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掀起「鄉愁」的《民俗台灣》

《民俗台灣》創刊號封面,照片為松山虔三拍攝的龍山寺飛簷,上方文案為雜誌宗旨:「風俗、習慣的研究與介紹」。
以「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前身)醫學部人類學教授金關丈夫為中心所發行的《民俗台灣》月刊,於1941年今日(7月10日)創刊,在日閥掀起大戰,咆哮「皇民化運動」聲中,這一份探討台灣民俗文物的刊物,能屹立戰爭「風雨」中,不能不說是異數!

《民俗台灣》的編輯事務由民俗研究家池田敏雄負責,同仁先後有岡田謙(台北帝大社會學教授)、國分直一(台南第一高女教諭)、須藤利一(台北高等學校教授)、立石鉄臣(畫家)、松山虔三(攝影家)、陳逢源、黃得時、陳紹馨、楊雲萍、廖漢臣、朱鋒等人,都是一時之選的人才。

創刊號「卷頭語」由金關丈夫撰文,文末寫道:我們要愛護紀念物,即使其存續非屬天意──結果全憑時間的解決,──但至少要努力將完整的記錄,留傳下去。創刊號內容包括乩童(國分直一)、歌謠(稻田尹)、台南古廟器物(石陽睢)、赤山平埔族(戴炎輝)、排灣族(萬造寺龍)……等多篇研究文章,以及「灣生」畫家立石鉄臣的「台灣民俗圖繪」專欄第一篇:萬華「打綿布」(彈棉花)。


在讀書人口少的台灣,是很難培植長久出版物的環境。(池田敏雄語),何況像《民俗台灣》這種「專業化雜誌」,然而這些日籍的「台灣人的朋友」,為著是要將「皇民化」催毀下的台灣民俗忠誠地記錄下來,不計艱難創辦這份雜誌,不想卻大受台灣人的歡迎,曾經有印刷3,000本的難得記錄。

當時統制台灣言論、思想的台灣總督府情報部保安課後藤課長,對《民俗台灣》頗不以為然,曾召喚池田敏雄,對他大發雷霆:「我們正在推行皇民化運動,而你身為日本人,卻要創辦『民俗台灣』這種雜誌,這不是背道而馳嗎?勢必毀滅者,就讓它消滅算了,你如此做,好像故意要掀起台灣人的鄉愁一樣,不是嗎?」

由於《民俗台灣》是研究民俗的學術性雜誌,不具政治色彩,當局無法「查禁」它,然而《民俗台灣》雖抱著不理時局的態度,畢竟「形勢比人強」,有一部分對台灣人持有強烈褊狹心理與警戒心的日本人,一再造謠中傷,因此為了不被勒令停刊,只得虛與委蛇,在編輯後記裡穿插一些不痛不癢的戰時「八股」。

《民俗台灣》共發行43期,於1945年元月第5卷第1號才廢刊。戰後,吳新榮曾希望復刊,建議池田敏雄改為「台灣民俗」或「台灣民俗研究」,以延續台灣風俗民情的研究,1945 年9月19日,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立石鉄臣、中村哲、池田敏雄諸人,再聚首舉行「民俗台灣」編輯會,然「復刊」計劃並沒有付諸實行。

楊雲萍在池田敏雄追悼辭上說:「《民俗台灣》月刊的存在,是代表日本人的良心。日本的台灣統治,可恥的事情甚多,只此一刊物的存在,卻成為日本人可以引為自慰的事情。誠哉斯言。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