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發現圓山貝塚

1897年的今天(3月7日),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發現「圓山貝塚」。
圓山,舊志稱「龍峒山」,以山形似倒蓋的圓簞得名,因臨基隆河,有清時代,大龍峒士紳陳維英在此築「太古巢」,是林幽境清、巖石嶙峋之地。
《淡水廳志》卷十三〈古蹟考〉:「八卦潭與劍潭相接,亦名石壁潭,潭側有巨石,將旱將雨,石罅俱格格作聲,或名雞鳴石,又曰兩儀石。」八卦潭可能太近劍潭,被人與劍潭混為一體,而不為人注意。倒是陳維英〈題太古巢〉詩中有所提及:「兩儀石上搜遺迹,八卦潭前隱散仙。」「圓山仔」這座小丘,就位於八卦潭南畔,從前稱「龍峒山」,此處即為大龍峒地理上的龍頭。
圓山仔的圓山貝塚和大砥石,是台北所發現的最重要先民遺跡與遺物址,1897年,最初是國語學校的栗野傳之烝在圓山發現石器;3月7日,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在圓山進行調查時發現貝塚,後來命名「圓山貝塚」,歷年經鳥居龍藏、宮原敦、鹿野忠雄、金關丈夫等繼續研究,光復後至今,國內考古學者亦在此進行考古發掘與研究。

台北盆地往昔是海水進出的大湖沼,先住居民形成部落聚居在湖沼的小島,如圓山、芝山巖……等地,被發掘的古物,可證明先住民的活動範圍。圓山貝塚的貝層有兩處,一是在圓山西南部斜面,略與北淡鐵路(今捷運線前身)平行之處,另一處在圓山北側,靠基隆河的西下方。貝層以一種大形蜆為主而形成,並有鹽水貝、蛤、蠔等海棲類,摻雜其間,另有大量的玉器、石器、陶器和鹿角、鹿骨等加工物。
圓山大砥石是在1918年夏天於臨濟寺所屬之地、貝塚南面下方斜坡被掘出,發現者是台北醫學專門學校教授宮原敦。砥石就是磨刀石,先民藉此琢磨石器、骨器。宮原敦為保存這塊破紀錄的巨大砥石,呼籲當局妥為保存,但是當局限於經費預算而遲遲未決。後來宮原敦得到先人兩千多元遺產,乃決定捐出做為保存砥石的基金,於1922年營建了一座鋼筋水泥的護亭,以保護大砥石,翌年春天落成,護亭設計者是日本時代重要的官署建築設計師、台灣近代建築的推手──井手薰。
1926年,宮原敦和臨濟寺將之捐給台北市役所,做為公有物。1935年12月5圓山貝塚被指定為「史蹟」,範圍包括貝層與大砥石。
圓山貝塚,是史前先民生活遺跡,乃考古學上重要的資料,圓山貝塚雖於1988年被指定為古蹟,遺憾的是,因盜採與長期各項施工而遭嚴重破壞,至於圓山大砥石,則早已下落不明。

◎本文取自《台北老街》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