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台北競馬場落成

1935年台北市鳥瞰圖中的台北競馬場,上方藍色線條為台北鐵道新店線,最上方的建物群為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
1934年今日(5月12日),台北競馬場(賽馬場)舉行落成典禮。

日本時代的賽馬活動最早出現在1915年台北江瀕街埋立地(今青年公園)舉行的「大正競馬會」,共有24匹馬在7天的比賽中競賽,此次活動以喚起國民的愛馬心為宗旨,因此台北市內中、小學校和公學校有數百名學生到場觀看,其他觀眾以日本人為主,須購票入場。

這次賽馬活動雖是台灣第一次,但並非可以讓觀眾投注(投票)派彩的賽馬。1923年,日人引進在日本騎師與退役的賽馬,在全台各地巡迴演出,至台北時,「台北武德會馬術部」的十匹馬亦參與,並以賽馬的形式出場。

1928年11月24日,台北武德會馬術部在圓山運動場的馬場舉行台灣第一次可下注的賽馬,據報導在這「天高馬肥」之秋,92頭來自台灣南北的馬同場較勁,一天約舉行13場。觀眾須購買「投票券」入場,一票50錢(後來陸續調漲),總計售出6650票。每場開賽前30分鐘,觀眾可從穿著紅、綠、黃、粉紅、紫5種不同顏色騎裝的騎士和馬匹中挑選中意者,再到投票所依顏色投注。所選的馬一旦得勝,便可得到5元以下的商品券,於現場兌換,學生和未成年者不得投票。

1930年,台北第二次舉辦賽馬,由「台北馬事協會」主辦,場地在練兵場(今青年公園),此後都由同單位(至1938年移管「台北州畜産組合聯合會」為止)在同場地舉辦,直到台北競馬場啟用。

繼台北首開風氣舉行賽馬活動之後,其他城市的「產馬會」或「愛馬會」等馬會團體也跟進,賽馬活動逐漸盛行。台中、嘉義、台南、屏東於1929年開辦,新竹於1930年、高雄於1931年開辦,最初多半在該地的公園運動場或練兵場舉行,之後才陸續興建專用的馬場。不過,當時台灣還沒有正式的賽馬法令,經馬會團體極力陳情後,總督府才在1938年頒布「台灣競馬令」。

1934年1月,台北馬事協會以3萬餘元工程費在水道町、川端町兩町之間的新店溪畔(位置約當現今水源路、古亭河濱公園一帶)動工興建專用馬場,於5月12日下午四時舉行落成典禮。新馬場面積12甲(另一說為14甲)、跑道長1千公尺,因所在之行政區位,稱「水道町常設馬場」或「川端町競馬場」,亦通稱「台北競馬場」。

台北競馬場落成不久,即在5月19日至20日、26日至27日連續兩個周末、周日舉行春季賽馬;一般來說,賽馬分春、秋兩季各舉行四天,但也有臨時性的賽事。

1936年,台北競馬場決定遷移,從松山、北投、三重等地依交通便利性選擇在北投興建新的大賽馬場。與此同時,台北競馬場及鄰近地帶則擴建為「川端公園」,於1938年5月動工,動員了各學校、青年團、公司等人力「勤勞奉仕」(即勞動服務),於1939年6月完工。

台灣在進入戰爭年代後,賽馬活動結合了「馬政」和「愛馬運動」,相當熱絡。新的台北競馬場(亦稱北投競馬場;現址為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於1939年4月8日舉行動工典禮,預計一年完工,但因戰爭時局,資材配給不足,遲至1940年10月26日方告落成,總經費150萬元,占地55甲、跑道長1800公尺,觀眾席加上廣場總共可容納2萬人,為台灣最大的賽馬場。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