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本中文白話文學雜誌

《人人》雜誌的告別號,這本小刊物的宣言之一,列有「人人是以人人為本位,沒有鶴立雞群的宗旨。」
台灣第一本中文白話文學雜誌──《人人》,創刊於1925年今日(3月11日),創辦人為楊雲萍和江夢筆;這本雜誌的創刊號,不另約稿,十多頁的內容,全由他們二人包辦,江夢筆以「器人」為筆名,楊雲萍則署名「雲萍」,內容如下:

器人:創刊詞論覺悟是人類上進的機會接線(論說);車中惱景(新詩)。

雲萍:罪與罪(小說);女人呀(譯詩,原作太戈爾,即印度詩人泰戈爾);相片、即興、月兒(新詩)、小鳥兒(散文詩)、吟草集(舊詩)、無題錄(隨筆)、編後記

《人人》第二期延遲至1925年年底12月31日出版,由於江夢筆去了上海,楊雲萍另邀多人執筆,「內容」雖未擴充,但「陣容」堅強多了:
卷頭辭和編輯雜記(雲萍);
新詩:夜雨、無題、泉水、暮日的車中、送夢筆哥哥(雲萍);乞孩、小詩二首(鄭作衡);我手早軟了、我的兒(鄭嶺秋);唐逮梅(江肖梅)、夜哭(黃瀛豹);小疑(梨生);亂都之戀(張我軍)思念郎、海濱白骨(翁澤生)。
評論:文學近考(柯文質)。
隨筆:莫庵偶言(賴貴富);無題錄(雲萍)。 

楊雲萍創刊這本雜誌時,還是台北一中(今建國中學)的學生,年僅19歲。他在《人人》第一期中刊載了中學三年級所著舊詩集《吟草集》,據他表示,刊載的動機是他「賭氣」,說明他們反對舊詩、舊文學,並不是因為不懂,而是因為這些老朽的文學,已不具存在的價值。

《人人》第二期,楊雲萍以「無題錄」向主張詩「必有韻」的連雅堂「討教」,他說:「詩要有韻,韻是甚麼?所謂要有韻,必是以詩的一要素是音樂來作前題。但是沒有所謂韻,就沒有音樂的要素存在嗎?沒有音樂的要素,或者不是詩;然而沒有所謂韻,就能會結論到不是詩嗎?尤其是詩韻合壁的韻,第五字、第七字的尾字韻……若只甚麼韻,四始呀、六義呀,就要來談詩,那末,太可憐!太可笑!」

《人人》第二期問世後,竟成了告別號。楊雲萍曾說:「這本薄薄十多頁的雜誌,內容、體裁固不足道。可是,因為它是台灣最初的白話文文學雜誌,說好聽一點:可以說它有一些歷史的意義。」
◎本文取自《台灣紀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