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通史》竟全功


1920年4月《台灣通史》預購廣告,發行所「台灣通史社」位於大稻埕建昌後街(今西寧北路、民生西路口至南京西路口路段)的林本源第一房事務所內,但廣告誤植為「台業通史社」。
連橫(雅堂)著述之《台灣通史》原版「洋裝」三冊,上冊於1920年11月5日發行,中冊於同年12月27日問世,下冊於1921 年今日(4月28日)出書,至此全書刊印蕆事。

1906年起,連雅堂始撰《台灣通史》,「每有所得,輒投之篋」,他於早年即收蒐不少「台灣民主國」文件,加以1914年接受主持清史館的趙爾巽延聘為名譽協修,得有機緣盡閱有關台灣建省檔案,對其志於編撰《台灣通史》,助益不少。

12年(1918)後,全書脫稿,共36卷、600餘萬字,上起隋大業元年,下終清光緒21年台灣淪日,凡1,290年,計88篇。在《台灣通史》「凡例」中,連雅堂自述:「作史須有三長,棄取詳略,尤貴得宜。顧台灣前既無史,後之作者又未可知,故此書寧詳毋略,寧取毋捨。」 

《台灣通史》之刊印,能未遭日閥干擾,係因連雅堂敦請前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題「溫故知新」,現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題「名山絕業」,台灣銀行頭取中川白雲題「文獻可徵」,而有「護身符」於書的關係。只是卷四原名「獨立紀」,被改篇名為「過渡紀」。

此書問世之初,銷售不佳,連雅堂曾在1924年他創辦的《台灣詩薈》月刊刊登減價發售的廣告。惟不數年,終告銷罄;有部分人士對這部通史,頗多議論,竟有詆為「通屎」,實非持平之論。

出書24年後,值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內地人對於台灣殊多隔閡,苦無良書以介,商務印書館乃予再版,將日人題字、序言及全部附圖、照片除去,內容亦略加增刪。稱為「重慶初版本」,將「過渡紀」復原為「獨立紀」。1947年3月,移滬再印,稱「上海初版本」。

國府遷台,《台灣通史》各方亟求甚切,然而「滬版書」因台海交通斷絕,難以求得,而致奇貨可居。近年來本書版本甚多,購之不難。

連雅堂曾於1935年表示:「更欲撰就續編,記載乙未以來三十餘年之事,昭示國人,藉資殷鑑。而索居台灣,文網周密,不無投鼠忌器之感。歸國以後,倘得一安硯之地,從事修纂,必有可觀。而身世飄零,年華漸老,此願未償,徒呼咄咄!固知棄地遺民,別有難言之隱痛也!」

他以為「士君子讀書論世,操筆為文,足垂不朽。」難能可貴的是,畢生盡瘁是以「鄉土為著眼點」的著述,誠如所言:「我輩台灣人,凡台灣之歷史、語言、文學,皆當保存之、宣傳之,發皇而光大之,而後足以對我先民。不佞二十年來,既刊台灣通史,後撰台灣詩乘,今又研究方言,亦聊以盡台灣人之責任爾。」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1 則留言:

  1. 老師您好,請問此預購廣告是出自日日新報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