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今天(5月9日),中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當時尚未有北橫、南橫,公路稱為「台灣省東西橫貫公路」,簡稱橫貫公路。
中橫是台灣第一條穿越中央山脈的公路,在廣袤險峻的山林之間,日本時代即陸續興建了掌控原住民的「理蕃道路」、合歡越嶺道,後期又闢建東段「產金道路」、西段「大甲溪水力發電計畫」工程道路,後來因戰爭因素停工。
台灣光復後,為開發山地林礦資源,1951年起展開探勘,並決定由兵工承辦;1952年,西段的台中、南投、彰化等縣市組成「中部橫貫公路促進委員會」。
因築路工程所需經費龐大,政府爭取美援資助,1954、1955年會同美援單位進行路線與沿線資源之調查與路線測量,期間,東、西段各縣市激烈爭取主線、支線和出口點,最後決定主線為東勢到太魯閣,在梨山分岔一條支線到宜蘭羅東;工程則由1954年11月成立的退輔會安置一萬八千名退除役官兵施工。
1956年7月7日上午,橫貫公路開工紀念碑揭幕暨破土典禮,在東、西兩端的太魯閣、谷關同時舉行。因為是美援建設,紀念碑刻有美援時代的圖騰──中美兩國國徽與象徵「中美合作」的兩手互握圖案。東段的揭碑與破土,由行政院長俞鴻鈞、美國駐台大使藍欽主持,西段由劉安祺將軍、省公路局副局長錢益主持。當天上午,另一項巨大的建設工程──石門水庫第二期工程也舉行開工典禮,由副總統陳誠主持。
1959年底,中橫公路大部分竣工,1960年4月竣工並試車,通車典禮在5月9日於東段的谷關舉行,由副總統陳誠剪綵,省主席周至柔主持。為紀念這個「台灣光復以來最大工程」,郵局特別發行一組紀念郵票,圖案有兩種,一為蜿蜒險峻的山道,一為太魯閣峽谷隧道,兩種圖案均搭配退伍軍人施工的小圖(工程計有3百餘人因公傷亡)。
中橫從一鑿一斧開闢時,即屢受豪雨風災侵襲而交通中斷,完工後亦然,風雨天災再加上通車後沿線設立了多處退輔會農場,以及觀光需求等人為的過度開發,中橫時常陷入肝腸寸斷的險境,尤其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之後,「封山」?「開山」?爭議至今不斷。
◎本文部分資料取自《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