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以「奔流」做時代見證──王昶雄

王昶雄寫詞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打開了海內外學子的內心。2001年的「台北人物誌」捷運紀念票卡,以少年王昶雄和歌詞為圖案。
以「站在殖民者的立場,冷智地去揭露皇民化運動對於台灣人心靈的摧殘和迫害的文學力作」──《奔流》〉在台灣文壇奠下地位的齒科醫師王昶雄,於1916年今日(225日),出生於淡水。
王昶雄,原名王榮生,淡水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東瀛,先進郁文館中學,再入日本大學文學系,中途轉日本大學齒學系,1942年畢業,第二年返鄉,在家鄉開設齒科診所。
他的文學活動在留日時期即開始,前後兩次參與同人雜誌──《青鳥》雙月刊和《文藝草紙》季刊。返台後,加入張文環的《台灣文學》,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戰爭時期」的「高手」之一。他以日文寫小說、散文、詩、評論,質量都很可觀,小說創作雖以短篇為主,但也有數篇中篇的佳作,如〈淡水河的漣漪〉、〈奔流〉、〈梨園之歌〉、〈鏡子〉等。

王昶雄對文學的認同,一直堅持著三個原則:
一、文學是不該穿制服的,在任何環境下,總要有自己的個性。
二、文學精神是自由的表現精神,文學精神存在的地方,就是自由存在的處所。
三、小說的構想和技巧,雖原無定法,但理應不斷的求新、求變。
1953年,王昶雄將其昭安齒科診所遷移至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巷內,忙碌的門診,使他無法像「文學少年」時期一樣,「本職」與「副業」兼顧,但是他並沒有封筆,時有遊記、小品散文之作,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中文,亮麗清潁、可圈可點,毫無「語言障礙」,其創作的台語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呂泉生譜曲),更是膾炙口。
王昶雄的執著與嚴謹的「文學觀」,可見之於〈我為什麼要寫作〉一文:
文學是人世的鏡子,……靈敏的作家,才會在平凡的生活中觀察出新穎的地方來,體認出新穎的意義來。這便是所謂「見人之所常見,而道人之所不能說道」。我的筆,也就是要在生活的潮流沖激下,才會變得更尖銳、更有力的。只嘆作品既寥若晨星,又慣寫半截文章,致令壯志難酬。不過,「寡產」固敵不住「多產」,卻總比「不產」高強得多,乃自嘆「精兵」以自遣。
本文取自《台灣記事》
本部落格多篇內容均談及王昶雄其人其作,有興趣者可利用搜尋欄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