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日本時代台北的明治橋

第一代(左)、第二代(右)明治橋,兩橋之興建,相隔30年;基隆河對岸的台灣神社,規模宏大。
1932年的今天(10月26日)上午11時,台北圓山的第二代明治橋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

在1901年第一代明治橋興建之前,從大龍峒往劍潭、士林、北投,需渡船過基隆河,即「劍潭渡」,亦稱「劍潭港」。因渡船者多,不時有爭渡糾紛,1898年間,日人即有架設浮橋之議,1899年5月完工,稱「劍潭橋」,因為是竹木搭建的浮橋,遇風災暴雨,橋體輒流失。後因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舊址)之興建,遂建新橋,為台灣神社的附屬工程(1925年移交台北州管轄)。

1901年10月下旬,新橋完工,命名「明治橋」,為木造橋面的鐵製桁架橋,橋中央為車道,兩旁為步道,欄杆為鏤空的桐葉連續圖案,頗具優雅的美感。

第一代明治橋歷年因風雨腐蝕,隔幾年就須修繕,再加上交通流量增加等因素,1928年即計畫編列預算,興建新橋,於1930年1月25日舉行開工典禮,1932年完工,在10月28日「台灣神社大祭」前的26日舉行通車典禮。

新橋通車啟用時,橋西側的第一代鐵橋仍未拆除,兩橋並立。11月中旬始拆除舊鐵橋,重達百噸的鐵材,供圓山動物園(今台北市立動物園前身)相關工程運用。

第二代明治橋經費近70萬元,為鋼筋混凝土造的三環拱橋,花崗石欄干上設有青銅燈籠石柱的路燈,左右各六個,入夜後風情無限。明治橋典雅、秀麗的外觀,可以說是當時全台橋梁之冠。

戰後,明治橋改稱「中山橋」。隨著時代的演進,士林、大直、內湖日益發展,為配合交通流量,中山橋兩側加以拓寬,拆除具有特色的欄杆、路燈,橋梁之美盡失;最終,於2002年拆除,拆下的橋體放置於再春游泳池舊址至今。

4 則留言:

  1. 在《臺灣世紀回味》有一幅署名莊永明提供的金子常光「臺灣鳥瞰圖」,在去年的展覽似乎沒看到,不知道未來是否有展覽的機會。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之前的莊永明老師蒐藏展都是邀約而來,因此無法預知未來有無機會出現類似的展覽。
      謝謝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