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台灣好言吉句


諺語是你的知己    1988年初版自序 

我將歷年來發表於《台灣新生報》「文化點線面」版的「台灣淺釋」專欄,結集成《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警世良言》兩本小書出版,不少朋友來函或面告能再接再厲,心想「無三不成禮」,雖自覺是不腆之儀,但還是再捧出第三本──《台灣好話吉句》來,希望能得「笑納」。

「台灣淺釋」在報紙刊載後,頗不寂寞;中廣公司在「全國聯播」製作了好一陣子的節目,河洛公司也以拙稿為藍本,錄製了一卷錄影帶發行,諾貝爾獎的得主李遠哲博士,也肯定他從中體會了不少優雅台語;「有聲有影」的「台諺淺釋」,還是和我較早前出版的兩本書──《台灣第一》第一集、第二集一樣,叫好不叫座,想想這和現代年輕人寧願享用一餐漢堡,或去欣賞一場電影、MTV,而不願以同值的代價去「消費」一本書有關係吧!

 

諺語是依著母語而依存的一種民間文化,探討諺語,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如何從困苦的生活環境中,去體認、發現、領悟出這麼多的「哲理」來;盡瘁研究社會學科的陳紹馨教授,就曾下苦心去研究人家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諺語,他曾發表多篇關於諺語的論文,如〈從諺語看人的一生〉、〈從諺語看中國人的天命思想〉、〈民間文化與諺語研究〉、〈諺語之社會學的研究〉等。他說:「諺語是從悠久民族生活經驗中,產生出來的萬人共通的智慧,又是社會的公道評斷, 以諺語說明一種理論,就是把新理論溶化在人民之生活世俗的道理,自然能親切體會其真意。換言之,諺語能把『新知識』完全消化,使它成為我們知識的血肉。」

難怪,他有如此的「斷論」:「人類生活的各部門,都有諺語,如果我們把在一個社會裡搜集的諺語,從它之社會生活上的意義來分類,再把它組成一個體系,就好像是畫得一幅農業的復元圖了。」

鼓勵我從事台灣諺語蒐集、整理、詮釋的前輩作家廖漢臣,他對諺語的定義和重要,也有一段精闢的解釋:「諺語是人類生活體驗的累積,凡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人類社會,在其日常生活中,均有使用著這種特殊語言。這種特殊語言,充分地反映著人類的觀點、感受、智識、經驗、特性。所以,近代學者在研究歷史、哲學、科學或社會學、民俗學等學問上,都把它看做一種珍貴的資料。」

有「壓不扁的玫瑰」之稱的小說家楊逵,也曾寫過數篇關於諺語的文字,他說:「諺語是我們民族偉大文化遺產之一,它用很通俗簡潔的幾個字,告訴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常常含有很深的哲理,給我們很明快的解釋。

它被用文字記錄起來的雖然不太多──主要是由口傳的──它的傳播很廣泛、很普遍,影響力也是很大的。我們日常碰到它,甚至常常利用它來表現我們的思想與感情,卻很少注意到它的真面目……。

好像是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經常碰頭、聊聊天、談談情,卻並不深切去探討他的真面目;一到離別久了,需要知心的人來傾吐心裡事的時候,或者是有人提到他的時候,才覺得他是一個少不了的朋友;同樣的,諺語對我們,也有這樣深切的關係。」

前輩諄諄告訴我們諺語的重要性,大家竟然漠視其存在,而且任其失傳,怎不令人痛心呢?
大人物的名言、哲語,青年學子都奉為圭臬,有的恭恭敬敬的抄錄在筆記本上,有的壓放玻璃墊下,有的甚而以精緻的表框懸掛在書房中,這種「見賢思齊」的心理,無可厚非;只是,他們疏忽了「小人物」的諺語,也俱含著妙諦,何況其中不乏藏有深刻的義理在,那是與我們血脈、感情、言語相互牽連的「真心話」,怎可不「等量齊觀」呢?

出自這塊鄉土的率直純樸的「名言、哲語」,何不共賞呢?

篇目

一人三子,六代千丁/一分錢,一分貨/人交陪攏是關公劉備,咱交陪攏是林投竹莿/人濟話着濟,五色人講五色話/大人愛趁錢,囝仔愛過年/大隻雞慢啼/乞食趕廟公/六月棉被揀人蓋/加減趁,較昧散/台灣錢淹腳目/未吃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吃人一斤,還人四兩/有心撲石石會萎,無心做事半路廢/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年那年,節那節/床頭撲,床尾和/忍氣求財,激氣相刏(寫做左气右刂)/枕頭神,上靈聖/長工望落雨,乞食望普度/皇帝有時也會欠庫銀/看戲要知戲文內意,做人要識人情義理/食米不知米價/食魚食肉,也着食菜佮/食,食人歡喜酒;趁,趁人甘願錢/家己種一欉,較贏看別人/家和萬事興/做着歹田望後冬,娶着歹某一世人/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細孔不補,大孔艱苦/船過水無痕/這溪無魚,別溪釣/猛虎昧對得猴群/媠塺無塊比,佮意較慘死/無三不成禮/無風無搖倒大樹/無賒昧成店,賒了店昧成/無寃無債,昧成夫妻/無錢講無話/喊水會堅凍/趁錢有數,性命要顧/開小錢,醫大病/開花滿天芳,結子才驚人/隔壁親家,禮數原在/落土時,八字命/飼子無惜刏(寫做左气右刂)一隻豬,飼父母那惜添一雙箸/慢牛吃濁水/擔柴入內山/龍交龍,鳳交鳳;隱龜交懂戇/藥會醫假病,酒昧解眞愁/驚驚昧着等

附篇:台灣習俗吉句祥詞

書籍資料按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