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西門町橢圓公園的祝辰巳銅像


這張明信片為1910年代台北市街全景之西門橢圓公園局部,前景紅色框為祝辰巳的銅像。祝辰巳是日本時代第四任民政長官,1896年來台,歷任台灣總督府財務局長、專賣局長、殖產局長等要職,1906年接任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1908年病逝於任內,得年僅41歲。
祝辰巳對於日本時代財政制度之建立,有重要貢獻。1911年,在第六任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台灣銀行頭取(董事長)柳生一義的主導下,興建祝辰巳的紀念銅像,1113日揭幕,是日本時代第三座民政長官的銅像,後藤新平位於公園於該年「始政紀念日」617日揭幕,祝辰巳繼任者滿銅像則於1913年揭幕,坐落於現今監察院前。
祝辰巳銅像坐落於西門橢圓公園內,造型為穿著制服長外套,朝東而立。銅像基座有四個造型優美的裝飾柱,底部為有著大大彎角的水牛頭,牛嘴就是噴水口,可流入基台外緣的噴水池。台座的設計者為森山松之助,他是總督府營繕課技師,為日據時期最重要的官署建築設計師。  
橢圓公園是「改朝換代」的烙印,這裡原本是清代台北城西門所在,1900年代日本人大力改造台北城,拆除城門城牆,西門是唯一被拆的城門,其他則在中山樵(後來的總督府圖書館館長)等學者極力爭取下倖存,城牆則全部拆建為三線道路,於1911年底竣工,而以被拆後的西門外這處橢圓公園為線路集中點,有綠化設施和噴水池,從明信片上銅像基台之外緣,可以看到較為低下的池水和池緣的石階。

光復後,日本時代的政治性建築物多數被拆除,這座銅像亦然,變成了毋忘在莒碑,基座則成為台北中山堂外的國父銅像基座,卻不見水牛頭噴水口,為何如此,不得而知,或許,這又是另一段「改朝換代」的故事了。圓環和水池則大致保持,但形制不同,在1990年代鐵路地下化時拆除。
本明信片為三聯式,右邊顏色較深者即為第一張。照片的拍攝角度為西往東方向,西門附近最高建物為新起街市場(今紅樓劇場),或許就是拍攝點了。當時台北尚未設町,三線道路以西,大約以橢圓公園為界,南邊(本圖之右邊)為新起街,因為艋舺和西門町之間在日據初期為荒地,所以稱「新起」;北邊為西門外街;1922年實施町制後為分屬西門町、末廣町。銅像面朝東正對著的是西門街,即清代的石坊街,改町制後為「」,也就是現今的衡陽路。
西門街口北邊有著連續拱門的街屋,是台灣日日新報社所在,台日社是日本時代發行量最大、發行最久的報紙,官方色彩濃厚;光復後被接收改為台灣新生報社,現址為商辦大樓。
西門街口南邊街屋外牆漆上醒目的「藥」和「廣生堂」,係廣生堂藥舖店址所在,這家藥店開業於1910年,除了藥品外,也賣各式醫療器具,在日本時代這一區開設不少藥鋪和齒科、內科等診所。
畫面右上方紅圈處有一圓頂尖塔的建物,為帝國生命保險會社之台北分行,1905年竣工,這個圓頂後來因為白蟻侵害,在1930年代改建時拆除;光復後被政府接收,現為台灣銀行所有,1998年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