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明台語詩徵求作曲者,歡迎來作曲。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正港台灣人

「台灣放鬆鬆」書系第一本《正港台灣人》封面、封底。
﹝總策畫序﹞寫於2000年
閱讀歷史,會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嗎?
了解歷史人物,會是一種困難的事情嗎?
放輕鬆!請靠近一點,翻一翻這套書;你會發現歷史並不生澀,歷史也絕不難懂,歷史更不是「遙不可及」的事。
你會覺得歷史人物絕不是「神主牌」,更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何況你所要貼近的是台灣人物,你所要明瞭的是台灣歷史。
沒有錯,就從這時候開始,讓我們走進時光隧道,讓我們回顧歷史長廊。
學習歷史,最快的入門方法是閱讀傳記,正如史學家羅斯(A.L.Rowse)所說的一句話:「閱讀傳記是可以學到許多歷史的最便捷方法。」

讓我們從「三分鐘認識一位歷史人物」開始吧!
歷史教育是積累土地上世世代代先人的生活經驗,台灣歷史在威權時代,總是若隱若現的,甚至是「啞劇」,本土歷史人物自然也「難見世面」。
台灣邁進民主時代後,國民中小學才開始有了「鄉土教學」、「認識台灣」、「母語教育」等課程,然而在倉促間推出「本土」文化的教學,到底能喚醒多少人的歷史記憶和土地認同?
台灣歷史人物,不論是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或外省人、外籍人士,只要在這塊土地流汗、流淚、流血奮鬥和奉獻,都是這套書選材的對象,為著在「歷史長廊」有著連貫性的互應,本套書也依學術、文化、美術、音樂……做為分類上的貫連,每一位人物且透過「台灣歷史報」去探索時空背景,因此這不僅是傳記書,也是歷史書。
胡適在其《四十自述》中盼望「添出無數的可讀而又可信的傳記來」,「台灣放輕鬆」系列當然也有這樣的企圖,不僅是做為一種「入門書」,最主要的意義還是導引大家對台灣人物、台灣歷史的興趣,相信有了此扎根的歷史教育,社會倫理、自然關愛,也必將落實。
期盼台灣在積極打造成為「科技島」之餘,也不忘提升為扎實於本土歷史認知的「人文島」,台灣才不致沉淪。
﹝正港台灣人‧導讀﹞寫於2000年
1858年,清廷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開放台灣南部安平(昔稱「台灣」)、北部滬尾(淡水)兩個港口為通商口岸。接著1863年,台灣再開放打狗(高雄)與雞籠(基隆)兩個港口,前者是做為安平的附屬港,後者則是淡水的附屬港。
因為這四個港埠的開放,台灣門戶洞開,外國商輪接續而來。西方商人、西方傳教士登上台灣港埠,歐風、美雨也隨之影響台灣。
到了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殖民地教育將「大和精神」賦在台灣人的身上,這是台灣所受到另一波外來文化的影響。
台灣接觸「外來文化」,而有所謂「正港」這個語辭的誕生。
台語的「正港」,是「絕對真品、如假包換」的意思;正式入關、依法繳稅的貨品,就是「正港」貨品,反之就是「假牌」、仿冒、「走水仔貨」(走私貨)。其後,「正港」一辭,被引申為「真品」、「實貨」、「正牌」的解釋。
「正港」的意思,如上所述。
本書以「正港台灣人」做為命題,是因書中所介紹的20位「非台灣人」,雖然血緣不是台灣人,籍貫不是台灣人,但是他們可都是比台灣人更「台灣」的人。
不論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侵入而來的傳教士或探險者,或者是跟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而來的日本學者或技術官僚,他們心繫台灣、研究台灣、建設台灣,奉獻給台灣的不只是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歲月,他們為台灣人服務、為台灣鄉土盡心盡力,任勞任怨、無怨無悔,以「正港台灣人」稱之,應是名正言順。
《正港台灣人》書中所收錄的外籍人士,屬於英國有5人,加拿大和德國各一、日本則有13位。
來自英語國家的,有馬雅各、甘為霖、馬偕、巴克禮、蘭大衛和巴爾頓諸人。除「台灣自來水之父」巴爾頓是日本殖民時代應聘來台的工程師外,都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來台腳步而抵台的傳教士。他們除了以「醫療來開啟傳道的大門」外,也帶入了西方文明。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當年被視為異教徒的「番仔」獻身台灣的時間,長達數十年,有人甚至埋骨台灣。
來自德國的博物學家紹達也是在台灣過世的學者,晚年他在台灣與台灣文學少年交往的軼事,可惜知者不多。
其他13位來自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正港台灣人」中,伊能嘉矩、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三人,都是日據初期研究台灣風土、民情、歷史的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豐碩,有關原住民的調查資料,至今學界仍奉為圭臬。
高木友枝、堀內次雄這兩位醫者,對台灣醫學教育的貢獻,迄今台灣醫界仍奉為「恩師」,高木友枝更是日月潭水利工程的推動者。
井上伊之助不記父仇,自行遠道來台,他在台灣山地的人道醫療,其精神可與在台的西方傳教士媲美。
長谷川謹介和八田與一,他們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一在興築台灣鐵道,一在建設台灣水利,至今遺愛猶在!磯永吉對水稻的改良,不僅增加稻米生產量,更是改變了台灣人的「口味」。
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二位畫家,對台灣近代美術教育的啟迪,居台灣近代美術運動史的導師地位。
金關丈夫、立石鐵臣都是日據時代後期的人物,他們和大稻埕的台灣朋友,不分彼此,在皇民化運動緊鑼密鼓的時期,更是不畏日本特務威權,站在台灣人的「陣容」上,從兩人參與《民俗台灣》雜誌的編務,可為明證。
「正港台灣人」,不必再下定義,讀者只要閱讀他們的行誼,即可一清二楚。本書20位外國人,他們焚而不毀,清空自己與台灣人「稱兄道弟」的言行,已經說明了「比台灣更愛台灣」的精神;「正港」的稱呼,誰說不宜?
此一系列共12冊介紹台灣400年來的240位人物,分成12類主題,每冊介紹該主題內具代表性質的20位人物。
◎更多書籍資料按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