僅是徒有日、台平等的美名,台北二高女和台北一高女一樣,仍是以日籍學生為主的學校,據1939年統計,台籍學生24名,日本學生高達866名,相距極為懸殊;台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高前身),則是以台籍學生為主。

知名的水彩畫家藍蔭鼎、「台灣新音樂之父」張福興均曾在台北二高女授課,張福興還曾在學校的學藝會表演提琴獨奏。1927年,台北二高女新設「補習科」,該科畢業生有教師資格。硬體設施方面,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1926年擴建教學大樓,並興建禮堂兼室內運動場,1934年興建游泳池、擴建普通教室,1937年又興建了三層樓教室。

日據末期,美軍轟炸頻繁,台北第二高女被炸,校舍損毀嚴重,光復後廢校,台北第一高女改稱「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原台北第三高女為第二女子中學,該校校友會曾擬向長官公署陳情該校做為台灣歷史最久的女中,校名應改為「第一」女中,但沒有結果。

後來,原第二高女校舍修復校後,和州廳以及州廳對面的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均被徵用為台灣省政府廳舍。省政府遷至中興新村後,遂由立法院進駐使用至今。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