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多元中山堂 風景再展

拼貼堆疊‧中山堂常設展/台北銀座‧百年記憶‧莊永明微型蒐藏展===引言
展場入口
人人心中都有中山堂;台灣各地,不管是都、縣、市,無不都有座中山堂,甚而部隊、學校的「大禮堂」,也都被命名為「中山堂」。
遍佈各地的中山堂,無疑的,台北中山堂是「龍頭老大」,不僅建築最雄偉、活動最頻繁,歷史意義也是台灣所有的中山堂所望塵莫及。
中山堂原名公會堂,原是日本殖民政府在都會區設置的「民眾活動中心」,當然也被賦予不少政治任務。1935年,台北中山堂的前身「台北公會堂」,還沒有正式落成前,它已經被先行使用為「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的展覽會場,「始政」是日本殖民政府──台灣總督府宣布統治台灣的專有名詞,表示開始納入台灣為其統治圈;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1935年,正值40年,台灣殖民當局為宣揚帝國實力,以及其對建設台灣的現代化「功績」,選擇在台北市辦理「博覽會」,「公會堂」硬體剛好完成,迫不及待的被列為展覽會場之一。這是今日的中山堂首先曝光,供民眾入內參觀的開始。

翌年(1936年),公會堂正式舉行盛大落成典禮,今天中山堂的格局,是時已經成型。而今,這棟1930代的建築,已有75年的歷史。
以今日眼光審視中山堂,或許有人會認為不夠宏大,中正廳、光復廳、堡壘廳所能容納參加人數也有限,但是以建造當初的時代背景,你不得不驚嘆殖民當局如何的「用心」在營造一處「紀念建築物」。
中山堂的緣起,乃台灣總督府為表示其對「母國」的效忠,藉「昭和登基」,提出以「公會堂」作為賀禮。一1932年,殖民當局才提出「大台北都市計劃」,期待台北市能跳脫當時「三市街」艋舺、城內、大稻埕的小格局,而將新的都市計畫,由淡水河向東發展,形成一個能容納六十萬人口數的大都會區。拆除布政使司衙門後,動工興建公會堂,是時,台北市的人口才二十萬左右,有此公眾集會中心的設計,足見當局的企圖心。今日,中山堂的門廊還有「洗腳台」,可見當初台北市還是處處泥濘的路面。
難怪,當初台灣總督府宣布蓋公會堂時,台灣人群情譁然,群起抗議,大家深怕公會堂成為日本人的「休閒中心」。畢竟當時的「城內」是日本人的盤據地。台灣人是難得入城的,有人說不如將蓋公會堂的經費,移為台灣人密集群居的大稻埕興建公園,因為這個老社區沒有大型公園。
日據時代的公會堂,曾舉行「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遺作展」,也曾在大東亞戰爭期間,舉辦「宣揚聖戰」的政策性「參戰」展覽,這都是初創時期的一些紀錄。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區台灣省的受降典禮,選擇在此舉行,不久公會堂被改名為「中山堂」,台灣近代史的不少重大事件,是以「中山堂」作為「舞台」的。
中山堂不僅見證了中、日的政權移轉,1947年,也成為228事件台籍人士要求高度自治的發言場所;1950年,首先進駐中山堂的中央機構是立法院,不久改由國民大會進駐,於是,總統、副總統間接選擇的年代,中山堂成了國大代表選舉蔣中正為台灣最高領導人的地方。而後,中央民意代表的「萬年國會」解散後,中山堂的政治地位始有式微現象。其實陽明山中山樓落成後,也取代了中山堂光輝的歲月。
政治的中山堂,還有不少記憶: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中樞開國紀念典禮,克難英雄表揚、農民節慶祝大會……等等。
社會的中山堂,更是多彩多姿,例如,集團結婚、勞軍電影、股東大會、社團活動等等,印象深刻。
藝文的中山堂,更是可圈可點;台灣國寶畫家──李梅樹、陳進的第一次個展,都在中山堂的藝廊舉行;國際表演團體,如:保羅泰勒現代舞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以及不少國際性交響樂團,都曾在這裡表演。
教育中的中山堂,也是許多師生的回憶,各級學校畢業典禮、九年義務教育開學典禮、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前蘇聯流亡作家索忍尼辛的演講都在中正廳舉辦,索翁的講稿──〈給自由中國〉,還成了國中的國文課本收錄的文章。
建國100年,重新整修開放的中山堂,不僅煥然一新,還將從無開放的三、四樓加以活用,以多元面貌,再展風華。
常設展、特展將更貼近民眾,除了喚醒民眾對中山堂的記憶和感情,也必將恢復其「歷史性」的地位。

2 則留言:

  1. 莊教授您好~ 日前往中山堂觀看這次展覽深受感動 對於您長年以來 努力保存這塊土地的用心十分敬佩 我也是大稻埕女兒 常看見您不辭辛勞 帶隊經過店門口 想和您打招呼又怕擔誤您的行程 這次的火柴盒街道 真是有趣 這本台灣第一大作 市面上是否還能找得到呢? 祝您身體健康 一切順利

    回覆刪除
  2. 給alin:
    訊息已轉告莊老師
    謝謝鼓勵!
    《台灣第一》已絕版,若要閱讀,只能去圖書館借閱,或到各拍賣網站試試看

    部落格編輯Y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