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日本時代的台北公園音樂堂

日本時代台北新公園露天音樂台改建過二次,左起(紅圈標示)分別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造型。左圖水池青銅鯉魚造型的噴嘴,係於1913年所建。
1908年的今天(10月20日),台北公園的音樂堂(音樂台)舉行開堂典禮。

台北公園即現今的二二八和平公園,因為是圓山公園之後才有的, 所以俗稱「新公園」,以別於圓山的舊公園。

新公園所在地原本為水田池沼,其創設年代,從日本時代的歷年文獻,即說詞不一,大約是在1900年代前後規劃,再逐年進行整地、植栽、建造花園、假山、水池、雕像、運動場、兒童遊樂場等各項設施,營建時間很長,因為園內的施設,一再調整變更,所以一直到1936年9月5日始宣布全部竣工;將近四十年,台北市的「城內」,正式有了「中央公園」。

在新公園建造音樂台的構想,大約在1907年。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全台都有相關設施,音樂台為其中之一,於該年9月25日起建,經費近五千元,其中包括伊藤博文1896年來台時捐贈的「公園費」一千元,因此,音樂台也被視為伊藤博文的「紀念物」。

音樂台設在新公園東側入口,面向今常德街之處,1908年10月22日,開堂典禮暨音樂會於傍晚六時舉行,由台北音樂會的音樂隊演出,稍晚,由海軍音樂隊演出。此後,歷年夏季周日晚間均有台北音樂會的演奏會,浴佛節「花祭」、官方各種宣傳活動也不時在此舉行電影放映會、演講大會。

這座亭閣式的音樂台,露天聽眾席為環繞式;1913年,擴大觀眾席範圍。1921年,音樂台遭風災毀損,翌年改建為鋼筋水泥造的平頂音樂堂,為第二代音樂台,觀眾席形式不變。

1935年,新公園為「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第二會場,音樂台大肆改建與擴張,做為會期間歌舞表演所用,這座第三代露天音樂台的形式為扇形,正對觀眾席,形制沿襲至今,現今所見白鷺鷥在藍天白雲自由翱翔的馬賽克壁畫,為1960年代時畫家吳隆榮所作。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城內舊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