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火柴專賣

左圖:1901年,台北艋舺(今萬華)的周集泰火柴廠開業廣告,因為品質及原料問題,於數年後停業。右圖:1942年火柴專賣實施後的火柴盒種類,左邊、右下為「新高」,包括家庭用大包裝(一盒1,400支、34錢)與小包裝(一盒90支、3錢),圖案為雄偉的新高山(玉山),戰爭時期,政策標語無所不在,這裏印的是「節約物資」;右上為古代戰甲圖案的「がぶト」。

1942年今日(7月1日),火柴開始實施專賣,度量衡專賣亦於同年稍早實施。當年,台灣各項專賣的收入已突破一億元。

火柴,台灣俗稱「番仔火」(客語為「番火」)、日文稱「燐寸」,清末即出現台灣,日據之後,世界三大火柴製造國之一的日本,獨占市場,台灣本地火柴廠僅在日據初期曇花一現(參見上圖),技術上無法與之競爭,因此始終都是日本製火柴的天下。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為支應龐大戰費,新增各種名目的戰爭特別稅,其中,做為生活必需品的火柴於1938年開始徵收火柴稅。隨著戰局日益緊繃,許多生活物資逐年改為配給制,1940年,火柴實施配給制。


為了因應戰時日本國內物資日益不足,日人於1937年在台中發起創設「台灣燐寸株式會社」,於1939年5月開始生產。1942年7月1日,火柴開始實施專賣,由官方一手掌握火柴的生產、配給與消費,台灣燐寸會社遂被總督府專賣局買收。為增加生產,1944年,增設新竹廠,但不久即遭美軍轟炸,部分設施遷至新竹鄉下的關西,據當地耆老回憶,日據末期美軍濫炸台灣期間,常看到美機沿著鳳山溪往上游的關西而上,火柴廠或許也是目標之一。

專賣初期,製造火柴的原料均仰賴日本,因戰局不利,台日運輸日漸困難,總督府積極尋求自給方案,火柴頭發火的重要化學原料氯酸鉀、赤磷,分別委由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廠、台灣電化株式會社基隆廠產製,但也都因為遭轟炸而中止生產。

光復初期,台灣缺火柴,供不應求,走私盛行;1947年,台灣燐寸改組為台灣火柴公司,火柴專賣亦取消,開放民營產銷。不過,火柴稅直到1972年才和電扇、天然果汁、天然蔬菜汁同時停徵貨物稅。果汁、蔬菜汁免徵是為了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產品加工外銷,火柴和電扇則是「因國民生活水準提高」而免徵,當時打火機已經普及,火柴稅每年「僅」徵收1400餘萬元。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與1970年代報刊、《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行過台灣三寶的年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