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一線牽;這條線是一塊海域,古早時,稱為「黑水溝」,以後則名「台灣海峽」。
兩岸雖各有海防,但文化面相、歷史糾葛、政治觀感、社會脈動,需從多方向、多方位、多角度去探討。
一百年以前,中國民國肇造,彼時台灣已被舊王朝的滿清政府出賣了十七年之久,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雖然在「唐山」已是民主政體,殖民當局還是以「清國奴」來鄙視台灣人。
日治時期的五十年間,「唐山過台灣」的漢族,當局以「本島人」和華僑來區分,「本島人」就是日籍台灣人,而華僑就是以中華民國國籍來台謀生的「唐山人」,大家在島嶼上共同生活,必然在習慣上「異中求同,同中存異」。
日本人先後以「同化」、「延伸政策」、「皇民化」,企圖使台灣人蛻變成「大和民族」,雖利誘威嚇,仍是技窮。
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正式納入台灣為三十五省分之一;一九四九年,中央政府遷台,日治留台的「華僑」,加上百萬的「新移民」,使台灣成了南腔北調、南俗北風的大熔爐。初期本省人以「阿海」自視,而叫大陸人為「阿山」,甚而將日治時期有「祖國經驗」的人稱「半山」。時過境遷,而今,所身處的山河,都是這塊島嶼的地景風貌,自然日久之後,山海無隔,「番薯」(台灣人)、「芋仔」(大陸人)一家親。
各方「人馬」,雲聚台灣,和「原住民」生死與共,生活習慣、不同口音,和各有宗教信仰,在相互包容、互相尊重、構成了多元文化的面貌。
中華民國一百年,寫在台灣的歷史,超過建國的原點大陸時期。海峽兩岸也因政體不同,「政治史」的解讀,難免「各自表述」。「社會史」也必然論述有別。
「民國九九,台灣久久」,是《中國時報》在民國九十九年所製作的專題,而專題的標題正是我向編輯團隊所建議的題目。
如此「懷舊」的題目,確能令人興思古之幽情,三百六十五天見報的專題,天下文化以《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結集成三冊書出版,第一冊:玩樂一百年,包含:呷飯、看戲、遊玩、摩登,庶民生活的眾生相,給予了活生生的文字、圖像紀錄。
以前的「歷史觀」是「改朝換代」、「政黨輪替」,而今多元文化下,社會生活史也是歷史重要的一環,擺脫政治,切入生活的歷史,正是「新歷史觀」,這不正是「主權在民」,人民是主角的最好說明嗎?
台灣住民群聚在島嶼,在生存共同圈,凝結成生命共同體,生活方式雖有不同、生活態度或有殊異,生活程度仍有差異,但共同的記憶,已經深深烙印在心中深處。
「玩樂一百年」以生活面的呷飯、看戲、遊玩、摩登四大主題,用「生活記憶」來剖析「前世今生」的生活變化,也可說是老老少少談論最多的現實話題,也必然是談不盡的題目。
以飯食來說,以台北市近年來所推動受矚目的「牛肉麵」節來說,是上一代,也就是百年前匪夷所思的一項活動,何況又是令人垂涎三尺吃「禁忌的東西」。老台灣人基於對耕作夥伴的感情,告誡後生晚輩不可吃牛肉,現在不僅大街小巷牛肉麵店處處可見,竟然還玩起烹煮牛肉的比賽。
再以米飯為例,「在來米」吃膩了,改用「蓬萊米」,而今某某號改良米種,池上便當,各種米食,多到難以辨識。老人家訓誨的:「一粒米,百人汗。」年輕人不是已當耳邊風嗎?
小時候的點心,麵茶、杏仁茶、米奶,竟然會成了懷舊的鄉土小吃,而且還得提著燈籠去找賣家,上一代真會笑掉大牙。
看戲這個議題,道盡台灣人的娛樂生活,以本土劇種歌子戲為例,從「落地掃」、野台戲,電視戲,各有看頭,目前在國家劇院,也可登台,可不是當年被視為「廟埕戲」可想像。
「遊玩」、「摩登」,我就不再多說了,欲知細事,請看本書分解。不用仔細觀賞,只需偶而瀏覽,每一篇文章,每一張圖片,都可以勾勒出一段盛情,一段溫馨。
台灣久久,共存共榮的基石,就在揮不去的久久記憶!
◎本文為《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推薦序
◎相關文章〈中華民國。台灣。一○○〉
請支持第一本研究台灣民間文學在台語教材上的運用情形專書「民間文學佇國小母語教材上的運用—以台灣閩南語教材做例」
回覆刪除台語初級 中級 中高級 高級檢定教學
請支持台語老師專任化
doris