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星光演劇研究會」第三回公演紀念照,此次公演是為了籌措愛愛寮經費,後排左1為張維賢,左3為施乾,左5為王井泉,前排左2為周合源,左3為張維賢的弟弟張才(台灣前輩攝影家),左4為大稻埕知名電影「辯士」詹天馬。 |
1944年今日(8月13日),「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病逝。
「……我們倘然(若)有解決社會問題的願望者,那麼最先待我們著手的,便是這處在人類中最第一下層的乞丐社會!若實說罷,台灣的乞丐問題,已不是明年、明日的問題了,乃是今日、此刻的問題呀!」
施乾在其著作《乞丐與社會》提出如此呼籲,而且身體力行,為那些徘徊街頭、餐風露宿的乞丐付出了愛心,收容他們、教育他們,並著書研究如何「不產生乞丐」,施乾的德行善舉,《台灣省通志》〈人物傳〉將之列入獨行傳。
施乾是淡水人,1899年出生。畢業於台北工業講習所(今台北科技大學前身)土木建築科,後分發到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擔任技師,待遇甚佳,而且他年輕有為,親朋對其前途都寄予厚望。
「……我們倘然(若)有解決社會問題的願望者,那麼最先待我們著手的,便是這處在人類中最第一下層的乞丐社會!若實說罷,台灣的乞丐問題,已不是明年、明日的問題了,乃是今日、此刻的問題呀!」
施乾在其著作《乞丐與社會》提出如此呼籲,而且身體力行,為那些徘徊街頭、餐風露宿的乞丐付出了愛心,收容他們、教育他們,並著書研究如何「不產生乞丐」,施乾的德行善舉,《台灣省通志》〈人物傳〉將之列入獨行傳。
施乾是淡水人,1899年出生。畢業於台北工業講習所(今台北科技大學前身)土木建築科,後分發到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擔任技師,待遇甚佳,而且他年輕有為,親朋對其前途都寄予厚望。
有一年,他奉命調查艋舺地區的乞丐生活現況,對這群生活無依的「乞食」者,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決心伸出援手,於是辭去總督府的工作,央得家人的幫助,於1923年在台北市「綠町」(今大理街)購買一片荒埔,蓋了一間乞丐收容所──愛愛寮。
施乾付出了全部的愛心,與「乞食」同食同寢,照顧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施藥治病,並教導他們謀生的技術。收容的範圍也從乞丐擴及痳瘋症患者、精神病患、鴉片癮者,因之寮內人數,日日增多,經營頓陷苦境,施乾曾要求日閥當局濟助或接辦,但郤不得要領,於是選擇向商戶募捐,以資維持。採行的方式是「會員制」,每一股月繳會費1元,由商戶自由認捐,大者5股,小者1股,逐月收繳,集腋成裘,維持「愛愛寮」的開支。
施乾以照顧乞丐為天職,除努力經營愛愛寮,亦不時至各地宣傳「撲滅乞丐」,無形中促成台中、台南、高雄興建乞丐救護設施的計畫。1925年,連雅堂以500字長詩稱讚施乾義行,詩前引言,稱許他「安其身,教其藝,供其疾病醫藥之資,化無用為有用,一室之內與同起居,雖染瘡毒,不以為苦,是天下之卓行也。」
1927年張維賢推展的「星光演劇研究會」,特別為愛愛寮經費義演募款,所得於寮中蓋一座二層樓房。張維賢原名「張乞食」,施乾和他以及愛愛寮幹部周合源,在當時被戲稱為三大「乞食頭」。同年,張維賢與「日本怪傑」稻垣藤兵衛、林斐芳、周合源等人組成的無政府主義團體「孤魂聯盟」,施乾後來亦加入。
日本文豪菊池寬來台,對台北沒有乞丐,甚為驚訝。探詢之下,知為施乾善行,回國後,發表文章宣揚,日皇得悉此事,年發3,000元做為獎助。
施乾夫婦,每日與爛頭爛腳乞丐共同生活,從不以為苦,施夫人(施謝惜)因照顧寮務勞心瘁力,於1932年病逝。他的日籍繼室清水照子(施照子,1910~2001)也一樣不辭艱辛,分擔勞苦。
清水照子出身京都望族,因仰慕施乾的善舉,知道施乾喪偶,愛愛寮需要幫手,經過一年的書信往返,毅然嫁給這位台灣大善人,而於1934年25歲那年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和先生一起為「台灣乞食」服務。
1944年8月13日,施乾以46歲英年撒手西歸,那時正逢戰時,寮方經濟來源斷絕,他們夫婦為籌措院內200餘人的溫飽,力盡筋疲,但從不灰心。施乾病逝後,施照子一本光生的博愛精神,苦心支撐,繼續收容那些可能流落「街頭巷尾」,求著一碗冷飯充飢無助的人。
台灣光復,施照子以戰敗國國民身分,得被遣反日本,但幾經掙扎,決定留了下來,她不願讓丈夫的遺業從此斷棄,不願讓寮內的百餘「家人」流離失所再沿門求乞。光復初年,那個百廢待舉,米糧短缺的時期,她仍然咬緊牙根,和寮內乞丐一起度過青黃不接的苦日子。後來,愛愛寮幾經改制,人們尊稱之為「台灣乞丐之母」的施照子,終其一身照拂這些社會弱勢者。
◎本文取自日本時代報刊、《台灣紀事》、《台灣百人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